研讨会结束后,孙教授特意把叶小天留了下来。“小天,你今天提到的这个角度很有价值。
做研究,有时候就需要这种从细微处着眼、联系更广阔背景的洞察力。
你展现出了不错的潜力。”
他顿了顿,接着说,“光是整理资料和阅读还不够,真正的研究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你有没有想过,就着你刚才提到的这个想法,尝试写一篇小论文?
不一定非要多么宏大,哪怕只是就一两部笔记小说中的具体现象,做一个扎实的个案分析也好。”
撰写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
叶小天的心再次悸动起来。
他知道,这是孙教授在给他一个更大的挑战和机会。
“孙教授,我愿意尝试!但我没什么经验,怕写不好。”
“没关系,谁都有第一次。”
孙教授鼓励道,“我会给你一些基本的指导,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或者跟陈师兄他们讨论。
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体验从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论证观点到最终成文的完整过程。”
带着孙教授的嘱托和满腔的热情,叶小天开始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
他选择的题目是《从〈萍洲可谈〉看北宋中层士人的生计焦虑与心态调适》。
确定选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精准找到所需的材料。
虽然之前有了不少积累,但真正要围绕一个具体论题进行地毯式搜索和精细阅读时,叶小天才发现之前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他需要反复研读《萍洲可谈》的文本,逐条筛选与生计相关的记载,并需要查阅大量的宋代史书、文集、典章制度类文献,来印证和深化对笔记中那些只言片语的理解。
那段时间,叶小天几乎泡在了图书馆,电脑里存满了各种电子文献和读书笔记,桌上堆着的参考书常常高过他的头顶。
其次,是如何构建论文的框架。
论点是什么?
分几个部分来论证?
每个部分用什么材料来支撑?
如何安排材料才能使逻辑层层递进,说服力更强?
叶小天拟了无数个提纲,又不断地自我否定、修改。
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将一堆材料和想法有机地组织成一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的文章,是多么困难。
有时为了一个章节的衔接过渡,他会苦思冥想好几个小时。
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学术表达的规范与精准。
学术语言要求客观、准确、简洁,避免主观臆断和文学性的夸张渲染。
叶小天起初写出来的文字,总是不自觉地带着一些散文式的随意或者口语化的表达,在孙教授和陈师兄看来,就显得不够学术。
引注的格式、参考文献的着录,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也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点都马虎不得。
在这个过程中,叶小天经历了无数次的挫败和自我怀疑。
有时感觉思路枯竭,对着电脑屏幕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时辛辛苦苦写了几千字,回头一看觉得逻辑混乱,又只能忍痛删掉,有时自以为找到了一个精彩的论据,兴冲冲地去查证,却发现是误解了原文或者已有学者指出其不可靠。
每当叶小天感到疲惫和沮丧时,汤玉婷总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她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作为同样踏入科研门槛的同行者,她能深切理解叶小天所承受的压力和困惑。
她不会过多地干涉具体内容,但总会在他熬夜时递上一杯热牛奶,在他思路卡顿拉着他去操场散步换换脑子,或者只是安静地陪在他身边看书,用这种无声的陪伴给予他力量。
“别着急,慢慢来,孙教授都说这是过程了。”
汤玉婷常常这样安慰他,“你已经比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本科生都走得远、钻得深了。”
孙跃涛教授也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他会在叶小天提交初稿后,仔细阅读,用红笔密密麻麻地批注,从宏观的论点把握、结构安排,到微观的论证疏漏、语句表达、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一一指出。
看着被修改得体无完肤的稿子,叶小天在羞愧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和敬佩。
他按照孙教授的意见,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打磨。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每一稿都比前一稿有进步,论证更严密,表达更精准。
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是对心性和耐力的极大考验。
但叶小天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他对宋代士人世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对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在反复锤炼中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终于,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挑灯夜战的晚上和数不清次数的修改后,一篇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成型了。
虽然篇幅不算很长,但结构完整,论点明确,论证扎实,材料丰富,注释规范,已经初具学术论文的模样。
叶小天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最终稿发给了孙跃涛教授。
几天后,孙教授叫他过去,脸上带着难得的、毫不掩饰的赞赏笑容。
“小天,这篇论文,写得非常不错!”
孙教授开门见山地说,“虽然还有一些细节可以继续打磨,但就本科阶段而言,能达到这个水平,相当出色了。
观点新颖,材料运用得当,论证过程也很有条理。
看得出来,你是下了真功夫的。”
得到孙教授如此肯定的评价,叶小天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涌上心头,几乎让他热泪盈眶。
这段时间所有的辛苦和煎熬,在这一刻都觉得值了。
“我觉得,”孙教授接着说,“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水平。你可以尝试投递一下。我建议可以投《宋史研究论丛》或者《古典文献研究》,这些都是不错的期刊,比较对口。
投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
可以发表?
叶小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独立署名的学术论文,是极为难得的荣誉,对未来深造也大有裨益。
在孙教授的具体指点下,叶小天按照期刊的要求仔细修改了格式,然后怀着虔诚又紧张的心情,通过电子邮件将论文投给了《古典文献研究》。
接下来的日子是漫长的等待。
等待论文外审结果的过程,甚至比写作过程更磨人。
叶小天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继续专注于考研复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但心里总惦记着那篇投出去的论文。
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叶小天正在图书馆看书,手机邮箱提示音响起。
他随意地点开,发件人赫然是《古典文献研究》编辑部!
他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手指有些颤抖地点开邮件。
邮件内容是正式的用稿通知!
编辑部肯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了几点小的修改意见,告知论文已被录用,将安排在下一期刊出。
他几乎是冲出图书馆,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第一时间拨通了汤玉婷的电话。
“玉婷!录用了!我的论文被录用了!”
叶小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电话那头传来汤玉婷惊喜的欢呼声,“太好了!小天!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的!太为你高兴了!”
当晚,两人小小地庆祝了一下。
叶小天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孙跃涛教授。
孙教授非常高兴,连说了几个“好”字,勉励他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论文成功发表的消息很快在系里小范围传开。
同学们得知叶小天不仅提前进入教授课题组,还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高质量论文,羡慕敬佩之余,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当初孙教授会如此看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