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成功发表,悄然改变了叶小天在大学最后阶段的状态。
它更像是一张无声的通行证,一种内在的认可。
毫无悬念地,两人都以高分被本校录取,叶小天继续跟随孙跃涛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汤玉婷则如愿进入教育学院,师从黄教授,深入研究教育政策与乡村教育发展。
毕业季的校园,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和离别的愁绪。
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叶小天和汤玉婷双双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接受了拨穗和颁奖。
当叶小天从校长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印着优秀毕业生字样的证书时,他脑海中闪过的,是初入校园时的青涩,是创办家教社的激情,是深夜苦读的孤寂,是论文修改时的煎熬,也是与汤玉婷并肩漫步湖边的温馨。
四年光阴,浓缩于此。
他望向台下同样身着学士服,笑靥如花的汤玉婷,目光交汇处,是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对未来的共同期许。
相较于许多同学在就业与深造间的挣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奔波求职的疲惫,叶小天和汤玉婷的过渡显得异常平稳和从容。
这份从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出售家教社获得的那笔丰厚报酬。
它有效缓冲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常见的经济压力。
他们用这笔钱在学校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区租下了一套两居室,告别了集体宿舍的喧闹,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两人的、可以安心读书研究的空间。
书房里,两张并排的书桌,两台电脑,以及迅速膨胀、堆满了各个角落的书籍和打印资料,成为了他们研究生生活的标准配置。
他们无需像一些同学那样,为了补贴生活费而频繁地奔波于各种兼职、助教或校外培训之间,可以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高度集中于课题研究和深度阅读上。
这种经济上的自主,让他们在学术追求上获得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纯粹性。
当周围有些同学可能为了更好的就业前景而选择相对热门但未必真心热爱的研究方向,或者为了积累实习经历而不得不分散精力时,叶小天和汤玉婷可以完全遵循内心的兴趣和学术直觉,去探索那些可能看似冷门但却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领域。
他们的研究,少了几分功利色彩,多了几分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与敬畏。
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是单调而深入的。每天的日程规律得近乎刻板,起床,早餐,然后便是长达数小时的文献阅读、资料整理或论文写作。
午后小憩片刻,接着工作,直到傍晚。
晚餐后,往往是两人交流一天所得的时间,或在校园里散步,或在阳台上泡一壶清茶,讨论各自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分享阅读到的新观点,不同学科的视角时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种高质量的智力交流,是孤军奋战难以企及的滋养。
叶小天在孙跃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沿着宋代笔记小说与士人生活史的方向深挖。
他的高效学习能力和经过第一篇论文锤炼出的研究功底,使得他很快在课题组中脱颖而出,不再是仅仅承担基础工作的新手。
孙教授开始让他独立负责课题中的子项目,带领本科的学弟学妹进行文献梳理,甚至参与一些学术会议的准备工作。
在大量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叶小天的第二篇、第三篇论文相继出炉。
这些论文选题更加聚焦,论证愈发老练,陆续发表在比《古典文献研究》影响力更大的专业期刊上。
他开始在宋代文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生活史这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汤玉婷同样不遑多让。
她将在家教社的实践经历和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怀,融入到学术研究中。
她的硕士论文选题聚焦于资源禀赋差异下的乡村儿童课外辅导模式研究,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提出了颇有创见的观点。
她的研究成果也陆续见诸教育类核心期刊,受到了导师和学界的关注。
她身上那种将理论思考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的特质,让她在教育学研究领域显得独具特色。
相濡以沫这个词,用来形容他们二人的状态再贴切不过。
学术道路并非总是坦途,常常会遇到瓶颈,陷入自我怀疑。
当叶小天为某个史料解读绞尽脑汁时,汤玉婷的耐心倾听和不同角度的提问,往往能帮他打开新的思路.
当汤玉婷为调研数据的复杂性感到头疼时,叶小天清晰的逻辑分析和冷静的建议,总能帮她理清脉络。
他们是彼此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犀利的批评者,也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生活中,他们轮流承担家务,在对方熬夜赶稿时默默准备宵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简单庆祝。
这种在精神上和生活中深度嵌合的伴侣关系,是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在学术上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
时光荏苒,数年的研究生生涯在潜心向学中飞快流逝。
当同龄人或许还在职场摸索、为生活琐事焦头烂额之时,叶小天和汤玉婷已经凭借一系列扎实、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积累了相当的知名度。
叶小天关于宋代士人日常生活与心态变迁的系列论文,被评价为以小见大,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复杂性的理解。
汤玉婷关于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教育发展的研究,则因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扎实的实证基础,受到了教育政策研究界的高度评价。
博士毕业时,他们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两人都收到了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
经过审慎考虑,他们最终选择了一起回到母校任教。
这里不仅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更是他们学术生涯的起点,有着他们熟悉的师长和学术环境。
回到母校,他们以青年教师的身份开始了新的征程。
由于在读期间已经发表了足够分量的论文,达到了甚至远超学校的职称评定要求,两人的晋升之路颇为顺畅。
在严谨的学术评审和答辩后,叶小天和汤玉婷在相对年轻的年龄,便相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不久后又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园里,曾经的学生变成了同事。
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或是书香弥漫的研讨室里,叶教授和汤教授开始指导他们自己的研究生。
看着那些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面孔,他们时常会想起多年前,孙跃涛教授第一次将他们领进学术之门的那天。
如今,角色转换,他们也将这份对学术的敬畏与热爱,连同严谨的治学方法,传递给下一代学子。
他们的课常常座无虚席,不仅因为其内容前沿、扎实,更因为他们能将深刻的学理与生动的历史细节或现实案例相结合,引人入胜。
他们夫妇二人也时常合作开设跨学科的研讨课,从文学中的教育叙事探讨教育观念变迁,或者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反观文学生产,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深受学生欢迎。
当年的那笔出售家教社获得的资金,早已被他们用于更长远的学习和研究投资,比如购买专业书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生的调研活动等。
他们生活简朴,并不追求物质享受,最大的财富是那满屋的藏书和共同创造的学术成果。
偶尔,当夕阳西下,两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在熟悉的校园湖边散步时,会聊起往事。
“有时候想想,真像一场梦。”
汤玉婷挽着叶小天的手臂,轻声说,“从家教社,到读研,再到今天每一步都好像充满了偶然,但又像是必然。”
叶小天点点头,握紧了她的手。
“是啊,”他微笑道,“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一起!”
晚风拂过柳梢,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