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人生处处有奖励 > 第240章 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课题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0章 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课题组?

收购家教社的风波逐渐平息,那些或羡慕或不解的议论也像湖面的涟漪,在时间的流淌中慢慢消散。

叶小天和汤玉婷的生活重心,彻底转向了研究生考试的备考。

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在图书馆、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间飞速流转,充实的忙碌冲淡了离别带来的感伤,也对未来的规划愈发清晰。

一个下午,叶小天接到孙跃涛教授的电话,让他去办公室一趟。

孙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和文稿,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墨水的独特气味。

孙教授坐在宽大的书桌后。

“小天,坐。”

孙教授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待叶小天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家教社的事情处理得很好,果断,有远见,也顾全了大局。

现在,可以心无旁骛地考虑未来了。

考研复习准备得怎么样?”

叶小天简要汇报了自己的复习进度和计划。

孙教授满意地点点头,“你的专业基础很扎实,正常发挥,考上本校的研究生问题不大。

不过,小天,考研不只是为了一个文凭,更是为了真正踏入学术的门槛,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我想,你不应该只是被动地等待考试和录取。”

叶小天坐直了身体,认真聆听。

孙跃涛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上的一沓资料,“我手头有一个关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士人生活与心态研究的课题,正在前期资料梳理阶段。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提前进来参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帮忙整理相关的文献目录,校对一些电子文本。

这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对你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流程,感受一下真正的研究是什么样子,会很有帮助。

你觉得呢?”

叶小天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他知道,这是孙教授在有意提携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提前进入学术圈的机会。

他几乎没有犹豫,郑重地点头,“孙教授,非常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非常愿意,一定会认真做的。”

“好。”

孙教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从下周开始,你有空就过来。具体要做什么,我会让课题组的博士生师兄带你。”

从孙教授办公室出来,叶小天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汤玉婷。

汤玉婷也为他感到高兴,同时,在叶小天的鼓励和引荐下,汤玉婷也因为其教育学背景和对公益教育的实践经验,得以参与到黄教授的一个与乡村教育相关的课题中,负责部分案例资料的收集和初步分析。

两人虽然进入的是不同教授的课题组,但却仿佛一起踏上了一条新的起跑线,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和成长的契机。

就这样,叶小天和汤玉婷正式开始了在课题组的工作。

最初阶段,正如孙教授所言,任务非常基础甚至繁琐。

叶小天被分配到的第一项工作,是将几十本厚厚的宋代笔记小说影印本进行初步编目,提取其中可能与士人生活、交游、心态相关的篇目名称和关键信息,制成电子表格。

这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常常在图书馆的特藏阅览室一坐就是一天,逐页翻阅那些泛黄、有时字迹还模糊不清的书页。

换了以前,叶小天或许会觉得这种工作有些枯燥难耐。

但如今,他不仅耐心十足,甚至乐在其中。

他深知这是学术入门必经之路。

负责带他的博士生师兄姓陈,起初还担心这个本科大三的师弟耐心不够,或者粗心出错,特意过来检查了几次。

但每次都能看到叶小天面前摊开着书和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表格里的条目清晰、规范,几乎挑不出错处。

陈师兄从惊讶到赞赏,几次之后,便放心地将更多的基础工作交给了叶小天。

在完成基础编目的同时,叶小天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搬运工角色。

凭借高效学习能力,他在整理文献的间隙,快速阅读了大量与宋代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笔记小说研究相关的学术着作和论文。

他就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这个领域的知识。

很快,他对宋代笔记小说的整体面貌、研究现状、主要学术争论点有了一个超出同龄人、甚至不逊于一般硕士生的框架性认识。

一次课题组的小型研讨会上,孙跃涛教授让大家就近期阅读的文献和初步发现谈谈想法。

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师兄师姐先后发言,大多是对具体文献内容的复述或是一些比较常规的观察。

轮到叶小天时,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说道,

“孙老师,各位师兄师姐,我在整理《萍洲可谈》、《春明退朝录》这几本笔记时,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

过去我们关注笔记小说中的士人形象,多侧重于他们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或者道德言论。

但我发现,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中,其实有大量关于士人微观经济生活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筹措赴京赶考的费用,如何应对官场应酬带来的开支,甚至是如何处理同乡、同僚之间的债务纠纷。

这些经济压力和生活焦虑,似乎与他们诗文中展现的超脱、闲雅形象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

我在想,是否可以从这个生计角度切入,来更立体地理解宋代士人,特别是中下层士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态?”

叶小天的发言让在座的人都有些意外。

一个刚进组不久、主要做资料整理的本科生,不仅没有怯场,反而提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视角。

这个角度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确实跳出了以往研究的某些窠臼,显得更具体、更贴近生活史,也更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孙跃涛教授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趣地追问,“哦?微观经济生活?

这个切入点很有意思。

能具体说说你的观察吗?”

叶小天受到鼓励,便将自己在阅读中留意到的几个具体例子娓娓道来,虽然表述还带着些许学生气的青涩,但条理清晰,证据确凿,显示出他对材料的热悉和一定的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