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漏下的晨光漫过哑女的手背时,她正将最后一撮揉碎的紫花瓣拢在掌心。
那是昨夜采药时在山涧拾的,花瓣薄得透光,揉碎后还留着清苦的药香——像极了前世某个雪夜,殷璃塞给她的那把野菊。
阿姐,屋漏了。院外传来小药童的喊。
哑女抬头,见瓦当上那片守了十年的干叶正被风托着打转,檐角那个破洞张着嘴,风裹着晨雾直灌进来,吹得案上医典哗哗翻页。
十年前的雨夜里,她举着刀挑开这片瓦时,满脑子都是被雨水泡烂的药草和烧得滚烫的孩童额头。
可如今竹匾里的野菊自己会发光,张村的枯井涌着甜泉,就连那片曾被她视为命根的药田,现在都能自己呼吸。
指缝间的紫花突然被风卷走。
哑女松开手,看花瓣打着旋儿穿过破洞,在檐下凝成一道淡紫色的雾。
风穿过雾时慢了半拍,像个学步的孩童,先绕着墙角的药篓转一圈,再轻轻托起竹匾里的野菊,把每片花瓣都晒得金亮。
她忽然笑出声,指尖抚过心口那片已经消失的白痕:原来你不是来挡风的,是等我们敢——风卷着她的尾音撞进医典,书页恰好停在夹着泛黄纸页的那章,墨迹在风里轻轻摇晃,让风进来。
三日后的清晨,哑女踩着满地晨露去晒药。
檐角的破洞还张着嘴,可风穿进来时却像换了脾气:先绕着梁上的药绳打两个转,把受潮的陈皮吹得干爽,再钻进她怀里,将怀里的药草均匀摊在竹匾上。
她伸手接住一缕风,掌心里还沾着野菊香——和十年前那个被雨水泡透的夜晚不同,这次的风里没有焦虑,只有阳光晒过草叶的暖。
风穿过南境屋檐时,北境无墙之地的新屋正架起最后一根房梁。
青年踩着梯子往下爬,衣摆沾了些新泥。
弟子抱着块厚木板跟在后面,正要用钉子封死窗棂:师父,这窗缝留着,夜里寒风灌进来......
留着。青年伸手按住他举锤子的手。
他的掌心还留着刨木时的薄茧,风若想进,木也挡不住;风若不想进,缝也无妨。
弟子抬头看他。
这个总在医案前低头写方的人,此刻眼尾还沾着木屑,却笑得像春雪初融的溪涧:你记不记得,当年她在破庙给我扎针时,窗纸破了个洞?
我嫌风凉要堵,她说风是活的,你越堵它越闹
当夜风雪来得急。
弟子裹紧被子缩成团,却发现风穿过窗缝时像长了眼睛:先绕着灶台转一圈,把冷掉的药罐焐热;再掠过三个小弟子的卧榻,将踢开的被角轻轻拉上;最后停在青年枕边,掀起半幅素绢。
素绢上的泪痕已经干了三年,此刻却有墨痕慢慢渗出来,像被风吻醒的蝶:你留的,是我没说完的话。
青年在睡梦中皱了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抚过素绢。
风又轻又软,替他补完了那句卡在喉间的。
他睫毛颤动两下,眼角滑下一滴泪,落进风里,瞬间被卷去了云端。
风掠过北境新窗时,乱葬岗的老窑正飘着酒气。
焚典后人之子趴在案上打盹,案头堆着父亲整理了二十年的医典残卷。
后半夜的风从窗缝挤进来,先掀起半页《回脉引》,又卷着纸页扑向炭炉——那是他前夜生的,本想烧了这些总让父亲失眠的旧纸。
由它去。身后传来父亲的声音。
老人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白发被风吹得乱蓬蓬,她不是来护典的。
纸页烧得噼啪响。
奇怪的是,灰烬没有散,反而跟着风在屋里转了三圈,最后轻轻落在墙角的酒坛口。
那是他们昨夜新酿的酒,封坛时父亲说:烧了医典的是我们,该忘的也该由我们忘。
次日开坛时,酒香漫得满窑都是。
弟子凑过去看,坛底干干净净,连个指印都无,只有一缕清气从坛口钻出来,跟着风往林子里去了。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声音里带着二十年来少见的轻松:有些记忆,吹散了才真。
那缕风穿过乱葬岗的酒坛时,极北的森林正落着细雪。
老巫医裹紧兽皮斗篷,蹲在林边的岩石后。
不远处的雪地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儿正盘着腿坐着,眼睛闭得严严实实。
她守了半夜,没见这孩子动过,连呼吸都轻得像落在松针上的雪。
奇怪。老巫医摸了摸腰间的骨铃,那是族里传了七代的宝贝,往常靠近有灵根的孩子会自己响。
可此刻她离小儿不过三步,骨铃却安静得像块石头。
更奇的是,小儿周身没有半点亮光——按族里古训,能引动天地灵气的孩子,身上总会有层若有若无的光晕。
风裹着酒香从南边吹过来,掠过小儿发顶时,老巫医看见他睫毛颤了颤。
她屏住呼吸,见小儿慢慢睁开眼,瞳仁里映着漫天星子,清得像刚化的雪水。
阿公。小儿突然开口,声音脆得像冰棱坠地,风里有野菊香。
老巫医的骨铃一声掉在雪地上。
极北森林的雪粒子打在老巫医脸上时,她正跪在雪地里,骨铃在脚边滚出半尺远。
那声音脆得像冰棱断裂,惊得她后颈的汗毛都竖起来——七代骨铃从未这般安静过,可面前这个扎羊角辫的小儿,偏生让它哑了。
阿公,风里有野菊香。小儿歪头看她,瞳仁里的星子晃得老巫医眼酸。
她颤抖着伸出枯枝般的手,悬在小儿额前三寸处又缩回来——二十年前那个雨夜,殷璃也是这样站在乱葬岗,说要替她引动闭塞的地脉。
当时她的掌心有团暖光,照得雪都化了,可眼前这孩子,周身连半丝灵气都瞧不见。
风突然转了向,绕着小儿转起小漩涡。
老巫医看着雪花被卷成银亮的环,忽然想起族里古卷上的图——那是殷璃初入北境时布的引风阵,风会绕着阵眼打旋儿,替病弱的孩童输灵气。
可此刻这风环没有半分凝滞,转得比山涧的水还顺溜。
她喉结动了动,哑声问:你...已无需她引风?
小儿伸手接住一片雪,指尖的红冻得发乌,却笑得像含着糖:树说,风本来就会走自己的路。他歪头指向不远处的老松树,松针上的积雪正簌簌往下落,昨儿夜里树跟我讲,以前风总被阵困住,现在能往南去看野菊,往北去摸冰棱,可高兴啦。
老巫医的手按在雪地上。
她忽然喘不上气——指尖下的地脉,竟在顺着她的血脉跳动!
二十年了,自从殷璃在北境布下识痛阵,地脉总带着股刻意的温柔,像被人攥着线的风筝。
可此刻这脉跳得野,带着松根翻土的腥气、雪水渗岩的凉,还有...还有股说不出的自由。
她突然捂住嘴,指缝里漏出呜咽——原来不是地脉病了,是他们总怕它病,才拿阵锁着它。
风裹着这声呜咽往南去。
夏夜的溪畔,老药师正蹲在石头上剥莲子。
溪对岸传来孩童脆生生的话音:风不救人,只传话。他抬头,见扎着羊角辫的小孙女正蹲在浅滩边,拉着弟弟的手按在水面上,阿爹说,以前阿祖(注:方言中对祖辈女性的尊称)总让风驮着药香跑,现在风自己会说东边李婶的药要晒了西边王伯的咳要加枇杷叶
小弟弟扁着嘴:那她呢?阿娘说阿祖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在风停的时候。小孙女指着水面,水珠溅在她鼻尖上,阿公你看!
老药师顺着她的手指望过去。
溪水本淌得欢,此刻突然静得像面镜子。
水面上慢慢浮起个虚影——是殷璃,穿着他最熟悉的月白衫子,发间别着支竹簪。
她的眉眼淡得像要化在水里,可老药师能认出那弧度:左眼角的小痣,笑起来时微抿的唇,还有右手小指因常年握药杵而微弯的指节。
非因呼唤,而是因无人求医之刻。老药师喉咙发紧。
他想起三天前张村的小子从树上摔下来,没等他背药箱,自己用狗尾巴草编了个止血环;想起昨儿夜里西头赵婆发高热,她孙女儿照着医典煎了碗竹叶汤,竟比他开的方还灵。
原来当这世间不再需要救赎者,天地才会自发捧出她的模样。
虚影只停留了三息。
溪水重新流动时,老药师听见心底有个声音,轻得像蒲公英:你们敢让风穿过,才是我真正的归处。他抹了把脸,摸到满手的湿,这才惊觉自己哭了。
小孙女爬到他腿上,用沾着溪水的手给他擦眼泪:阿公莫哭,阿祖说她现在像风,像云,像...像阿公种的药草,哪里需要就往哪长。
秋深的风裹着这句话,掠过药阵旧址。
老药师蹲在新长出的无名草前,指尖刚要触到草叶,哑女的手轻轻按在他腕上。
她的掌心还留着晒药时的暖:此非阵,是地在呼吸。
老药师这才注意到,草叶每摆三下,南边山坳传来一声——是李村那口枯了十年的井涌水了;北边飘来孩子的欢呼——是周户的小儿子退烧了;再往西北,乱葬岗方向有绿意漫过来——是那棵被雷劈了的老槐树抽新枝了。
他突然想起怀里的唤璃玉,掏出来时发现玉坠不知何时碎成了粉,混在新翻的土里,正有一缕青丝从草根里钻出来,细得像蛛丝。
你不是走了。老药师对着风喃喃,喉结动了又动,是终于敢,不靠任何痕迹活着。
那缕青丝应着他的话,轻轻飘起来。
它穿过南境的山梁,绕过北境的新屋,最后停在南境最老的屋檐下。
檐角的干叶正被风托着打转,青丝就势缠了上去——像极了二十年前,某个雪夜,殷璃踮脚替哑女别在发间的野菊枝。
干叶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哑女在灶房里搅着药罐,忽然抬头看向檐角。
风穿堂而过,掀起她额前的碎发。
她摸了摸心口——那里的淡白痕迹早没了,只余下一片温软的暖,像被阳光晒透的野菊。
阿姐!小药童从院外跑进来,要变天啦!
张婶说这两日有连阴雨,让咱们收药草呢!
哑女应了声,转身去搬竹匾。
她没注意到,檐角那片缠着青丝的干叶,正随着风的节奏,一下、一下,轻拍着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