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49章 档案馆的旧物:时光里的传承承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9章 档案馆的旧物:时光里的传承承诺

京城段家老宅的家族档案馆,藏在四合院西侧的耳房里。春分刚过,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红木书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架上整齐排列的档案盒,从1962年清溪村的牛皮纸账本,到近年联合国的合作文件,每一个盒子上都贴着泛黄的标签,像一串串串起时光的珠子。

“太奶奶,这个铁盒子好重呀!”晓芽踮着脚,从最下层书架抱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盒盖上还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陆”字——这是陆衍当年从末世带出来的工具箱,1980年之后就一直存放在档案馆里。她刚把盒子放在阅览桌上,就听见“咔嗒”一声,盒盖没扣紧,滑开一条缝,露出半截发黑的扳手。

筱棠走过来,轻轻掀开盒盖,一股带着铁锈和旧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末世时的工具:磨得发亮的螺丝刀、断了半截的钢锯条,还有一枚用铁丝缠了又缠的木柄锤子。最底下压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是陆衍末世时的维修记录,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写着“2147年3月,修好了最后一台净水机,能供十个人喝”。

“这扳手,太爷爷当年用它修过末世的装甲车。”筱棠拿起扳手,递给晓芽,“你摸这上面的凹痕,是当年挡子弹时留下的——那时候太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安稳地方,不用再修武器,能修修农具、做做木活。”

晓芽握着扳手,指尖能清晰摸到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忽然想起昨天在旧工坊里,太爷爷教她认齿轮时说的“机械是救人的,不是伤人的”。她抬头看向陆衍,他正蹲在书架旁,翻找1995年灵植空间的培育记录,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一层霜。

“找到了。”陆衍抽出一个蓝色档案盒,里面装着泛黄的笔记本,第一页画着灵植空间的草图:半亩黑土、一口小井,旁边写着“1963年,筱棠种出第一茬土豆,亩产一千二”。他把笔记本递给晓芽,“你看,这是你太奶奶当年记的种植笔记,连每天浇多少灵泉水、什么时候松土,都写得清清楚楚。”

晓芽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稻叶——是1968年清溪村第一茬旱稻的叶子,边缘已经发脆,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翠绿。笔记本上的字迹从稚嫩到成熟,最后几页还贴着一张照片:年轻的筱棠和陆衍站在麦田里,手里举着沉甸甸的麦穗,身后是笑哈哈的村民,背景里的土坯房还挂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太奶奶,你们当年种麦子好辛苦呀。”晓芽指着照片里筱棠手上的茧子,轻声说。

筱棠笑了,指尖拂过照片里的自己:“辛苦是辛苦,但看到村民能吃饱饭,就不觉得累了。你看这照片里的老周,当年他孩子饿晕了,是你太爷爷用机械空间改了台磨面机,连夜帮村里磨了五十斤面粉,才救了孩子的命。”

正说着,念棠拿着手机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爸,妈,加纳那边发来了紧急消息——他们南部的旱情比预想的严重,刚种下的旱稻苗有点蔫,卡伦团长想让咱们派技术人员过去看看,还问能不能再送点‘春醒种’的稻种。”

陆衍立刻站起身,把笔记本合上放进档案盒:“走,去灵植园看看稻种库存。晓芽,你也来,正好学学怎么选种——选稻种就像选伙伴,得挑颗粒饱满、有劲儿的,才能在旱地里扎根。”

灵植园的种库在温室最里面,恒温恒湿的房间里,货架上摆满了密封的玻璃罐,每个罐子上都贴着标签:“2005年旱稻种”“2018年抗虫麦种”“2023年春醒种”。陆哲已经在这儿等着了,手里拿着一份清单:“爸,目前‘春醒种’还有三百斤库存,够加纳补种两百亩地。机械那边我也查了,便携式温湿度调节器有十台,足够他们临时用。”

晓芽凑到货架前,看着罐子里的稻种——每一粒都泛着淡淡的莹光,比普通稻种饱满一圈。她想起太奶奶说的“选种要挑有劲儿的”,伸手轻轻捏了捏一粒稻种,硬实得很。“太爷爷,我能帮着选种吗?我想挑最好的稻种,让加纳的小朋友早点吃到米饭。”

陆衍笑着点头,递给她一个筛子:“好啊。你看,把稻种倒进筛子里,晃一晃,空壳的会留在上面,饱满的会漏下去——当年在清溪村,你太奶奶就是这么选种的,一点都不能马虎。”

晓芽接过筛子,小心翼翼地倒进稻种,手腕轻轻晃动。筛子“沙沙”作响,空壳的稻种慢慢留在了上面,饱满的则落在下面的托盘里,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筱棠站在一旁看着,忽然想起1963年的春天,自己也是这样在清溪村的院子里选土豆种,那时陆衍还在帮村里修农具,时不时过来帮她递个筛子,阳光也是这样暖,风里也是这样带着泥土的香。

选完稻种,已经是傍晚。一家人回到四合院,张婶已经做好了晚饭:玉米饼、炒青菜、灵泉水煮的小米粥,还有一盘腌萝卜——都是当年清溪村常吃的菜。晓芽捧着玉米饼,边吃边说:“太奶奶,明天我想跟技术人员一起去加纳,我能帮着教他们选种、浇水,我还记了笔记呢!”

筱棠放下筷子,摸了摸晓芽的头:“芽芽有这份心真好,但这次你还小,等你再学两年,把灵植和机械的技术都学扎实了,再去也不迟。这次呀,让你爸爸和叔叔们去,你在家帮着照看灵植园,记录稻苗的生长情况,也是在帮加纳的小朋友呀。”

晓芽想了想,用力点头:“好!那我每天都记笔记,等爸爸回来,我就告诉他加纳的稻苗该怎么照顾!”

晚饭过后,陆衍和陆哲在书房里整理技术资料,晓芽则回到自己房间,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下“传承笔记”四个字。她翻开第一页,画了一个小小的扳手和一株稻穗,旁边写着:“2025年3月,我帮太爷爷选了加纳的稻种,以后我要学好技术,像太爷爷太奶奶一样,帮更多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晓芽认真的小脸上。档案馆里的旧扳手、灵植园的稻种、笔记本上的字迹,还有四合院里的灯光,都在时光里静静流淌,像一条温柔的河,把双空间家族的故事,从1962年的清溪村,传到现在,也传到未来。

第二天一早,陆哲带着技术人员和稻种、机械零件出发去加纳。晓芽站在四合院门口,挥着手里的“传承笔记”:“爸爸,记得拍稻苗的照片给我看!我会好好照看灵植园的!”

陆哲笑着点头,车子渐渐驶远。筱棠和陆衍站在晓芽身边,看着车子消失在街角。陆衍握住筱棠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芽芽长大了,传承的事儿,有着落了。”

筱棠望着灵植园的方向,那里的旱稻苗正迎着阳光生长,绿油油的一片。她想起档案馆里的旧笔记本,想起当年在清溪村的愿望,忽然觉得,所有的时光都没有白费——那些辛苦的日子、温暖的瞬间、帮助过的人,都变成了传承的种子,在新一代的心里,慢慢发芽、长大。

晓芽拉着筱棠和陆衍的手,往灵植园走去:“太奶奶,太爷爷,咱们去看看稻苗吧!我今天要给它们浇灵泉水,还要记笔记呢!”

阳光洒在三人的身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紧紧相连的脚印,印在双空间家族的时光里,也印在无数个因他们而变得更好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