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46章 联合国的勋章 双空间家族的全球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6章 联合国的勋章 双空间家族的全球回响

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三层会议厅里,初冬的暖阳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浅金色的光洒在红色地毯上。厅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团的铭牌在长桌上整齐排列,摄像机的镜头如同沉默的眼睛,聚焦在主席台左侧的领奖区域——那里,年过八旬的段筱棠正由陆衍轻轻扶着,身上藏青色的中式对襟衫衬得她精神矍铄,袖口绣着的灵泉莲花纹样,是当年奶奶柳玉梅用空间棉花线亲手绣的旧物。

“接下来,我们将‘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奖’授予来自夏国的段氏家族与陆氏家族。”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厅,他手中的颁奖词上,每一条加粗的字迹都记录着这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足迹,“他们以‘双空间’技术为基石,在粮食安全、医疗援助、教育公平与产业扶贫四大领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夏国方案’。”

台下响起绵长的掌声,坐在第二排的段念衍微微挺直了脊背。他身旁的陆念棠悄悄攥了攥父亲陆衍留下的机械工坊钥匙——那钥匙上还刻着当年陆衍为筱棠打造的第一枚木戒指纹样。兄妹俩的目光落在台上,看着祖父祖母相携的身影,仿佛看到了1962年清溪村的雪夜:那时筱棠还只是个攥着空间土豆的五岁孩童,陆衍还在末世的废墟里握着修武器的扳手,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双手会共同托起一枚属于全人类的勋章。

副秘书长的致辞还在继续,每一个数据都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众人心中生根:“段氏草药集团研发的抗疟中药制剂,已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提供300万份治疗支持,治愈率较传统药物提升27%;明辉机械的节能农机,在东南亚水稻产区推广后,每亩能耗降低40%,却让产量提高了15%;陆念棠女士推动的‘乡村教育结对计划’,已在50个发展中国家建立1200所希望小学,让20万女童走进课堂……”

说到这里,副秘书长顿了顿,目光转向筱棠,语气里多了几分敬意:“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从未将‘空间技术’视为私有。段筱棠女士与陆衍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就将空间农业的基础培育技术、灵泉水质净化原理无偿捐赠给联合国粮农组织,这些技术如今已在全球120个国家的示范农场落地——这正是可持续发展‘共享、互助’精神的最佳诠释。”

陆衍轻轻拍了拍筱棠的手背,低声说:“还记得当年在清溪村农科院后小树林,你说‘空间要是能帮更多人就好了’,现在,咱们做到了。”筱棠望着台下熟悉的家族成员——明杰的孙子正举着手机录像,屏幕里映着她的笑脸;瑶瑶的儿子作为教育代表团成员,正朝她悄悄竖大拇指——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1977年高考恢复时,全家围在收音机旁的欢呼;想起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明远承包纺织厂时的忐忑;想起那些年里,空间黑土从半亩扩到十亩,灵泉从一口小井变成一片湖,家族的人从几口人变成几十口,不变的始终是爷爷当年说的“守好家,更要帮好邻”。

当沉甸甸的勋章挂在筱棠颈间时,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瞬间回神。勋章的正面刻着联合国的徽章,背面则是一株缠绕着齿轮的稻穗——稻穗代表她的灵植空间,齿轮代表陆衍的机械空间,这是联合国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图案。她接过话筒,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很多人问过我们,‘空间’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不是特权,不是秘密,而是一份责任。”

“1962年的雪夜,我在玉米糊糊的香气里重生,那时我只想让家人吃饱饭;后来,我看到村民因为缺粮饿晕,看到孩子因为没钱上学而辍学,看到病人因为缺药而痛苦——我才明白,空间的意义,是让‘吃饱饭’变成‘人人能吃饱’,让‘有家’变成‘人人有家’。”筱棠抬手拂过勋章上的稻穗,目光扫过台下的家族成员,“这枚勋章不属于我和陆衍,属于每一个用双手践行‘互助’的段家人、陆家人——属于在草药基地里育苗的农民,属于在农机厂熬夜研发的工程师,属于在希望小学里教书的老师,属于每一个相信‘微小善意能改变世界’的人。”

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比之前更热烈。陆念棠悄悄抹了抹眼角,身旁的丈夫——明辉的儿子,将一张纸巾递到她手里,轻声说:“奶奶说得对,咱们这辈人,得把这份责任接好。”不远处,第五代的孩子们正趴在椅子背上,好奇地盯着台上的勋章,其中最小的孩子攥着一颗空间培育的糖炒栗子,那是筱棠出发前特意装在口袋里的,她说“让孩子也尝尝,这是咱们家最开始的味道”。

颁奖仪式结束后,各国代表团纷纷围上来交流。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农业部长握着陆衍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们农场用了你们的空间稻种,今年雨季涝灾时,其他稻田都淹了,只有你们的稻子活了下来——谢谢你们,让我们的农民不用饿肚子。”一位来自巴西的教育官员则拉着陆念棠,急切地询问“乡村教师培训计划”的细节,希望能尽快在巴西推广。

夕阳西下时,筱棠和陆衍站在联合国大厦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的曼哈顿天际线。陆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小的木戒指,那是他用空间机械工坊里最老的一块硬木复刻的,和当年在清溪村小树林里给筱棠的那枚一模一样。“当年没敢给你正式的戒指,”他把戒指轻轻套在筱棠的无名指上,“现在,补上。”

筱棠看着戒指上熟悉的纹路,又看了看颈间的勋章,忽然笑了:“当年在末世,我自爆前想,要是有下辈子,能好好吃一顿玉米糊糊就好了。现在倒好,不仅吃了玉米糊糊,还得了这么大的奖——咱们这一辈子,值了。”

晚风拂过,带着纽约初冬的凉意,却吹不散两人眼底的暖意。不远处,家族的孩子们正围着念衍,吵着要听“太奶奶太爷爷在清溪村种土豆”的故事,念棠笑着给孩子们整理围巾,明杰的孙子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这些画面,将会和那枚勋章一起,被收录进《段陆双空间家族史》的下册,成为下一个百年里,家族传承的新起点。

天边的晚霞渐渐染成了暖红色,像极了1962年清溪村雪后初晴的夕阳。筱棠靠在陆衍肩上,轻声说:“以后,咱们的空间,还要帮更多人呢。”陆衍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勋章的凉意,却让人心安:“嗯,一直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