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的灵泉村,阳光透过院角的腊梅枝,在地上洒下细碎的金斑。筱棠坐在暖炉旁的藤椅上,手里捧着封浅蓝色的信封,信封边角沾着点雪渍,是山坳村李大爷托人捎来的——信封上的字是村里孩子写的,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写着“段奶奶亲启”。
“奶奶,是李爷爷的信吗?里面有没有说小娟的画?”小乐踮着脚凑过来,手里还攥着张没写完的信纸,笔尖沾着墨,是他要写给牧区阿古拉的信,已经改了三回,总说“字不好看,阿古拉会笑”。
筱棠笑着把信封递给他,让他拆:“你自己看,说不定小娟还在信里提到你了呢。”小乐小心翼翼地拆开,抽出里面的信纸,上面除了李大爷的字,还有几处稚嫩的笔迹,是孩子们补的——“段奶奶,取暖器好暖和,我们在教室里不用戴手套写字了”“张奶奶说她的腿不疼了,还能给我们缝布偶”,最末尾画着个小小的暖炉,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小娟画”。
“奶奶你看!小娟提到我了!”小乐指着信里“小乐的兔子玩偶在我床头”那行字,眼睛亮得像雪后的太阳,“我要赶紧把给阿古拉的信写完,让她也知道我想她!”说着就跑回书桌旁,趴在纸上认真写起来,连墨水滴在纸上都没察觉。
陆衍扛着卷厚实的羊毛毡走进来,毡子上还带着阳光的暖意,是昨天从纺织厂拉回来的,专门给牧区补蒙古包用的。他把毡子放在地上,拍了拍上面的绒毛:“这毡子是用新羊毛纺的,比牧区现在用的厚一倍,补在蒙古包上,风肯定吹不进去。”
念衍跟着走进来,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册子,是印刷厂刚送来的课本,封面上印着“小学语文”,纸页厚实,油墨味还没散。他把课本放在桌上,翻开一页给筱棠看:“您看,这课本里还加了草原动物的插图,牧区的孩子看了肯定喜欢。我还让印刷厂多印了些算术本,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两本。”
筱棠拿起课本,指尖拂过插图上的小羊,心里暖融融的:“考虑得周到,孩子们不光要学字,还得认识身边的东西。对了,钙片都准备好了吗?牧区的老人冬天晒不着太阳,容易缺钙。”
“早准备好了,”念衍从包里掏出个纸包,里面装着钙片,每片都用蜡纸包着,“我让药店的人按老人的剂量分好了,一次一片,一天两次,还写了说明书,用图画标着,老人一看就懂。”
正说着,老张头挎着药篮来了,篮子里装着新配的冻伤膏,用陶罐装着,封得严严实实。他把陶罐放在桌上,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草药香飘出来:“段老夫人,这是我新配的冻伤膏,加了空间里的灵泉水,比之前的更管用,牧区的老人要是冻伤了,抹上几天就能好。我还多装了几罐,让他们分给有需要的人。”
筱棠拿起个小勺子,舀了点冻伤膏,放在指尖揉开,质地细腻,不油腻:“这膏子好,不沾衣服,老人们用着方便。你再准备些预防感冒的草药包,装在布袋子里,让他们煮水喝,冬天感冒了麻烦。”老张头连连应着,掏出个小本子记下来,还特意在“草药包”旁边画了个小太阳,说“看着就暖和”。
明杰师傅这时也推着辆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十几个小木盒,每个盒子上都刻着草原的图案——有奔跑的马,有低头吃草的羊,还有圆圆的蒙古包。他拿起一个木盒递给筱棠:“段老夫人,这是装课本的盒子,用的是轻便的杨木,孩子们背着不沉,还能当小书桌用,写作业方便。”
筱棠接过木盒,打开看了看,里面铺着软布,正好能放下课本和算术本:“做得真精致,孩子们肯定喜欢。你再做几个小一点的木盒,装钙片和冻伤膏,免得路上颠坏了。”明杰师傅笑着点头:“早做好了,在推车里呢,您放心。”
小乐这时终于写完了信,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信纸:“奶奶,我写完了!你帮我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字?”筱棠接过信纸,上面写着“阿古拉,我想你了,我家的腊梅开了,很香。下次我带腊梅花给你,还要跟你一起堆雪人。小乐”,虽然有错别字,却写得格外认真。
“写得好,”筱棠帮他改了错字,又找了张邮票贴上,“等下让你太爷爷去邮局寄了,阿古拉很快就能收到。”小乐高兴得直跳,又跑回书桌旁,说要再画张腊梅,夹在信里一起寄给阿古拉。
中午的时候,大家都没闲着。陆衍和念衍在院子里整理物资,把羊毛毡、课本、钙片分好类,装在不同的箱子里,每个箱子上都贴了标签,写着“蒙古包毡子”“儿童课本”“老人钙片”;老张头在配草药包,把晒干的金银花、生姜、甘草装在布袋子里,每个袋子上都系着红绳,说“看着喜庆”;明杰师傅则在给小木盒上蜡,让木盒更防水,用着更久。
筱棠坐在暖炉旁,一边看着小乐画腊梅,一边整理李大爷的信,把信里提到的“山坳村小学缺体育用品”记在本子上,想着下次送物资的时候一起带来。陆衍整理完物资,走过来坐在她身边,递过一杯热奶茶——是用牧区送来的奶片煮的,带着淡淡的奶香。
“喝口奶茶暖暖身子,”陆衍看着她本子上的字,笑着说,“山坳村的体育用品,我让念衍去体育用品店看看,买些跳绳、皮球,孩子们上体育课能用。”筱棠点点头,喝了口奶茶,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踏实得很。
下午的时候,邮局的人来了,小乐亲手把信交给邮递员,还特意叮嘱:“叔叔,你一定要把信送到阿古拉手里,别弄丢了。”邮递员笑着答应,说会尽快送到,小乐才放心地挥手告别。
念衍这时接到了扎西大叔的电话,电话里扎西大叔的声音很激动:“段老夫人,我们的羊都好了!多亏了你们送的兽用药,现在都能正常吃草了!孩子们也盼着你们来,每天都问‘段奶奶什么时候来’。”
筱棠接过电话,笑着说:“扎西大叔,我们的物资都准备好了,后天就出发,到时候给孩子们带课本和新的木盒,还有老人们的钙片和冻伤膏。”电话那头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小乐凑过来,对着电话喊:“阿古拉,我给你寄信了!里面还有腊梅花的画!”
挂了电话,大家都笑了。小乐拉着筱棠的手,问:“奶奶,后天我们是不是就能见到阿古拉了?”筱棠点点头:“是呀,后天我们就出发,到时候你就能跟阿古拉一起玩了。”小乐高兴得抱住她的腿,嘴里念叨着“太好了,太好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院子里的物资已经整理好了,堆得整整齐齐,像座小山。腊梅的香味飘进屋里,和暖炉的炭火香、奶茶的奶香混在一起,让人心里暖暖的。小乐趴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夕阳,说:“奶奶,明天太阳出来,我们是不是就能打包物资了?”
筱棠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是呀,明天我们把物资装上车,后天一早就出发。”她抬头看向陆衍和念衍,他们正坐在桌旁,核对明天的装车清单,老张头和明杰师傅则在收拾工具,准备明天再来帮忙。
夜色渐深,暖炉里的炭火还在烧着,发出“噼啪”的轻响。小乐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张腊梅画,脸上带着笑,大概是梦见了和阿古拉一起堆雪人的场景。筱棠坐在床边,看着他的睡颜,又看了看窗外的月光——月光洒在雪地上,像铺了层银霜,院角的腊梅在月光下,开得格外香。
陆衍走过来,轻轻握住她的手:“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忙呢。”筱棠点点头,靠在他肩上,心里满是期待——后天,他们又能把温暖送到牧区,送到孩子们身边,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她知道,这份温暖,会像院角的腊梅,不管冬天多冷,都能一直开下去,一直香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