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灵泉村的冬天来得早,一场轻雪过后,院里的腊梅就开了。细碎的黄花缀在枝头,冷香顺着半开的窗缝飘进屋里,落在暖炉旁的竹篮上——篮里装着个粗布包裹,是山坳村李大爷托人送来的,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实。

“奶奶,快打开看看!李爷爷是不是送红薯干来了?”小乐踮着脚趴在桌边,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麦芽糖,糖渣粘在嘴角,像只沾了蜜的小松鼠。筱棠笑着把包裹往桌上挪了挪,指尖触到粗布上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结实——定是村里的大妈们一针一线缝的。

陆衍刚从外面回来,身上还带着寒气,搓了搓手凑过来:“别着急,先把暖炉再添块炭,免得拆包裹的时候着凉。”他拿起火钳夹了块枣木炭放进炉里,火星“噼啪”跳了两下,暖炉里的热气更足了,把窗边的雪光都烘得软了些。

念衍也放下手里的牧区资料走过来,目光落在包裹上:“昨天李大爷打电话说,包裹里有孩子们画的画,还有村里晒的野菜干,说让咱们尝尝‘山里的味道’。”

筱棠慢慢拆开包裹,第一层是晒干的艾草,还带着淡淡的药香,是张奶奶特意晒的,说“冬天熏屋子能驱寒”;第二层是用麻绳串着的红薯干,金黄金黄的,咬一口甜得粘牙;最底下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画纸,每张纸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有晒药架上的草药,有新做的实木取暖器,还有几个小人手拉手,旁边写着“谢谢段奶奶陆爷爷”,字是用铅笔写的,有的笔画还断了,却看得人心里发暖。

“奶奶你看!这张画的是咱们送取暖器的样子!”小乐挑出一张画,上面有个穿灰衣服的小人(是筱棠),旁边站着个高个子小人(是陆衍),手里抱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下面还画着几个小圆圈,是取暖器的轮子。筱棠接过画,指尖轻轻拂过纸面,铅笔的痕迹还带着点炭粉,像是刚画完没多久。

“这孩子有心了。”陆衍凑过来看了眼,指了指画角落里的小太阳,“你看,连太阳都画成暖炉的样子,可见是真觉得暖和了。”

正说着,念衍突然想起什么,把桌上的牧区资料推过来:“爸,妈,刚才跟牧区的扎西大叔通了电话,他们那边比山坳村还冷,现在已经零下十几度了,牧民们的蒙古包漏风,有的老人冻得关节疼,连出门放羊都难。”

筱棠的目光从画上移开,落在资料上——照片里的牧区一片雪白,蒙古包的顶子上积着厚厚的雪,几个牧民裹着破旧的羊皮袄,正往羊圈里铲雪。她眉头轻轻蹙了下,伸手把暖炉旁的艾草往旁边挪了挪:“牧区风大,普通的取暖器怕是不管用,得让机械坊做些防风的,最好是能随身携带的,牧民放羊的时候也能用。”

“我已经跟机械坊的师傅说了,他们说可以在取暖器外面加层铁皮,再装个背带,这样既防风又方便带。”念衍指着资料上的备注,“扎西大叔还说,牧区缺治冻伤的药,还有老人的风湿比山坳村的更严重,咱们得多准备些驱寒的草药。”

陆衍拿起资料,翻到后面的牧区人口清单,手指在“独居老人12人”那行停了停:“这些老人身边没人照顾,得给他们每人准备个急救箱,除了药,再放个暖手宝,里面灌上空间的热水,能保温好几天。”

“暖手宝好!”小乐突然跳起来,跑到自己的小书桌旁,翻出几张彩纸,“我要给牧区的小朋友做纸灯笼,晚上点上蜡烛,肯定暖和!”说着就拿起剪刀剪起来,彩纸剪得歪歪扭扭,却看得筱棠心里软乎乎的——这孩子还不懂牧区的冷,却知道用自己的方式送温暖。

老张头这时也挎着药篮来了,篮子里装着刚晒好的防风和干姜,还有几包用红纸包着的药粉:“段老夫人,这是我按您说的配的驱寒药粉,用酒调了敷在关节上,比药膏更管用,适合牧区的老人用。我还多晒了些艾草,编成艾条,点着了能熏蒙古包,驱寒还能防蚊虫。”

“辛苦你了。”筱棠接过药篮,闻了闻艾草的香味,“牧区的风硬,你再加点肉桂和花椒,让药味更浓些,驱寒效果更好。”老张头连连应着,掏出个小本子记下来,又指了指门外:“我已经让药农们把草药都打包好了,就等机械坊的取暖器做好,一起送过去。”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汽车的声音,是木工坊的明杰师傅来了,手里扛着个小木箱:“段老夫人,您要的便携木凳做好了,用的是空间里的硬木,轻便还结实,牧民放羊的时候能坐着歇脚,还能当小桌子放东西。”说着就打开木箱,里面的木凳小巧玲珑,凳面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是草原上的羊群图案。

“做得真好看。”筱棠拿起一个木凳,掂了掂,果然很轻,“牧区的路不好走,这样的木凳正好,不占地方还实用。”明杰师傅挠了挠头,笑着说:“我还让徒弟们做了些小木碗,用蜂蜡煮过,装水不漏,也一起带来了,给牧区的孩子们用。”

陆衍这时已经拨通了扎西大叔的电话,把准备的物资一一报过去:“扎西,我们准备了防风的取暖器、驱寒的草药、便携的木凳和木碗,还有给孩子们的棉衣和文具,大概三天后出发,到时候再跟你联系。”电话那头传来扎西大叔激动的声音,虽然隔着电流,却能听出他的高兴:“太谢谢你们了!我们已经在蒙古包旁边搭好了棚子,就等你们来!”

挂了电话,陆衍看向筱棠,眼里带着笑意:“扎西大叔说,牧区的孩子们已经在学汉语了,还说要给咱们唱蒙古歌呢。”筱棠笑着点点头,又看向小乐——这孩子正拿着彩纸,认真地给纸灯笼贴花边,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歌:“灯笼亮,暖堂堂,牧区的小朋友,晚上不冷啦……”

夕阳西下的时候,院里的腊梅香更浓了。暖炉里的炭火还在烧着,把屋里烘得暖洋洋的,桌上摊着牧区的资料、孩子们的画、打包好的草药和木凳,还有小乐没做完的纸灯笼。念衍正在给机械坊的师傅打电话,确认取暖器的进度;陆衍则在整理牧区的路线图,用红笔在重点村落旁画圈;老张头坐在门口,正用麻线把艾草编成艾条,动作慢悠悠的,却编得整整齐齐。

筱棠拿起一张画,上面画着腊梅,旁边写着“送给段奶奶”,是山坳村的小娟画的。她抬头看向窗外,院里的腊梅在雪光中开得正艳,冷香飘进屋里,和暖炉的炭火香混在一起,让人心里踏实。

“明天让念衍去纺织厂看看,棉衣做得怎么样了,牧区的孩子比山坳村的更小,得做合身些。”筱棠把画放在桌上,对陆衍说。陆衍点点头,又指了指资料上的备注:“扎西大叔说,牧区的羊最近有些生病,咱们再带些兽用的药,帮他们救救羊,不然冬天的口粮就没了。”

小乐这时举着做好的纸灯笼跑过来,灯笼上画着个笑脸:“奶奶,你看!我做好了!咱们把灯笼送给牧区的小朋友,他们晚上就能看见光了!”筱棠接过灯笼,轻轻晃了晃,里面的蜡烛芯跟着动了动,仿佛已经亮了起来。

夜色渐深,暖炉里的炭火渐渐弱了些,却依旧带着暖意。桌上的物资越堆越多,每一件都带着大家的心意——木工坊的木凳、药农的草药、机械坊的取暖器、小乐的纸灯笼,还有筱棠和陆衍准备的急救包和兽用药。

筱棠看着这些东西,突然想起前世在末世里,她和陆衍抱着最后一点干粮,在雪地里找避难所的日子。那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暖炉,能有件干净的棉衣,能不用饿肚子。而现在,她不仅有了这些,还能帮着更多人实现这些愿望——这大概就是重生最好的礼物。

“该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准备物资呢。”陆衍把暖炉的盖子盖上,伸手拉过筱棠的手,她的手暖暖的,带着腊梅的清香。小乐已经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没贴完的彩纸,脸上带着笑,大概是梦见了牧区的小朋友。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轻轻落在腊梅上,却没压弯枝头的花。屋里的暖炉还在散发着余热,桌上的画和物资静静地躺着,等待着三天后被送往牧区,送往那些需要温暖的人身边。

筱棠知道,这个冬天,牧区的蒙古包里会亮起暖炉的光,牧民的关节会因为草药而不那么疼,孩子们会穿着新棉衣,提着小乐做的纸灯笼,在雪地里奔跑。而她和陆衍、念衍,还有家里的每一个人,会一直走在送温暖的路上,就像院里的腊梅,不管多冷的天,都能开出最香的花,把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