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秋的晨光透过院里的老槐树,筛下细碎的金斑,落在竹制藤椅上。筱棠披着件浅灰色薄羊毛衫,指尖轻轻拂过桌上摊开的“双空间公益基金月度报告”,纸质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软,却依旧被她按得平平整整。身旁的陆衍戴着老花镜,指腹在“乡村教师资助项目”那栏缓缓滑动,指节上还留着年轻时修机械蹭下的浅疤,如今覆着层薄茧,倒成了岁月的印记。

“你看这页,”陆衍抬眼,声音带着几分晨起的沙哑,却依旧清亮,“青溪县那所山坳小学,上个月新来了三位支教老师,都是念棠基金资助的师范生。报告里说,孩子们第一次用上了实木课桌椅——还是明杰木工坊送的非遗小料做的,没花钱。”

筱棠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报告旁还夹着张照片:土黄色的校舍前,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正摸着崭新的课桌椅,笑得露出豁牙,背景里的老梨树下,支教老师举着黑板擦,身影透着朝气。她忍不住弯了嘴角,伸手将照片往近处挪了挪,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在意:“记得三十年前咱们第一次捐课桌椅,还是用空间里的硬木,请明杰连夜赶做的。那时候山里孩子连像样的板凳都没有,上课得抱着石头坐。”

“可不是嘛。”陆衍放下报告,伸手替她把老花镜推回原位,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顿了顿——从末世里攥着武器背靠背作战,到这世柴米油盐里相濡以沫,这双手牵了快七十年,依旧能感受到彼此掌心的温度。“后来念棠说,光送桌椅不够,得让山里留得住老师。你看现在,基金不光管师范生学费,还给支教老师发生活补贴,连他们的孩子上学都能优先进县城学校,这才是治本的法子。”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念衍拎着个帆布包走进来,额角沾着点汗,却笑得精神:“爷爷奶奶,刚从草药基地过来,顺便把这个月的灾区捐赠清单带来了。”他把包往石桌上一放,掏出几页纸递过去,“上个月南方闹水灾,咱们捐的空间草药和压缩饼干都送到了,灾区医院说,灵泉水泡过的草药药效比普通的快一倍,救了不少老人孩子。”

筱棠接过清单,目光落在“5000斤压缩饼干”那行字上,突然想起1962年那个雪夜,全家围着喝玉米糊糊,爸爸段建军把仅有的半块红薯塞给她的模样。她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面,轻声道:“当年咱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如今能帮着这么多人,真好。对了,灾区的孩子有没有地方上课?我记得上次看报告,有几个村子的学校被淹了。”

“您放心,”念衍赶紧点头,从包里掏出另一张照片,“教育基金已经捐了临时教室,就是那种可移动的板房,还送了课本和文具。您看,这是孩子们在临时教室里上课的样子,黑板上还写着‘谢谢段爷爷陆奶奶’呢。”

陆衍凑过来看了眼,突然指着照片角落里一个眼熟的标志,笑道:“这不就是明辉机械做的板房吗?抗风又防水,比普通板房结实多了。咱们这一家子,草药、机械、教育、木工,各出各的力,倒真把公益拧成一股绳了。”

筱棠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报告上“青溪县山坳小学需添置冬季取暖设备”那行字旁边,轻轻画了个圈。她抬头看向陆衍,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意:“明天让木工坊送点实木取暖器过去,再让草药基地准备些预防感冒的草药包,冬天快到了,别让孩子们冻着。”

陆衍点头应着,伸手握住她的手,两人并肩坐在晨光里,看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从最初帮村里人治个小病、送点粮食,到如今基金覆盖全国,甚至能帮着灾区渡难关,这一路的公益,早已不是简单的“帮人”,而是刻进了段陆家族骨子里的习惯。

念衍看着爷爷奶奶相握的手,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跟他说:“空间是老天爷给的礼物,不是让咱们自己享福的,是让咱们帮着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那时候他还不懂,如今看着手里的捐赠清单,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终于明白,所谓“公益终身”,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把这份温暖,从1962年的雪夜,一直传到了今天,还将继续传下去。

院墙外,曾孙辈的笑声传来,几个小家伙追着蝴蝶跑过,惊起了老槐树上的几只麻雀。筱棠侧耳听着,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她低头看向报告,在末尾轻轻写下一行字:“下月重点关注偏远山区儿童营养问题,联系明辉机械,看看能不能做些方便携带的营养粥机。”

陆衍凑过来,看着她写的字,笑着补充:“再让木工坊做些保温桶,粥装在里面,送到山里还是热的。”

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也落在那份写满温暖的报告上。风轻轻吹过,带着灵泉湖的水汽,也带着岁月静好的味道。他们知道,只要这双手还能拿起笔,还能看报告,这份公益,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把这份从末世里捡回来的温暖,传遍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