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雾还没完全散开,空间灵泉边的西洋参田已经热闹起来。筱棠戴着粗布手套,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握住一株西洋参的茎秆,陆衍则拿着特制的小竹铲,从根部侧面轻轻刨开湿润的黑土——这土是空间特有的腐殖土,松软得像揉过的面团,不会伤了西洋参的须根。
“慢些,这株根系长得密,别碰断了须子。”筱棠轻声提醒,指尖已经触到了棕褐色的根茎,纹理像老人手背的青筋,却透着饱满的韧劲。陆衍应着,把铲子换了个角度,一点点剥离泥土,很快,一株完整的西洋参就露了出来,比成人的手掌还长,须根细密如银线。
“今年的品相比去年还好,”陆衍把西洋参放进竹篮里,竹篮底铺着空间里的软草,防止根茎磕碰,“留二十斤给养老院,熬汤补身子正好;三十斤让念衍做含片,剩下的咱们自己晒些,冬天给孩子们泡茶水喝。”
筱棠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金银花,她随手撒了一小撮在刚刨过的土里:“这金银花能驱虫,还能当肥料,明年这块地再种西洋参,肥力也够。”两人配合着,一个刨土一个收根,不一会儿就收了半篮,晨雾散去时,竹篮已经满了,西洋参的醇厚药香混着灵泉的清润,在空气里漫开。
刚出空间,就听见基地方向传来了热闹的笑声——是念棠带着学生们来了。筱棠隔着院墙望去,只见十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帆布包,跟在念棠身后,阿明和小凯正举着草药标本,给孩子们讲解着什么,阳光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亮得像刚摘的草莓。
“走,咱们也过去看看。”陆衍拎起装着西洋参的竹篮,又从院里摘了几个熟得正好的苹果,“给孩子们带点水果,认草药费脑子,得补充点甜水。”
两人刚走到基地门口,就被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拦住了:“爷爷奶奶好!您是基地的创始人吗?念棠老师说,您种草药种了六十年,还会用‘神奇水’浇地,是真的吗?”小姑娘眼睛亮得像星星,手里的笔记本已经翻开,铅笔捏在手里,等着记录。
筱棠被逗笑了,蹲下身,把苹果递给她:“先吃个苹果,奶奶慢慢跟你说。那不是‘神奇水’,是祖传的灌溉方子,里面加了些山里的矿物质,能让草药长得壮实些。”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丹参田,“你看那片丹参,叶子是不是比路边的草绿?就是用那方子浇的。”
小姑娘咬着苹果,用力点头,铅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还画了个小小的丹参叶,歪歪扭扭的,却格外认真。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奶奶,西洋参长在土里是什么样的呀?”“爷爷,您第一次种草药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呀?”“我们能去看看您说的‘祖传方子’吗?”
陆衍笑着摆摆手:“方子是秘密,但西洋参田可以带你们去看,刚收了些,正好让你们见识见识。”他领着孩子们往西洋参田走,筱棠和念棠跟在后面,念棠低声说:“妈,孩子们昨天就盼着来,说要跟您学认草药,还准备了好多问题呢。”
“愿意学就好,”筱棠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背影,“咱们种草药,不光是为了过日子,更是为了把这手艺传下去。现在的孩子有文化,说不定以后能把草药种得更好。”
到了西洋参田,陆衍把竹篮里的西洋参倒在铺好的草席上,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小心翼翼地伸手摸,有的还凑上去闻。“哇,这个根好硬!”“闻起来有点像蜂蜜的香味!”“比我妈妈买的人参还大呢!”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阿明趁机拿出检测仪,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测西洋参的有效成分:“你们看,这西洋参的人参皂苷含量达到了8.5%,比普通西洋参高两倍多,就是因为用了爷爷奶奶的‘特殊灌溉法’。”
筱棠则坐在田埂上,给孩子们讲起了过去的事:“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还没见过西洋参呢。那时候日子苦,连玉米糊糊都吃不饱,后来跟着你爷爷,在山里挖野菜、采草药,一点点学怎么种。刚开始种甘草,因为不懂技术,死了好多苗,我和你爷爷就整夜守在田里,观察天气,看土壤,慢慢才摸出规律。”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又问:“奶奶,那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呀?”
筱棠摸了摸她的头:“当然想过,可一想到能让家里人吃饱饭,能让更多人用上好草药,就不想放弃了。做事就像种草药,得有耐心,得用心,才能有收获。”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王婶的声音:“老段婶子,孩子们在这儿呢?我们把缝好的布包送过来,顺便给孩子们带了些烤红薯!”只见王婶和李嫂领着几个妇女,手里拎着布包和竹篮,竹篮里的烤红薯冒着热气,香味飘得老远。
孩子们立刻被烤红薯吸引了,王婶笑着把红薯分给大家,又打开布包:“你们看,这是我们绣的西洋参图案,专门给西洋参含片做包装的,好看不?”布包上的西洋参根茎绣得栩栩如生,须根用银线勾勒,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孩子们都忍不住发出“哇”的赞叹。
“咱们一起给西洋参含片包装好不好?”念棠提议,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大家围坐在田埂边的空地上,王婶教孩子们怎么把含片放进布包,怎么系蝴蝶结,孩子们学得认真,有的还在布包上画小太阳、小花朵,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布包就堆成了小山。
小宝和小孙女也来了,小宝手里拿着个小竹篓,里面装着他在空间里种的草莓苗,非要送给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这个送给你,种在土里,用太奶奶的‘特殊水’浇,就能长出甜草莓!”小姑娘高兴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说要带回学校种在花坛里。
中午,大家一起在基地的食堂吃饭,桌上摆满了用空间食材做的菜:清炒西洋参苗、土豆炖排骨、萝卜丝汤,还有王婶带来的烤红薯和筱棠烤的苹果派。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边吃边说:“这菜比家里的好吃!”“苹果派好甜,我还要吃一块!”
饭后,张院长给念棠打来了电话,说育种小组已经制定好了初步方案,下周就会派人来基地采集土壤样本和草药样本,准备开展试验。念衍也打来电话,说西洋参含片的订单已经接到了不少,等包装好就能发货,还特意提到要给孩子们留几盒,让他们尝尝自己包装的含片。
下午,孩子们要走了,每个人都拿着自己包装的布包、做的草药标本,还有筱棠送的小袋金银花。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到筱棠身边,把一本画满草药的笔记本递给她:“奶奶,这是我画的草药,上面还有您说的话,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种出好草药!”
筱棠接过笔记本,眼眶有些发热,她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好,奶奶等着看你种的草药。”
孩子们走后,基地又恢复了平静。筱棠和陆衍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也把西洋参田染成了金色。陆衍递给筱棠一杯热茶:“今天累了吧?跟孩子们待了一天,比种半天草药还费劲儿。”
筱棠喝了口茶,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不累,看着孩子们这么有朝气,心里高兴。咱们这辈子,种了一辈子草药,守了一辈子空间,现在能把这些传给孩子们,比什么都强。”
王婶和李嫂收拾着碗筷,笑着说:“老段婶子,老陆叔,以后孩子们要是还来,我们还来给他们送烤红薯、教他们缝布包,让孩子们多学学咱们的好东西。”
陆衍点点头:“好啊,以后咱们基地就是孩子们的实践课堂,让他们在田埂上学知识,在药香里长见识,这样才能把咱们的根传下去。”
夕阳渐渐落下,暮色笼罩了基地,只有灵泉的水流声还在轻轻响着,像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筱棠靠在陆衍的肩上,看着远处亮起来的灯火,心里满是踏实——从1962年那个寒冷的雪夜重生,到如今儿孙满堂、事业兴旺,她这辈子,不仅守住了家人,守住了空间,还把一份小小的草药事业,变成了传递知识、传递温暖的桥梁。而这座桥梁,会带着孩子们的笑声,带着草药的清香,一直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开出更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