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28章 农机培训:田埂上的春耕课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8章 农机培训:田埂上的春耕课堂

惊蛰刚过,清溪村外的麦田里还带着几分湿意,田埂旁却早已热闹得像赶大集——明辉机械的“春耕农机培训点”就设在这里,蓝色的帐篷下摆满了桌椅,前方的空地上停着两台银灰色的“天枢-1号”无人农机,机身侧面的“明辉机械”logo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引得村民们围着看个不停。

“王大伯,您来得早啊!”段承宇穿着印着农机图案的工装服,正忙着给村民分发《农机操作手册》,看到拄着锄头的王大伯,立刻笑着迎上去。王大伯是清溪村的种粮大户,种了四十多亩地,每年春耕都要雇三四个人帮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次听说明辉机械免费教用无人农机,天不亮就从家里赶来了。

“承宇啊,这铁疙瘩真能自己耕地?”王大伯凑到无人农机旁,伸手摸了摸冰凉的机身,眼神里满是疑惑,“我去年在电视上见过城里的农机,可那得有人开,这没人管的,万一跑偏了把麦苗压了咋办?”

“您放心,肯定不会!”承宇拉着王大伯走到农机的中控屏前,指尖在屏幕上轻点,调出农田的卫星地图,“您看,咱们提前把您家的地块信息输进去,农机就会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走,误差不超过3厘米。要是遇到石头、树根,它的传感器能提前5米识别,自动绕开——比人开得还准呢!”

说话间,段明辉从帐篷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他今天特意从省城赶回来,亲自负责这次培训——清溪村是段家的根,这里的村民看着他长大,他总想着多为村里做点实事。“乡亲们静一静!”明辉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开,热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今天的培训分两部分,先教大家用手机App设定路线,再带大家去田里实操,咱们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不会的,我们技术员跟着去家里教,直到教会为止!”

人群里立刻响起掌声,几个年轻的村民已经掏出手机,开始扫码下载“明辉农机”App。可也有不少像王大伯这样的老人,拿着老人机,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明辉啊,我这手机不能装App,咋办?”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问道,她家里种了五亩地,儿子在外打工,每年春耕都是她一个人扛。

明辉早有准备,他示意技术员搬来几台平板电脑:“这些平板是咱们免费提供的,大家可以领一台用,用完还回来就行。要是家里种的地多,想长期用,咱们也按成本价卖给大家,比市面上便宜一半。”

老奶奶激动地接过平板,连声道谢。承宇立刻走过去,蹲在她身边,手把手教她开机、登录账号:“奶奶,您点这个‘添加地块’,然后输入您家地的位置,系统会自动生成路线,您再点‘开始作业’,农机就自己干活了。”

帐篷里的理论课上,投影仪正播放着农机操作的动画演示——从设定路线到调整犁地深度,再到遇到故障如何排查,每一步都讲得通俗易懂。明辉站在屏幕前,结合自己小时候帮家里耕地的经历,讲得格外接地气:“我小时候跟我爸拉犁,一亩地要耕大半天,累得晚饭都吃不下。现在有了无人农机,一亩地只要二十分钟,还不用人盯着,大家就能腾出时间去种点别的,多赚点钱。”

村民们听得格外认真,有人拿出笔在手册上记笔记,有人时不时举手提问。“段总,这农机要是没电了咋办?”“要是遇到下雨天,机器会坏吗?”“后期保养贵不贵啊?”明辉一一耐心解答,还特意强调:“咱们的农机电池能续航8小时,还配了备用电池,充电半小时就能用2小时;机身做了防水处理,小雨天也能作业;后期保养咱们技术员每月会上门一次,基础保养免费,换零件只收成本价。”

理论课结束后,大家跟着明辉来到旁边的试验田。承宇启动一台无人农机,只见农机缓缓驶入田里,犁刀落下,翻起的泥土均匀细碎,沿着设定好的路线稳稳前进,遇到田埂时还会自动调整方向,丝毫不差。“大家看,这犁地深度能在App上调,想种玉米就调深点,种小麦就调浅点,特别方便。”承宇一边操作手机,一边给村民们讲解。

王大伯看得心痒痒,主动提出要试试。在承宇的指导下,他打开App,添加了自家的地块信息,然后点下“开始作业”。当看到农机真的按照他设定的路线动起来时,王大伯激动得脸都红了,拉着明辉的手说:“明辉啊,这机器太好用了!有了它,我今年春耕再也不用雇人了,能省不少钱呢!”

试验田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操作农机。有个叫二柱的年轻人,第一次操作就遇到了问题——农机走到地块中间,突然停下来了。他慌得赶紧喊承宇,承宇跑过去一看,原来是田里有块大石头,传感器识别后自动停机了。“你点这个‘手动避障’,然后拖动屏幕上的路线,绕开石头就行。”承宇教他调整路线,农机很快又开始作业。二柱松了口气,笑着说:“原来这么简单,我还以为坏了呢!”

中午时分,明辉机械还为村民们准备了免费的午餐——热气腾腾的馒头和炖菜,大家坐在田埂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农机,气氛格外热闹。王大伯咬了一口馒头,对身边的人说:“段家真是没忘本,当年明辉他爸在村里卫生院当临时工,就常帮咱们看病,现在明辉又给咱们送来了这么好的农机,还免费教,这样的企业真是少见。”

下午的实操课上,村民们已经能熟练操作农机了。有几个相邻村子的村民听说后,也特意赶过来听课,明辉干脆让技术员多搬了几台平板,一起教他们。“以后咱们每个乡镇都会设一个培训点,春耕、秋收前都会组织培训,大家有问题随时找我们。”明辉对大家说。

夕阳西下时,培训接近尾声。村民们陆陆续续离开,不少人临走前还特意跟明辉、承宇道谢。王大伯说:“等我家地耕完了,我就去帮隔壁李奶奶耕,让她也尝尝这智能农机的好!”

看着村民们远去的背影,承宇对明辉说:“爸,没想到大家这么需要这个培训,咱们以后得多办几次。”明辉点点头,目光落在试验田里的农机上,又望向远处的清溪村——那里有他小时候生活的痕迹,有段家几代人的记忆。“咱们做农机,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农民少受点罪,让种地变得轻松点。”明辉说,“你爷爷当年就说,‘做实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咱们得把这句话传下去。”

承宇用力点头。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段建军常给他讲太爷爷段守业当年种草药帮村民的事,现在他终于明白,段家的“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帮身边的人解决困难——从太爷爷的草药,到爷爷的医术,再到爸爸的农机,一代又一代,从未变过。

收拾培训点时,承宇发现有个老奶奶把手册落在了桌子上,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她的电话号码,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要是农机出问题,麻烦技术员来家里看看,我给你们煮鸡蛋吃。”承宇把纸条收好,打算明天亲自把手册送过去,顺便帮老奶奶检查一下农机。

暮色渐浓,田埂上的风带着麦苗的清香。明辉和承宇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远处的清溪村灯火点点。“爸,明年咱们能不能把培训点设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山区的村子?”承宇突然问道。明辉笑着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村民需要,咱们就去。”

父子俩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身后的试验田里,无人农机静静地停在那里,像一个守护者,等待着春耕的到来。明辉知道,这台农机不仅能帮村民们耕好地,还能把段家的“互助”精神,传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农民,在春耕的时候,能少流点汗,多笑一笑。

回到家时,明辉收到了筱棠发来的视频。屏幕里,筱棠正看着他发来的培训照片,笑着说:“你们父子俩做得好,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为你们骄傲。”明辉看着屏幕里的奶奶,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不管走多远,段家的根永远在清溪村,段家的精神永远在“帮人”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