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县的山路,比念衍想象中更难走。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窗外的景色从稀疏的灌木丛,逐渐变成连片的贫瘠坡地——地里种着几株瘦弱的玉米,叶子上还沾着未干的泥土,一看就是靠天吃饭的收成。
“前面就是柳溪村了,段总。”开车的是云溪县扶贫办的小张,他指着前方山坳里的几排土坯房,“这村是咱们县最穷的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靠种玉米一年到头也赚不了两千块。”
念衍点点头,心里沉甸甸的。他这次来云溪县,是为了落实段氏草药集团的“草药扶贫计划”——在贫困县建种植基地,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成熟后还包回收,就是想让像柳溪村这样的地方,能靠种草药摆脱贫困。
车子刚停在村口的晒谷场,就围过来一群村民。为首的是村支书李大叔,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一顶旧草帽,脸上满是期待又带着几分疑虑:“您就是段总吧?听说您要让咱们种草药赚钱,这是真的不?”
“是真的,李大叔。”念衍从车上下来,递过去一瓶矿泉水,“我们这次来,就是想跟大家一起,把这坡地变成‘宝地’,种上能赚钱的草药。”
村民们立刻议论起来。有人兴奋地问“种草药能赚多少钱”,也有人小声嘀咕“要是种砸了咋办”“卖不出去可就白忙活了”。人群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叹了口气:“我家那二亩地,去年种玉米才收了八百斤,要是种草药也这收成,还不如不种。”
念衍知道,村民们的顾虑不是没道理。他没急着解释,而是让随行的技术员打开后备箱,搬出几盆绿油油的草药苗——这是空间培育的“云溪黄芪”,根系粗壮,叶片鲜亮,是专门针对云溪县的气候土壤培育的品种,产量比普通黄芪高30%,药效也更好。
“大家看,这就是咱们要种的黄芪苗。”念衍举起一盆草药苗,“这种黄芪耐旱、耐贫瘠,正好适合咱们这里的坡地。而且我们保证,每亩地最低能收800斤干货,按现在的收购价,一斤15块,每亩地就能赚块——比种玉米多赚十几倍!”
人群里立刻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更大的议论声。刚才叹气的老人凑过来,仔细看着草药苗:“段总,您说的是真的?真能赚这么多?”
“是真的。”念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草药种植回收合同》,“我们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会派技术员常住村里,教大家怎么种、怎么管。收获后,我们直接上门回收,不压价、不拖欠,还能预付30%的定金,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李大叔接过合同,翻到回收条款那一页,手指在“保底价15元\/斤”上反复摩挲。他当了二十年村支书,见过不少来村里“扶贫”的企业,可大多是走个过场,像段氏集团这样敢签“保底价回收”合同的,还是第一个。“段总,我们信您!”李大叔抬起头,眼里满是坚定,“我先带头种五亩,要是真能赚钱,村里肯定有更多人愿意种!”
有了李大叔的带头,村民们纷纷报名。当天下午,念衍就带着技术员,在村里选了一块二十亩的坡地,作为“草药种植示范田”。技术员们忙着测量土壤、搭建育苗棚,念衍则跟着李大叔,去村里最困难的王大叔家看看。
王大叔家只有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院子里堆着几根柴火,屋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他的老伴常年生病,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家里就靠他种三亩玉米维持生计。“段总,我也想种草药,可我没力气搭棚子,也怕学不会技术。”王大叔搓着手,语气里满是无奈。
念衍拍了拍他的肩膀:“王大叔,您别担心。搭棚子我们来帮您,技术上,我们的技术员会手把手教您,每天都会到地里查看。而且您家的地离示范田近,有啥问题随时能问。”他还让助手从车上搬下来两袋“生态营养液”(实则是稀释的灵泉水),“这是咱们特制的营养液,浇在地里能让草药长得更好,您先用着,不要钱。”
王大叔接过营养液,激动得眼圈都红了:“段总,您真是好人啊!要是真能靠种草药让老伴看上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
接下来的一个月,柳溪村热闹起来。段氏草药集团派来的十名技术员,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教村民们松土、施肥、防治病虫害。念衍也几乎每周都来村里,有时带着新的种植手册,有时带着省城的医生,给村里的老人免费看病——这是他特意安排的,既帮村民解决健康问题,也能让大家更信任段家。
让人惊喜的是,空间培育的黄芪苗长势格外好。种下才半个月,就比普通黄芪高了一截,叶片绿油油的,看不到一点病虫害。王大叔每天都要去地里看好几遍,看着草药苗一天天长大,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段总,您看这苗长得多好!”他拉着念衍的手,指着地里的黄芪,“技术员说,再过三个月就能采收了,到时候我就能给老伴抓药了!”
示范田的成功,让周边村子的村民也动了心。云溪县扶贫办的张主任特意来找念衍,希望能把草药种植基地扩大到全县十个贫困村。“段总,您这草药扶贫,可是帮我们县解决了大问题!要是十个村都种上草药,今年肯定能实现脱贫目标!”
念衍一口答应下来。他知道,这不仅是帮云溪县脱贫,更是在践行爷爷当年的话——“用自己的本事,帮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他立刻调派更多的技术员和种苗,还在县城建了一个“草药加工点”,方便村民采收后直接加工,减少运输损耗。
三个月后,柳溪村的黄芪迎来了第一次采收。村民们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把黄芪从地里挖出来,看着一根根粗壮的黄芪,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王大叔家的三亩地,收了2400斤干货,按15元\/斤的价格,一共卖了块。当念衍把钱交到他手里时,王大叔激动得手都在抖:“段总,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这下老伴的病有救了,孩子也能回家过年了!”
采收当天,云溪县举办了“草药扶贫丰收节”。县领导亲自来到柳溪村,给段氏草药集团颁发了“扶贫先进企业”的牌匾。念衍在丰收节上承诺,未来三年,会在云溪县投入更多资金,建设“草药深加工生产线”,把黄芪加工成黄芪茶、黄芪粉等产品,让村民不仅能靠种植赚钱,还能在家门口的加工厂上班。
晚上,念衍给家里打了个视频电话。屏幕里,筱棠正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包云溪县寄来的黄芪茶。“念衍,听说你们的草药基地丰收了?”筱棠的笑容格外欣慰,“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他当年就说,草药不仅能治病,还能帮人过日子,现在真的做到了。”
念衍点点头,看着屏幕里的奶奶,又看了看窗外柳溪村的万家灯火,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只是草药扶贫的开始。未来,段氏草药集团还会在更多的贫困县建立种植基地,让更多像柳溪村这样的地方,因为草药而改变命运,让绿色的希望,在更多的深山里生根发芽。
挂了电话,念衍走到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星星。他想起白天王大叔说的话,想起村民们丰收时的笑容,突然明白:所谓“扶贫”,不只是给人钱,而是给人希望,给人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的能力。而这,正是段家一直坚守的“互助”精神——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别人的生活,让更多人能过上好日子。
夜色渐深,柳溪村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草药加工点的灯还亮着。技术员们还在忙着加工今天采收的黄芪,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药香。念衍知道,这香味里,不仅有黄芪的清香,还有村民们对未来的期待,有段家对“以药济世”的坚守,更有深山里悄然生长的,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