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段氏空间研学基地,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就飘着清甜的草木香。基地入口处,“生态农业研学中心”的木牌泛着温润的光泽,牌面刻着的麦穗与齿轮纹样,是段念衍特意设计的——麦穗代表农业传承,齿轮象征科技创新,恰如段家“守传统、融现代”的理念。
“大家注意脚下的石板路,这些石板是用我曾祖父当年木工坊的老木料碳化制成的,既环保又耐用。”念棠穿着米色的研学导师服,正对着一群肤色各异的年轻人讲解。她身后跟着二十名国际学生,来自德国、肯尼亚、巴西等八个国家,都是通过“全球乡村教育联盟”选拔来的农业与教育专业学生,今天是他们研学的第一天。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德国女孩莉莉,正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她来自慕尼黑农业大学,研究方向是可持续农业,出发前还对“中国乡村能有先进研学基地”半信半疑,可刚进基地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连片的温室大棚外,爬满了紫色的藤蔓,藤蔓上结着拳头大的果实——那是空间培育的“紫晶番茄”,甜度是普通番茄的两倍,且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
“段老师,这些番茄为什么能在10c以下结果?”莉莉停下脚步,指着藤蔓上的番茄问道。她在德国的实验室里,曾多次尝试培育耐寒番茄,却始终没能突破低温极限。
念棠笑着抬手,示意她走近观察:“你可以轻轻摸一下叶片,再闻闻味道。”莉莉依言触碰叶片,指尖传来细腻的触感,还闻到一股淡淡的薄荷香。“这是我们培育的‘耐寒番茄品种’,叶片能分泌一种天然抗冻物质,而且根系用‘特殊营养水’(实则是稀释的灵泉水)灌溉过,耐寒性会大幅提升。”念棠没有直接提及空间,而是用“生态培育技术”来解释——这是段家对外统一的说法,既不暴露空间秘密,又能让学生理解核心原理。
莉莉立刻掏出检测仪,对着番茄叶片和土壤取样。当看到检测仪上显示“无农药残留、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3倍”时,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在不使用化学肥料的情况下,土壤肥力能达到这个水平?这太不可思议了!”
“秘密在那边的‘生态循环区’。”念衍从后面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刚收割的青草。他带着学生们来到基地角落的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还游着几尾灵泉滋养的锦鲤。“我们把作物秸秆、杂草粉碎后投入池塘,经过微生物分解,会变成天然肥料,再用池塘水灌溉农田,形成‘秸秆-肥料-作物’的循环。”念衍指着池塘边的管道系统,“这套循环系统,每年能减少80%的化肥使用量,还能净化农田废水——这就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让资源‘循环起来’。”
巴西学生卡洛斯听得格外认真。他的家乡在亚马逊雨林边缘,因过度开垦导致土壤退化,很多农户不得不放弃耕地。“段老师,这套循环系统能在热带雨林地区使用吗?我们那里雨水多,土壤容易流失。”
念衍点点头,拿出平板调出一组数据:“我们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做过试点,把循环系统和‘等高种植’结合,在山坡上按等高线开垦农田,再用循环水灌溉,土壤流失率下降了65%,作物产量还提升了40%。下个月,我们会组织‘国际可持续农业训练营’,你可以报名参加,到试点现场看看。”
卡洛斯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训练营”三个字,眼里满是期待。他原本计划毕业后去欧洲工作,现在却觉得,或许可以把这套技术带回巴西,帮家乡的农户改善耕地。
上午的最后一站,是基地的“互动种植区”。这里划分了二十块小农田,每个学生都能认领一块,亲手种植蔬菜。念棠给每人分发了一包“空间生菜种子”——经过灵泉水浸泡,发芽率接近100%,生长周期比普通生菜短一半。“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种植,我们会提供‘生态种植手册’,有问题随时找我们。”
莉莉认领的农田旁,刚好是念棠的小孙子段晓星。小家伙今年六岁,继承了空间感应能力,能隐约感知到种子的“生长需求”。他看到莉莉把种子埋得太深,忍不住提醒:“姐姐,种子要埋得浅一点,不然它‘呼吸’不到空气,就长不快啦!”
莉莉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调整了播种深度。她看着晓星熟练地给种子浇水,动作像个小专家,忍不住问:“你经常来这里种东西吗?”晓星点点头,小脸上满是骄傲:“太奶奶说,这些种子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们好,它们就会长得特别好。”
莉莉若有所思。她之前总觉得,农业发展要靠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技术,可现在看着晓星认真的模样,突然明白:可持续农业不仅是技术,更是“与自然相处的态度”——尊重作物的生长规律,珍惜每一份资源,这或许比任何仪器都重要。
中午的研学餐厅,学生们吃到的都是基地自产的蔬菜和粮食:紫晶番茄沙拉、灵泉米饭、草药炖鸡汤。肯尼亚学生阿莫斯喝了一口鸡汤,忍不住赞叹:“这鸡肉的味道太特别了,没有腥味,还带着淡淡的清香!”
“因为这些鸡是散养的,吃的是基地里的虫子和草药籽,喝的是循环池塘的水。”筱棠端着一碗汤走过来,她今天特意来基地看望学生们。“我们家从1962年就开始种草药、养家禽,那时候没有先进的设备,靠的就是‘顺时种养’——比如草药要在清明前后播种,家禽要在傍晚归笼,这些老法子,其实就是最早的‘可持续农业’。”
阿莫斯凑近筱棠,轻声问:“段奶奶,您觉得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农业,最难的是什么?”筱棠想了想,回答:“最难的是‘坚持’。很多好的技术,不是一开始就能看到效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下去。就像我们家的空间研学基地,从爷爷辈的小菜园,到现在的国际研学中心,走了六十多年。”
阿莫斯点点头,想起家乡的农户们,因为看不到短期收益,总是轻易放弃新的种植技术。他掏出手机,给家乡的父亲发了条信息:“我在这里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是‘坚持’的勇气。等我回去,我们一起试试新的种植方法。”
下午的“理念分享会”上,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莉莉说:“我之前觉得,可持续农业要靠高科技,现在才知道,‘简单的智慧’也很重要——比如循环系统、顺时种植,这些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却能真正帮到农户。”卡洛斯则计划,毕业后先加入段家的“国际可持续农业项目”,积累经验后再回巴西推广技术。
念棠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的样子,想起奶奶筱棠常说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灌给别人,而是点燃他们心里的‘火种’。”现在,她能清晰地看到,这团“可持续发展的火种”,正在这些国际学生的心里慢慢燃烧。
傍晚,学生们离开基地时,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小包基地的种子,还有一本手写的“种植笔记”,上面记录着段家几代人种植的经验和心得。“希望你们能把这些种子带回自己的国家,也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回去。”念衍对学生们说,“未来,我们欢迎你们常回来,也期待能在你们的国家,看到这些种子长成的‘希望田野’。”
莉莉握着种子包,突然想起晓星说的“种子有灵性”。她轻轻抚摸着种子,仿佛能感受到里面蕴含的生命力——那不仅是植物的生命力,更是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合作的力量。
基地的夕阳格外温柔,把农田、池塘、温室大棚都染成了金色。筱棠、陆衍、念衍、念棠还有晓星,站在基地门口,目送学生们的车远去。晓星拉着筱棠的手,轻声问:“太奶奶,他们会把种子种活吗?”
筱棠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欣慰:“会的,只要他们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种子,就一定能种活。就像我们家的日子,只要一代一代好好过,好好帮人,就会越来越好。”
陆衍看着远处的田野,轻声补充:“这就是我们办研学基地的意义——不仅要分享技术,更要传递‘互助、可持续’的理念。让更多人知道,不管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都要好好守护它。”
夕阳下,基地的木牌在余晖中闪着光,“生态农业研学中心”几个字,仿佛成了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纽带。而段家的空间研学故事,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未来,会有更多国际学生来到这里,带着希望的种子,带着可持续的理念,走向全球的田野,让“双空间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