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京城,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洒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段筱棠坐在车里,指尖轻轻摩挲着衣襟上的暗纹——这件藏青色的中式夹袄,是三十年前婆婆柳玉梅用空间织的棉布亲手缝制的,针脚细密,领口绣着小小的“段”字,如今虽有些陈旧,却依旧挺括。“要不要再整理下围巾?”身旁的陆衍伸手,帮她把羊绒围巾的边角理好,他的指尖带着常年摆弄机械的薄茧,动作却格外轻柔。
车里放着一段舒缓的民乐,筱棠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忽然想起1962年那个雪夜——那时她刚从末世重生,全家围在漏风的土屋里喝玉米糊糊,爷爷段守业用冻得发红的手给她掖被角,说“咱家人只要心齐,日子总会好起来”。如今,他们不仅把日子过好了,还要代表段、陆两家,去领“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这是她当年想都不敢想的荣耀。
“在想什么?”陆衍看出她的出神,递过一杯温热的灵泉水——用保温杯装着,对外只说是“老家带来的山泉水”。“在想爷爷当年说的话,”筱棠接过杯子,暖意顺着掌心蔓延,“他要是知道咱们两家今天能得这个奖,肯定会笑着说‘守好家,做好人,就该有这福气’。”
陆衍笑了,目光落在车窗外的一棵老槐树上——像极了清溪村老槐树下的那棵,当年他们就是在那棵树下,第一次确认了彼此的末世身份,约定要“这世不仅护好家人,还要帮更多人”。如今,这个约定早已融入两家的骨血里,成了无需言说的默契。
车子停在大会堂门口,刚下车,就有人笑着迎了上来:“段大姐,陆大哥,可算等着你们了!”来人是王建国——当年清溪村生计站的王干事,如今已退休,这次作为“基层文明家庭推荐人”也来了京城。他握着陆衍的手,感慨道:“还记得第一次去你们家,看到段大哥(段建国)在队里种的麦苗比别人高一大截,就知道你们家是肯干实事的人家。这几十年,你们帮村里修农具、建草药铺,还带动那么多农户致富,这‘文明家庭’的称号,你们实至名归!”
筱棠握着王建国的手,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当年王干事帮他们申请良种玉米,后来又支持段建军转正,这些细碎的善意,早已和两家的奋斗故事缠在了一起。“都是大家互相帮衬,”筱棠笑着说,“要是没有村里人的信任,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也走不到今天。”
走进大会堂,厅内早已坐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温馨的氛围。段、陆两家的座位在靠前的位置,旁边坐着来自陕西的“支教家庭”,一家三口扎根山区二十年,把一所破旧的村小变成了当地的示范校。“听说你们家不仅自己搞产业,还设了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支教家庭的女主人凑过来,眼里满是敬佩,“我们学校有两个孩子,就是靠‘双空间公益基金’的资助,才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筱棠心里一暖,想起去年念衍汇报基金情况时说的——已经资助了近万名学生,其中有三百多人考上了大学,还有二十多个像那两个孩子一样,从大山里走到了县城、省城。“都是应该做的,”筱棠轻声说,“教育是根,咱们多帮一把,孩子们的路就能宽一分。”
上午十点,颁奖仪式正式开始。当主持人念到“段筱棠家庭、陆衍家庭(联合申报)”时,聚光灯落在他们身上,筱棠挽着陆衍的手,缓缓走上领奖台。台上的领导接过证书和奖牌,笑着说:“你们两家不仅把小日子过成了榜样,还带动了一方产业,帮助了这么多群众,这‘文明’二字,你们接得稳!”
筱棠接过烫金的证书,指尖有些微颤。证书上的“全国文明家庭”六个字,映着灯光,格外耀眼。她想起这些年两家做的事:爷爷段守业用空间草药帮村民治外伤,从不收钱;爸爸段建军转正后,在村卫生院设了“免费问诊日”,每月帮困难村民看病;明杰的木工坊收了十几个残疾人当学徒,教他们手艺;明辉的农机公司每年捐几十台农机给灾区;念衍、念棠的公益基金,更是把帮扶的手伸到了全国……这些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都是实打实的“暖心活”。
轮到发言时,筱棠没有拿提前准备好的稿子,而是望着台下的众人,用朴实的话语开口:“我是个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1962年那会儿,全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后来,我们靠着一双勤劳的手,靠着国家的好政策,慢慢把日子过好了。但我们知道,一个家的‘好’,不是关起门来自己享福,而是看着身边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就像我爷爷当年说的,‘帮人一把,自己心里也暖’。”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王建国,扫过旁边的支教家庭,继续说:“这些年,我们两家一起种草药、搞农机、做木艺,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我们设公益基金,资助孩子上学,是想让更多像我们当年一样的苦孩子,能有机会读书识字,改变命运。这‘文明家庭’的称号,不是我们两个人的,是段、陆两家所有成员的,是所有帮过我们、我们也帮过的人的——因为‘文明’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一起,把善意传下去的事。”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人眼里泛起了泪光。陆衍接过话筒,补充道:“我和筱棠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我们知道‘互助’有多重要。这些年,我们用自己的技术(指空间衍生的农机、草药技术)帮大家解决种地、看病的难题,看着村民们的粮食增产了,身体好了,孩子们能上学了,我们就觉得值。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把‘帮人’的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发言结束后,走下台时,旁边的支教老师握着筱棠的手说:“您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文明就是把善意传下去,我们一起加油!”筱棠用力点头,心里满是力量——她知道,这个荣誉不是终点,而是两家继续践行“互助、向善”的新起点。
中午的庆祝宴上,王建国拉着陆衍,说起清溪村现在的变化:“你们家捐的农机站,现在成了村里的‘便民点’,农忙时帮村民耕地播种,不收费;草药铺现在交给了明凯(段明凯)打理,每月还组织义诊,村里的老人都说,段、陆两家是‘活菩萨’!”
陆衍笑着摆手:“都是应该的,我们根在清溪村,能为村里做点事,是本分。”正说着,念衍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里,他举着刚收到的“公益先进单位”牌匾,笑着说:“爸妈,你们在京城领奖,我们在省城也拿到奖了!基金会今年又资助了五百个孩子,刚才还有家长给我们送锦旗呢!”
筱棠凑到屏幕前,看着儿子脸上的笑容,又看了看手里的“全国文明家庭”证书,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小时候,爷爷教她写“人”字,说“‘人’字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撑着,才能站得稳”。如今,段、陆两家,就是这样互相撑着,又撑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走出了这样一条满是温暖的路。
下午离开大会堂时,阳光依旧温暖。筱棠和陆衍并肩走在台阶上,手里捧着证书和奖牌,脚步从容而坚定。“回家后,把证书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陆衍说,“让孩子们都看看,这荣誉是怎么来的,以后该怎么做。”
筱棠点点头,望着远处的天空,心里忽然很踏实。从1962年的雪夜重生,到如今的“全国文明家庭”,他们走过了六十多年的路,这条路有苦有甜,却始终朝着“向善、互助”的方向。未来,不管走多远,段、陆两家的人,都会记得爷爷的话,记得彼此的约定,把这份“文明”的温度,一代一代传下去。
车子驶离大会堂,筱棠靠在椅背上,轻轻抚摸着证书上的烫金字。窗外的街景不断后退,她仿佛看到了清溪村的老槐树,看到了段家草药铺前排队的村民,看到了孩子们在“星空课堂”里仰望星空的笑脸——这些都是“文明家庭”最真实的注脚,是比荣誉更珍贵的东西。
“陆衍,”筱棠轻声说,“咱们以后,还要多帮些人。”
陆衍握住她的手,指尖相扣,语气坚定:“好,一直帮下去。”
车里的民乐还在轻轻流淌,阳光透过车窗,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双紧紧相依的手,守护着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暖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