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 > 第224章 教育论坛:全球乡村的课堂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4章 教育论坛:全球乡村的课堂回响

省城国际会展中心的报告厅里,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全球乡村教育论坛”的巨幅背景板上。背景板左侧,是中国清溪村小学的今昔对比图——左边是1962年泥土墙、茅草顶的破旧教室,右边是2023年窗明几净、配有智慧黑板的现代化校园;右侧,是非洲肯尼亚某乡村学校的照片,孩子们坐在简陋的木凳上,却睁着渴望知识的眼睛。两种场景并列,无声地诉说着全球乡村教育的共同困境与希望。

段念棠站在后台,对着镜子最后整理了一遍西装领口。她今天穿的米白色西装,袖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银质书签——那是奶奶筱棠当年教她认字时用的,书签上刻着“教育为灯,照亮前路”,如今成了她每次重要场合必带的信物。“别紧张,”身后传来陆瑶的声音,她穿着素雅的旗袍,手里拿着一份论坛议程,“咱们准备了这么久,还有那么多真实的案例,一定能让大家看到乡村教育的可能。”

念棠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她想起半年前筹备论坛时的场景:团队成员熬夜整理了127个国家的乡村教育数据,跑遍了国内20个省份的乡村学校,还远程连线了非洲、东南亚的15个教育项目点,只为了让这场论坛不只是“空谈”,而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行动平台”。

上午九点,论坛正式开场。当念棠走上讲台时,台下立刻安静下来。她没有急着说话,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清溪村小学的老校长张老师,正用“沉浸式记忆教学法”教孩子们背古诗——所谓“沉浸式记忆教学法”,对外是融合了情景互动的创新教法,实则融入了空间记忆草的提取液(稀释后添加在教学用的香薰里,能温和提升记忆力),孩子们跟着张老师做手势、念口诀,很快就背会了难懂的唐诗。

“这是我们在清溪村小学推行的‘低成本高效教学模式’,”念棠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三年前,这所学校还有15%的孩子因为记不住知识点而辍学,现在,辍学率为零,而且有80%的孩子能考上县重点初中。关键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找到适合乡村的‘轻量级’解决方案。”

台下立刻响起了议论声。肯尼亚教育部的代表奥玛尔先生,忍不住举起了手:“段女士,我们国家的乡村学校,连课本都不够,更别说智慧黑板了。您说的‘轻量级’方案,在我们那里能落地吗?”

念棠早有准备,她示意工作人员播放下一段视频。视频里,肯尼亚某乡村学校的老师,正用一部老旧的智能手机,通过“乡村教育云平台”下载教学资源——这个平台是念棠团队联合国内科技公司开发的,不需要高速网络,离线也能使用,里面有适配当地语言的数学、科学课程,还有针对教师的培训视频。更重要的是,平台里的所有资源都是免费的。

“奥玛尔先生,您看,”念棠指着屏幕里的老师,“这位老师叫姆瓦玛卡,去年参加了我们的线上培训后,把‘游戏化教学’带到了课堂——他用当地常见的石子教孩子们学算术,用树叶做手工教孩子们认识植物,孩子们的出勤率从60%提升到了95%。”

奥玛尔看着视频里孩子们的笑脸,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到小学就辍学了,后来靠自学考上大学,才深知乡村孩子对教育的渴望。“这个平台,我们肯尼亚能引进吗?”他急切地问,“我们愿意派老师来中国学习。”

“当然可以。”念棠笑着点头,“我们的‘乡村教育云平台’,已经开放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免费使用,而且会根据不同国家的语言和课程标准,定制专属版本。今天下午,我们的技术团队就可以和您的同事对接。”

奥玛尔激动地鼓起掌,台下的代表们也纷纷附和。接下来的“案例分享环节”,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陆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困境——东南亚的代表提到“教师流失严重”,因为乡村学校薪资低、条件差;南美洲的代表则发愁“雨季学校被淹,孩子们没法上课”。

针对“教师流失”的问题,念棠团队提出了“教师轮岗+远程支援”的方案:一方面,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轮岗,给予额外的补贴和职称晋升优惠;另一方面,组织城市学校的教师通过直播,远程给乡村孩子上音乐、美术等“小众课程”。“我们在国内试点的‘城乡教师共同体’,已经让300多名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结成了‘师徒对’,”念棠举例,“比如省城师范附小的李老师,每周都会远程给清溪村小学的孩子们上美术课,孩子们现在能画出很漂亮的水彩画,还在全省的少儿美术比赛中拿了奖。”

而对于“雨季无法上课”的问题,念棠团队展示了“移动课堂”方案——用低成本的防雨帐篷,搭配可折叠的桌椅和便携式投影仪,即使学校被淹,孩子们也能在安全的空地上上课。“我们在国内南方的乡村试点过,”念棠拿出一组照片,“去年雨季,广西某乡村学校被淹了20天,‘移动课堂’让孩子们没有落下一节课,而且因为在户外上课,孩子们还学会了观察雨季的动植物,写了很多有趣的作文。”

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气氛更加热烈。代表们不再只是“提问”,而是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资源——德国的教育基金会表示,愿意资助100套“移动课堂”设备,用于非洲和东南亚的乡村学校;日本的科技公司提出,要和念棠团队合作,优化“乡村教育云平台”的离线功能;中国的供销社则承诺,会为乡村学校提供平价的课本和文具。

“我有个提议,”奥玛尔突然站起来,眼神里满是期待,“我们能不能成立一个‘全球乡村教育联盟’,把今天提到的所有方案、资源都整合起来,让每个国家的乡村学校都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念棠看着台下热烈讨论的代表们,想起了奶奶筱棠常说的一句话:“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她拿起话筒,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我支持奥玛尔先生的提议。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只是‘教育’,更是‘希望’——是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有学上、有梦追的希望。”

论坛闭幕时,18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全球乡村教育行动宣言》,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投入资源支持乡村教育,还成立了“全球乡村教育联盟”,念棠被推选为联盟首任秘书长。当她接过联盟章程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上,论坛的欢迎晚宴上,奥玛尔特意找到念棠,递给他一张照片:照片里,肯尼亚的孩子们举着用中文写的“谢谢中国朋友”的牌子,笑容灿烂。“这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们特意拍的,”奥玛尔说,“他们听说有中国的叔叔阿姨要帮他们建更好的学校,都特别高兴。”

念棠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她抬头看向窗外,省城的夜景灯火璀璨,远处的夜空里,星星格外明亮。她仿佛看到了清溪村小学的孩子们,看到了肯尼亚的孩子们,还看到了奶奶筱棠当年在煤油灯下教她认字的身影。

“奶奶,我们做到了,”念棠在心里轻声说,“您说的‘教育为灯’,现在正在照亮更多孩子的路。”

晚宴快结束时,念棠收到了儿子段承泽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承泽正在清溪村小学的“星空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宇宙的故事——所谓“星空课堂”,是念棠团队利用空间灵泉水培育的“夜光苔藓”(对外说是“环保夜光材料”),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晚上会发出柔和的星光,孩子们躺在垫子上,就能跟着老师“仰望星空”。

“妈妈,张老师说,下个月还要给孩子们办‘星空诗会’呢!”承泽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还有,肯尼亚的奥玛尔叔叔刚才给我打电话,说要邀请我去他们的学校,教孩子们认星星!”

念棠看着视频里儿子的笑脸,又看了看手里肯尼亚孩子们的照片,突然觉得,这场论坛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清溪村小学”在全球落地,会有更多的孩子因为教育而改变命运,而她和她的家族,会一直是这场“教育之光”的守护者与传递者。

深夜,念棠回到酒店房间,拿出奶奶的那枚书签,轻轻放在台灯下。书签上的“教育为灯,照亮前路”八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她打开电脑,开始起草“全球乡村教育联盟”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计划里,不仅有资源对接的细则,还有“乡村教师培训营”“跨文化学生笔友计划”等具体项目。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计划书上。念棠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份“以教育为灯”的初心,只要有全球伙伴的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在知识的滋养下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