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金风送爽庆丰收,红妆喜嫁闹新房

1962年的秋天,是红旗生产大队近三年来最像样的一个秋天。金风送爽,天朗气清,田垄里的玉米秆被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得弯了腰,金黄饱满;高粱红得像火,穗子低垂,随风摆动;就连红薯藤都长得格外茂盛,扒开泥土一看,全是圆滚滚、沉甸甸的红薯。

秋收的哨声一吹响,整个村庄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瞬间动了起来。村民们和知青们分成几组,各司其职:壮劳力们负责掰玉米、割高粱,女人们负责捡拾、捆绑,孩子们则跟在后面,捡拾掉落的玉米穗和高粱穗,就连牛棚里的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也主动来帮忙,负责晾晒和整理。

林依依和罗卫东分到了掰玉米的任务。罗卫东力气大,一手握住玉米穗,一手往下一掰,“咔嚓”一声,饱满的玉米穗就被掰了下来,扔到身后的竹筐里,动作又快又稳。林依依则跟在后面,把玉米穗上的叶子剥掉,码放整齐,方便后续晾晒。

“依依,你看这玉米,颗粒多饱满,今年一亩地起码能收三百斤!”罗卫东举起一个硕大的玉米穗,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林依依笑着点头:“是啊,比去年强太多了,多亏了公社的化肥,还有你每天精心打理。”她心里清楚,这背后还有系统灵泉水和优质种子的功劳,但这些只能烂在肚子里。

不远处的地块里,知青们也干得热火朝天。顾北辰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褂子,袖子挽得高高的,脸上沾着泥土,却丝毫不见往日的娇气。他掰玉米的动作虽然不如罗卫东麻利,但每一个玉米穗都掰得干干净净,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歇着。

“顾知青,不错啊,现在干活越来越像样了!”二柱笑着打趣道,“刚开始还以为你是个吃不了苦的城里娃,没想到这么能扛!”

顾北辰抹了把汗,笑了笑:“以前在城里确实没干过这些,现在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多干点活,心里踏实。”

苏晚和林晓雅、刘梅、赵红一起,负责剥玉米叶。苏晚的手指纤细,动作却很利索,剥得又快又干净。刘梅性子爽朗,一边剥一边唱着从村民那里学来的山歌,引得大家跟着哼唱,田垄里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二嫂,你看我们剥得怎么样?”刘梅朝着不远处的张兰喊道。

张兰正带着几个妇女捡拾红薯,闻言回头一看,笑着说道:“不错不错,比刚开始强多了!等收完秋,二嫂给你们做红薯丸子,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好啊好啊!”知青们都兴奋起来,张兰做的红薯干和野菜饼早就征服了他们的胃,一听有红薯丸子,更是干劲十足。

李秀莲也在旁边帮忙,她一边捡拾红薯,一边说道:“三弟妹,你看这红薯,长得多好,又大又甜,今年冬天不愁没的吃了。”

林依依笑了笑:“是啊,大嫂,等收完秋,咱们多存点红薯,既能蒸着吃,又能烤着吃,还能做红薯粉,换着花样吃。”

秋收的日子虽然忙碌,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白天,大家在地里劳作,欢声笑语不断;晚上,大家把收回来的玉米、高粱、红薯运到晒谷场晾晒,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知青们的成长让村民们刮目相看。赵磊成了壮劳力中的一员,掰玉米、割高粱、拉板车,样样都不含糊,力气比村里的小伙子还大;顾北辰则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帮着队长记账、统计收成,把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苏晚、林晓雅她们则和女人们打成一片,学做农家菜、纳鞋底,完全没有了城里姑娘的娇气。

陈景明和周医生、苏老师也没闲着。陈景明教大家怎么科学晾晒粮食,避免发霉变质;周医生则在晒谷场旁边搭了个简易的医疗点,谁要是不小心划伤了手、扭伤了腰,他就立刻上前处理;苏老师则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写字,让孩子们在秋收的忙碌中也能学到知识。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秋收终于结束了。晒谷场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饱满的大豆,还有一筐筐圆滚滚的红薯,整个村庄都弥漫着粮食的清香。

队长张铁柱组织大家统计收成,结果让所有人都喜出望外:今年玉米亩产三百二十斤,高粱亩产二百八十斤,红薯亩产一千五百斤,总产量比去年翻了三倍还多!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张铁柱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知青同志们、陈先生、周先生、苏先生的功劳!”

村民们都欢呼起来,互相拥抱、庆祝,喜悦的泪水在每个人脸上流淌。灾荒的阴霾彻底散去,未来的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丰收的喜悦还没褪去,罗招娣和李建国的婚礼就如期而至,定在十月一日国庆节这天。

婚礼前几天,罗家就忙得不可开交。王秀兰和李秀莲、张兰一起,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婚礼的饭菜;罗老实则带着几个本家的亲戚,搭建新房、布置院子;林依依则帮着招娣梳妆打扮,准备嫁妆。

张兰这次格外上心,主动承担了做喜菜的重任。她要做的都是农村婚礼必备的硬菜:红烧肉、炖鸡汤、炒鸡蛋、红薯丸子、野菜丸子,还有一大锅猪肉炖粉条。知青们也来帮忙,刘梅和赵红跟着张兰学做红薯丸子,结果面粉放多了,丸子做得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二嫂,对不起,我们把丸子做坏了!”刘梅红着脸说道。

张兰笑着说道:“没事没事,第一次做都这样,你们已经很棒了!这些硬邦邦的丸子,咱们炸一炸,就当是炸糕吃,也挺香的!”

江浩则负责写对联和“囍”字。他的毛笔字写得好,可没想到一时疏忽,把“佳偶天成”写成了“佳偶天城”,直到贴上去才被林依依发现。

“江知青,你这字写错了!”林依依指着对联说道。

江浩一看,脸瞬间红了,连忙说道:“对不起对不起,我重新写!”

村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江知青,是不是太激动了,把字都写错了?”

“没事没事,写错了也没事,心意到了就行!”李建国连忙打圆场,他心里也有些紧张,看着红彤彤的对联,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婚礼当天,罗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院子里摆满了桌子,村民们和知青们都来了,还有隔壁村的亲戚朋友,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王大壮和罗盼娣也来了,盼娣穿着新衣服,怀里抱着刚满半岁的儿子,看到招娣,笑着说道:“姐,你今天真漂亮!”

招娣穿着一身红棉袄,头上戴着大红花,脸上涂着胭脂,羞涩地笑了笑:“你也很漂亮,小宝真可爱。”

上午十点,迎亲的队伍到了。李建国穿着一身新做的蓝色劳动布褂子,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手里拿着一个红绸子,身后跟着几个伴郎和知青们,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走进了罗家院子。

“新郎官来啦!”村民们大声喊道,纷纷围了上来。

王秀兰看着女婿,眼里含着泪水,拉着李建国的手说道:“建国,招娣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她,不能让她受委屈。”

“娘,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招娣的,一辈子对她好!”李建国郑重地说道。

接下来是拜天地的仪式。红烛高照,鞭炮齐鸣,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招娣和李建国拜了天地、拜了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被送入了新房。

新房布置得简单却温馨,墙上贴着江浩重新写的对联和“囍”字,土炕上铺着新被褥,上面放着林依依送的碎花布枕头,还有知青们一起送的手工绣品,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中午的婚宴格外丰盛。桌子上摆满了红烧肉、炖鸡汤、炒鸡蛋、猪肉炖粉条、红薯丸子、野菜丸子,还有玉米糊糊和白馒头,香气扑鼻。村民们和知青们都吃得津津有味,男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女人们则一边吃菜,一边打趣新人。

“建国,快给大家敬酒吧!”有人喊道。

李建国连忙拿起酒瓶,给大家敬酒。他平时不怎么喝酒,几杯酒下肚,脸就红了,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招娣则坐在一旁,给大家夹菜、倒茶,脸上始终带着羞涩的笑容。林依依坐在她身边,时不时给她夹一块肉,小声说道:“快吃点,别光顾着给大家夹菜,今天你是新娘子,要多吃点。”

下午,闹新房的环节开始了。村民们和知青们都涌进了新房,想看看新娘子,闹闹新房。

“新郎新娘,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有人喊道。

“是啊,表演个咬苹果怎么样?”

有人拿来一个苹果,用绳子吊起来,让招娣和李建国一起咬。苹果晃来晃去,两人怎么也咬不到,脸越凑越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李建国紧张得满头大汗,最后还是招娣鼓起勇气,一口咬住了苹果,大家都欢呼起来。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村民们不依不饶。

有人提议让新人背绕口令,林晓雅立刻说了一个:“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牛年恋刘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念娘恋郎,念郎恋娘,不知是郎恋娘,还是娘恋郎。”

李建国平时不怎么说绕口令,急得满头大汗,越念越结巴,把“牛郎”说成了“牛狼”,把“刘娘”说成了“刘粮”,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招娣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脸上的羞涩少了几分,主动帮李建国念,两人一起配合,终于念完了绕口令。

张兰则在一旁神助攻:“大家别为难他们了,让他们给大家发喜糖吧!喜糖甜,寓意着他们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说着,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喜糖,分给大家。喜糖有林依依提供的水果糖,还有村里自制的红薯干、花生,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都带着笑容。

闹新房闹到傍晚,客人们才渐渐散去。林依依和李秀莲、张兰帮着收拾完碗筷,也准备回村了。

临走前,林依依走进新房,看着坐在炕上的招娣,笑着说道:“招娣,今天累坏了吧?好好休息,以后要好好过日子,和建国互相包容、互相理解。”

招娣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三嫂,谢谢你,今天多亏了你。我会好好过日子的,不会让你和爹娘失望的。”

“傻丫头,别哭了,”林依依帮她擦了擦眼泪,“以后想我们了,就回娘家来,我们都会想你的。”

回到家,林依依和罗卫东坐在院子里,看着天边的晚霞,心里充满了幸福感。秋收大丰收,招娣也嫁得幸福,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秋收后,村里发生了很多新变化。队长张铁柱用公社奖励的钱和村里的结余,盖了一个新的晒谷场,还修了几条通往地里的小路,方便村民们劳作;知青点也得到了改善,公社给知青们送来了新的被褥和农具,知青们自己动手,把院子打扫干净,种上了蔬菜,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改善。村民们主动帮他们修缮了牛棚,给他们送来了新的被褥和粮食,还邀请他们定期给孩子们上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知识。陈景明教孩子们历史,周医生教孩子们简单的卫生常识,苏老师教孩子们语文和数学,村里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张兰的变化最大。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占小便宜、爱嚼舌根了,每天都跟着罗卫军一起上工,努力挣工分,还主动帮助邻居们,教大家做红薯干、腌咸菜。她学会了很多字,能自己写简单的家信了,每次写信都要炫耀一番,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知青们和村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顾北辰经常帮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还把自己带来的书借给大家看;赵磊则和村里的小伙子们打成一片,一起打猎、一起干活,成了村里的一员;苏晚、林晓雅、刘梅、赵红则和村里的女人们一起做针线活、聊家常,完全融入了农村的生活。

林依依和罗卫东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甜蜜。他们的院子里种满了蔬菜和粮食,系统空间里的物资也越来越丰富。罗卫东每天上工挣工分,林依依则在家打理家务、照顾院子里的蔬菜,偶尔还会去山上挖点野菜、摘点野果,改善伙食。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聊着天,规划着未来的生活,心里充满了希望。

这天,林依依正在院子里晾晒玉米,就看到公社的李书记带着几个干部走进了村里。李书记看到村里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张队长,你们村今年的变化真大啊!收成这么好,村民们的日子也过得这么红火,真是太好了!”

张铁柱笑着说道:“这都是李书记和公社领导的关心,还有知青同志们、陈先生、周先生、苏先生的帮助,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李书记点了点头:“你们做得很好,要继续保持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我已经上报给县里了,县里打算把你们村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县推广你们的经验!”

村民们和知青们都欢呼起来,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林依依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个六零年代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