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瑞雪兆丰年关近,暖村互助情更浓
1962年的冬天,来得平和而厚重。第一场雪在腊月初旬悄然落下,细密的雪花飘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整个红旗生产大队都裹上了一层洁白的绒衣,屋顶、田垄、树枝上全是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咯吱作响,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
雪后初晴,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村民们并没有因为寒冷而闲下来,反而比平时更忙碌了——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冬和过年的物资。
林依依家的院子里,罗卫东正踩着梯子,把晒好的玉米和高粱往屋檐下的粮仓里搬。粮仓是秋收后新搭的,用木头和茅草搭建而成,通风干燥,能很好地储存粮食。林依依则在院子里翻晒着腌菜,坛子里装满了酸菜、咸菜、腌萝卜,还有用野果酿的果酒,这些都是她趁着秋天丰收时腌制的,足够整个冬天食用。
“依依,歇会儿吧,剩下的我来搬就行。”罗卫东从梯子上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额头上冒着薄汗。
林依依直起身,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没事,我也不冷。咱们把粮食都收拾好,再把院子扫干净,晚上就能给孩子们做红薯丸子吃了。”
正说着,就听到院子门口传来张兰的大嗓门:“三弟妹,卫东,你们在家呢?我来给你们送点东西!”
张兰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刚蒸好的红薯和一小罐她新腌的咸菜,身后还跟着罗盼娣和她的小儿子小宝。盼娣怀里抱着一个襁褓,脸上带着疲惫却幸福的笑容:“三嫂,卫东哥,我来看看你们。”
“盼娣,快进来坐!”林依依连忙迎上去,接过她怀里的襁褓,“这是……”
“是个丫头,刚满十天,”盼娣笑了笑,“我娘让我来给你们报个喜,顺便送点红薯过来。”
林依依掀开襁褓一角,看到一个小小的婴儿,闭着眼睛,脸蛋红扑扑的,可爱极了。“真漂亮,像盼娣你一样,”林依依笑着说道,“这下好了,儿女双全,多幸福。”
张兰坐在炕边,得意地说道:“可不是嘛!我们小宝有妹妹了,以后就是大哥哥了,要保护妹妹!”说着,她拍了拍小宝的头,小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罗卫东给她们倒了热水:“盼娣,刚生完孩子,要多休息,别来回跑。大壮呢?怎么没跟你一起来?”
“他在家劈柴呢,”盼娣说道,“家里还有好多活没干,我坐一会儿就回去。三嫂,我听说你有冻疮膏,能不能给我点?我生完孩子,手脚总冰凉,长了好多冻疮。”
林依依立刻起身,从屋里拿出一个小瓷瓶:“这是我娘给我的冻疮膏,效果挺好的,你拿着用。平时多泡泡脚,注意保暖。”
这冻疮膏其实是林依依用生存点兑换的,温和无刺激,对冻疮有奇效。她之前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了不少,都说是娘家带来的,大家也没怀疑。
盼娣接过冻疮膏,感激地说道:“谢谢你,三嫂,每次都麻烦你。”
“客气啥,都是一家人,”林依依说道,“以后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说。”
张兰看着林依依院子里整齐的粮仓和腌菜坛子,羡慕地说道:“三弟妹,你真是会过日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像我,家里的粮食还没收拾好,腌菜也腌得没你好吃。”
“二嫂,你也很能干啊,”林依依笑着说道,“你教知青们做的红薯干和咸菜,大家都爱吃。再说,你现在还会认字了,比我厉害多了。”
提到认字,张兰立刻来了精神:“可不是嘛!我现在能认一百多个字了,还能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句子呢!昨天我还给我娘家写了封信,都是我自己写的,我娘收到了肯定高兴!”
正说着,门外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几个知青和村里的孩子跑了过来,手里拿着雪球,脸上冻得通红。顾北辰和赵磊也在其中,他们正在和孩子们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顾知青,赵知青,快进来暖和暖和!”林依依喊道。
顾北辰和赵磊跑了进来,身上落满了雪花,脸上带着笑容:“罗大哥,林大嫂,我们来看看你们,顺便问问张兰嫂子,什么时候教我们做棉鞋。”
张兰眼睛一亮:“你们不说我都忘了!正好今天没事,我教你们做棉鞋!冬天冷,穿自己做的棉鞋暖和!”
知青们大多是第一次做棉鞋,都很兴奋。苏晚、林晓雅、刘梅、赵红也闻讯赶来,围在张兰身边,认真地听她讲解做棉鞋的步骤。
张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布料、棉花和针线,一边示范一边说道:“做棉鞋第一步是剪鞋样,要根据脚的大小剪,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第二步是纳鞋底,鞋底要纳得密实,这样才耐磨;第三步是绱鞋,把鞋面和鞋底缝在一起,要缝得平整……”
知青们学得很认真,可真动手做起来,却状况百出。刘梅剪的鞋样太大,做出来的棉鞋像小船;赵红纳鞋底的时候,针脚歪歪扭扭,还经常扎到手;苏晚的手太巧,鞋样剪得很标准,可绱鞋的时候却总是缝不平整;顾北辰一个大男人,拿着针线笨手笨脚的,半天也没缝几针,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顾知青,你这针脚也太稀疏了,”张兰笑着说道,“这样的鞋底不耐磨,穿不了几天就坏了,得再纳密点!”
顾北辰红着脸,说道:“二嫂,这针线活也太难了,比干农活还累。”
“慢慢就会了,”张兰说道,“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比你还笨,扎破手是常有的事。多练习几次,就熟练了。”
林依依也在一旁帮忙指导,她的针线活是跟着王秀兰学的,做得又快又好。她手把手地教苏晚绱鞋,苏晚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掌握了技巧。
“三嫂,谢谢你,”苏晚笑着说道,“要不是你教我,我还不知道要缝到什么时候呢。”
“不用客气,”林依依说道,“做针线活也是个细致活,慢慢练就行。”
大家一边做棉鞋,一边聊天。顾北辰说起了他收到家里的来信,家里人希望他能想办法回城,他心里有些动摇。
“我爹娘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希望我能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顾北辰叹了口气,“我也很想家,想回到城里,回到以前的生活。”
知青们都沉默了,他们大多都有回城的念头,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林晓雅说道:“我也想家,想我爹娘,想城里的学校和朋友。可在这里待了这么久,我也舍不得村里的大家,舍不得这里的生活。”
张兰说道:“顾知青,我知道你们城里好,可你们在这里也挺好的啊。大家都很喜欢你,你教孩子们读书,帮村里记账,做了很多好事。再说,现在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有粮食吃,有衣穿,以后说不定还能有更好的发展呢。”
罗卫东也说道:“顾知青,不管你选择留下还是回城,我们都支持你。但你要想清楚,回城虽然好,可这里也有这里的温暖和幸福。”
顾北辰点了点头:“我知道,大家对我都很好,我也很感激。我会好好想想的,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林依依看着顾北辰,心里有些感慨。知青们远离家乡,来到农村,确实不容易。她说道:“顾知青,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会尊重你。如果你选择留下,我们会把你当成一家人;如果你能回城,我们也会为你高兴。”
顾北辰心里暖暖的,点了点头:“谢谢大家,我会好好考虑的。”
下午,天空又飘起了小雪,风也大了起来。突然,村口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不好了!老槐树被风吹倒了!砸到晒谷场的粮仓了!”
大家都吃了一惊,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往村口跑去。村口的老槐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枝繁叶茂,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没想到竟然被大风刮倒了,树干砸在了晒谷场旁边的一个小粮仓上,粮仓的屋顶被砸塌了一角,里面的粮食有被淋湿的危险。
“快!大家搭把手,把树干移开,抢救粮食!”张铁柱大声喊道。
村民们和知青们都立刻行动起来。罗卫东、二柱、赵磊、顾北辰等壮劳力们找来绳子和撬棍,齐心协力地想把树干移开;女人们则拿着麻袋和扫帚,把粮仓里的粮食往干燥的地方搬运;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也来了,他们帮着清理倒塌的屋顶,避免粮食被更多的雪水淋湿。
林依依和李秀莲、张兰一起,用麻袋把粮食装起来,运到附近的空屋里。雪越下越大,大家的衣服都被淋湿了,手脚冻得通红,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大家再加把劲!马上就把树干移开了!”罗卫东喊道,他的额头上青筋暴起,手里的绳子被拉得紧紧的。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沉重的树干终于被移开了。粮仓的屋顶虽然被砸塌了一角,但大部分粮食都被抢救了出来,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张铁柱松了口气:“太好了!多亏了大家,不然粮食就被淋湿了!今天辛苦大家了,晚上我请大家吃红薯丸子!”
村民们和知青们都笑了起来,虽然累得满头大汗,手脚冰凉,但心里都暖暖的。顾北辰看着大家团结互助的样子,心里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念头——这里虽然没有城里的繁华,但有城里没有的温暖和真情。
回到家,林依依和罗卫东赶紧换了干净的衣服,烤了烤火。林依依煮了一锅姜汤,给大家驱寒:“快喝点姜汤,别感冒了。”
张兰喝了一口姜汤,说道:“今天可真是惊险,幸好老槐树没砸到人,不然就麻烦了。”
“是啊,”李秀莲说道,“还是大家团结,不然粮食肯定保不住了。”
晚上,张铁柱家果然煮了一大锅红薯丸子,还炖了鸡汤,邀请村民们和知青们一起吃。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鸡汤,吃着红薯丸子,聊着天,之前的疲惫都消散了。
顾北辰举起手里的姜汤,对大家说道:“谢谢大家,今天多亏了你们。我想清楚了,我决定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好好过日子,为村里做更多的事情!”
大家都欢呼起来,纷纷说道:“太好了!顾知青,欢迎你留下来!”
“我们以后一起努力,把村里建设得更好!”
顾北辰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又恢复了平静。村民们继续忙着准备过年的物资,知青们则一边跟着村民们干活,一边教孩子们读书。苏老师的身体不太好,冬天天气冷,他的咳嗽病又犯了,周医生每天都来给他看病,村民们也经常给他送姜汤和热乎乎的饭菜,让他很感动。
张兰的认字水平又提高了不少,她不仅能写简单的家信,还能看懂一些简单的报纸了。她经常拿着报纸,让知青们给她讲解上面的内容,然后再讲给村里的老人听,成了村里的“新闻播报员”。
“大家注意了!报纸上说,明年公社要给咱们村调拨更多的化肥和优质种子,咱们明年的收成肯定会更好!”张兰拿着报纸,在村里的大槐树下大声喊道。
村民们都围了过来,脸上满是兴奋的神色:“真的吗?太好了!”
“有了更多的化肥和优质种子,咱们明年就能多种点粮食,日子就能过得更红火了!”
知青们也很高兴,江浩说道:“太好了,我们明年可以尝试种植一些新的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陈景明也说道:“我可以教大家一些新的种植技术,比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让粮食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村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都在憧憬着明年的美好生活。
年关越来越近,村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雪地里打雪仗、放鞭炮;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过年的饭菜;男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打牌,享受着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
林依依和罗卫东也准备好了过年的物资。林依依做了很多好吃的,有红烧肉、炖鸡汤、炒鸡蛋、红薯丸子、野菜丸子,还有用系统兑换的糖果和饼干;罗卫东则给林依依买了一块布料,让她做一件新衣服,林依依也给罗卫东做了一双新棉鞋和一件新棉袄。
除夕晚上,林依依和罗卫东一起去老两口家过年。王秀兰和罗老实看着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心里满是欣慰。张兰一家、李秀莲一家、罗招娣和李建国也来了,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天,其乐融融。
“今年是咱们家最团圆、最红火的一年,”罗老实举起酒杯,说道,“希望明年大家的日子能过得更好,村里的收成能更好!”
大家都举起酒杯,说道:“干杯!祝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饭后,大家一起守岁,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大人们则围坐在火塘边,聊天、讲故事。张兰给大家讲了她学认字的趣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陈景明给大家讲了历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知青们则给大家唱了城里的歌曲,让大家开阔了眼界。
午夜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林依依和罗卫东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烟花,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依依,新年快乐,”罗卫东握住林依依的手,眼神温柔,“谢谢你,让我的日子过得这么幸福。”
林依依靠在罗卫东的肩膀上,笑着说道:“卫东哥,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196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正月刚过,雪就开始融化了,田垄里的泥土变得松软湿润,树枝抽出了新绿,小草冒出了嫩芽,整个村庄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村民们和知青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春耕。公社果然给村里调拨了更多的化肥和优质种子,陈景明教大家科学种植,江浩和顾北辰帮着队长规划种植方案,林依依则继续用系统兑换的灵泉水和有机肥,暗中帮助庄稼生长。
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们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牛棚里的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虽然不能搬出牛棚住,但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安稳,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和关爱;知青们也都融入了农村的生活,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的则在村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
林依依和罗卫东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甜蜜。他们的院子里种满了蔬菜和粮食,系统空间里的物资也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