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夏耘田垄情渐浓,婶子知青笑满堂
1962年的夏天,风里都带着股热烘烘的麦香。春耕种下的玉米、高粱已经长到半人高,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地里的杂草也跟着疯长,田垄间到处都是村民和知青们忙碌的身影——夏耘开始了,除草、松土、施肥,每一样都关乎着秋天的收成,半点马虎不得。
林依依和罗卫东负责的地块在村东头,靠近那口救命井,地里的玉米长得格外壮实,叶片浓绿,茎秆粗壮,比旁边地块的高出一截。这都是林依依的功劳,她每隔几天就会趁着清晨或傍晚,偷偷用系统兑换的灵泉水稀释后浇灌,又在施肥时混了点系统兑换的有机肥,玉米想长得不好都难。
“依依,你看咱们家的玉米,长得比别人家的壮实多了,”罗卫东蹲在地里除草,看着眼前的玉米苗,脸上满是笑意,“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林依依手里拿着小锄头,小心翼翼地除掉玉米苗旁边的杂草,笑着说道:“是啊,多亏了公社给的化肥,还有你每天精心打理,才能长得这么好。”她故意把功劳推给化肥和罗卫东,免得引起别人怀疑。
两人正说着,就看到不远处的地块里,罗招娣和李建国也在除草。李建国是村里的会计,长得文质彬彬,皮肤比村里的壮劳力白净些,但干活却一点不含糊,手里的锄头挥得又快又稳,时不时还会帮罗招娣除掉她那边的杂草。
罗招娣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颊红扑扑的,偶尔抬头看向李建国,眼神里带着点羞涩,嘴角却藏不住笑意。自从春耕时两人互有好感,李建国就经常借着上工的机会找罗招娣说话,帮她干活,村里的人都看在眼里,纷纷打趣他们是天生一对。
“你看招娣和建国,多般配,”林依依笑着对罗卫东说道,“两人干活都在一块儿,形影不离的。”
罗卫东点了点头:“是啊,建国是个好小伙子,为人正直,又识文断字,招娣嫁给他,不会受委屈。爹娘也挺满意的,打算秋收后就给他们办婚礼。”
正说着,张兰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篮子里装着几个水壶和几块红薯干。“大家歇会儿,喝点水,吃点东西补充补充体力!”张兰的大嗓门在田垄间响起,“三弟妹,卫东,招娣,建国,都过来喝点水!”
林依依和罗卫东放下手里的锄头,走了过去。罗招娣和李建国也走了过来,罗招娣看到张兰,脸更红了,小声喊了声:“二嫂。”
李建国也礼貌地喊道:“二嫂。”
张兰笑着递给他们水壶:“快喝点水,这天儿热,别中暑了。建国啊,你可得多照顾着点招娣,她身子骨没你结实,别让她干太重的活。”
李建国连忙点头:“知道了,二嫂,我会照顾好招娣的。”
罗招娣红着脸,轻轻拉了拉张兰的胳膊:“二嫂,你别胡说。”
“我可没胡说,”张兰笑着说道,“你俩的好事,村里谁不知道?我可告诉你建国,我们招娣是老罗家的宝贝疙瘩,你以后要是敢欺负她,我们老罗家可不答应!”
李建国连忙说道:“二嫂放心,我这辈子都不会欺负招娣的,我会好好对她的。”
周围干活的村民和知青们都笑了起来,打趣道:“建国,你可得说话算数啊!”
“招娣,你可真有福气,找到了这么好的婆家!”
罗招娣的脸更红了,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张兰看着这一幕,心里也乐开了花。自从盼娣嫁得好,招娣又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她这个做二嫂的,脸上也有光。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又开始干活。张兰没有走,而是留在地里帮忙,她的目光时不时落在不远处的知青们身上。
知青们正在地里除草,顾北辰和赵磊一组,苏晚和林晓雅一组,刘梅和赵红一组。顾北辰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已经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娇气了,干活也麻利了不少,虽然还是比不上村民们,但也能坚持干完整天的活。
张兰看顾北辰除草的动作还有些生疏,忍不住走了过去:“顾知青,你这么除草可不行,草没除干净,还把玉米苗给碰伤了。”
顾北辰愣了一下,停下手里的活:“二嫂,那该怎么除?”
“我教你,”张兰拿起锄头,示范道,“除草的时候,锄头要贴着地面,轻轻一挑,草就出来了,别太用力,不然容易伤到玉米苗的根。”
顾北辰学着张兰的样子试了试,果然轻松多了,草也除得干净了。“谢谢二嫂,”顾北辰说道,脸上带着真诚的感激,“要不是你教我,我还不知道要伤到多少玉米苗。”
“客气啥,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张兰笑着说道,“你们城里来的孩子,没干过农活,慢慢学就会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我教你。”
旁边的赵磊也说道:“二嫂,你真是太厉害了,不仅农活干得好,还这么热心肠。”
“那是,”张兰得意地说道,“我在农村干了这么多年活,什么农活没干过?你们要是想学腌咸菜、做红薯干,我也教你们,保证做得又香又好吃。”
知青们都兴奋起来:“真的吗?二嫂,我们想学!”
“当然是真的,”张兰说道,“等夏耘结束,我就教你们,保证让你们学会。”
自从上次苏晚崴脚,张兰主动照顾她之后,知青们对张兰的印象就好了很多。以前觉得她爱占小便宜、爱嚼舌根,现在才发现,她其实是个热心肠、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兰和知青们的互动越来越多。她经常给知青们送自己做的红薯干、野菜饼,教他们怎么除草、怎么松土、怎么识别庄稼和杂草;知青们也经常帮张兰认字、写家信,教她算数。
有一次,张兰想给远在外地的亲戚写封信,可她不识字,就去找知青们帮忙。赵红自告奋勇地说道:“二嫂,我帮你写!”
张兰很高兴,坐在知青点的院子里,一边回忆一边说道:“你就这么写:俺是张兰,俺想你了,俺们村里现在日子好过了,有粮食吃了,还种了很多蔬菜,知青们也很照顾俺……”
赵红一边听一边写,写着写着,忍不住笑了起来:“二嫂,‘俺’可以写成‘我’,这样更正式一点。”
“写成‘俺’咋了?”张兰说道,“俺们农村人都这么说,亲切!”
赵红笑着说道:“好好好,写成‘俺’,听你的。”
写完信,赵红又给张兰念了一遍,张兰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赵红,你真是太厉害了,以后俺写信还找你!”
旁边的刘梅说道:“二嫂,我们教你认字吧,以后你自己就能写信了。”
张兰眼睛一亮:“真的?你们愿意教我认字?”
“当然愿意,”苏晚笑着说道,“二嫂,我们每天晚上教你认几个字,慢慢你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写简单的信了。”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知青点的院子里都会出现张兰的身影。知青们轮流教她认字,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开始,到她的名字“张兰”,再到一些常用的词语。张兰学得很认真,虽然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如年轻人,但她肯下功夫,每天都把学过的字写在地上,反复练习。
有一次,张兰学了“收到”两个字,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想展示给大家看。她看到林依依,连忙说道:“三弟妹,你看我写的字!”说着,就在地上写下了“收到”两个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确实是对的。
林依依笑着说道:“二嫂,你真棒,学得真快!”
张兰得意地说道:“那是,我每天都练习,肯定学得快!以后我就能自己写信了,不用再麻烦知青们了。”
知青们也为她高兴,赵红说道:“二嫂,你真厉害,比我们刚开始学认字的时候强多了。”
张兰的变化,村里的人都看在眼里。以前那个爱占小便宜、爱嚼舌根的二嫂,现在变得热心肠、爱学习,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王秀兰也说道:“张兰现在越来越懂事了,真是个好媳妇。”
除了张兰和知青们的趣味互动,罗招娣和李建国的婚事也在顺利推进。双方家长已经见过面,商量好了彩礼和嫁妆。李建国家给了二十斤细面、十斤大米、一块布料、五十块钱和二十斤全国通用粮票,还答应给招娣打一个银镯子;王秀兰则给招娣准备了四套新衣服、两床新被褥、一个木箱,还有林依依送的碎花布做的小褂子。
村里的人都忙着给他们筹备婚礼,女人们帮着缝补嫁妆,男人们则帮忙搭建新房——李建国家要把原来的偏房收拾出来,作为新房。林依依和李秀莲也经常去帮忙,林依依帮着做新衣服,李秀莲则帮着绣鞋垫、枕套。
“三嫂,你说我嫁过去之后,要是和公婆相处不好怎么办?”罗招娣一边看着林依依做衣服,一边担心地说道。
林依依笑着说道:“招娣,别担心,建国的爹娘都是老实人,很好相处的。你只要真心对待他们,孝敬他们,他们也会真心对你的。再说,还有建国在中间帮你,肯定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李秀莲也说道:“是啊,招娣,夫妻之间要互相包容,婆媳之间要互相理解,日子才能过得好。你要是受了委屈,就回娘家来,我们都在呢。”
罗招娣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大嫂,三嫂,谢谢你们。”
夏耘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因为有了这些开心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不那么累了。田垄间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村民们和知青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关系越来越融洽。
这天,林依依正在地里给玉米苗施肥,忽然听到有人喊:“不好了!庄稼生虫了!”
她心里一惊,连忙跑过去一看,只见旁边地块的玉米苗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叶子被咬得千疮百孔,看起来触目惊心。
“怎么会生这么多虫子?”张铁柱皱着眉头,脸色凝重,“这要是不赶紧治,今年的收成就要完了!”
村民们都慌了神,纷纷说道:“这可怎么办?虫子这么多,怎么治啊?”
“以前也生过虫,但没这么严重,都是用手捉,可现在这么多虫子,怎么捉得过来?”
“要是有农药就好了,可惜农药太金贵了,公社也没有。”
知青们也围了过来,看着满地的虫子,都很着急。顾北辰说道:“我在书上看到过,有些草药可以驱虫,咱们可以去山上挖点草药,熬成水,浇在地里,说不定能管用。”
周医生也说道:“顾知青说得对,我知道几种草药,确实有驱虫的效果,咱们可以试试。”
张铁柱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二柱,你带着几个壮劳力,跟着周医生和顾知青去山上挖草药;剩下的人,先用手捉虫,能捉多少是多少!”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二柱带着周医生、顾北辰、赵磊等人,拿着锄头、背着竹篮,往山上跑去;剩下的村民和知青们,则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捉着虫子。
林依依也加入了捉虫的队伍,她一边捉虫,一边在心里召唤系统:“001,有没有快速驱虫、对人体无害的农药粉?”
【叮——系统商城有“天然驱虫粉”,无残留、对人体无害,可快速杀死庄稼害虫,10生存点\/斤,是否兑换?】
“兑换五斤!”林依依立刻说道。
【叮——兑换成功,天然驱虫粉已存入系统空间,可随时提取。】
林依依趁着大家不注意,偷偷从系统空间里提取出天然驱虫粉,撒在自家的地块里,又假装不小心,把一些驱虫粉撒到了旁边的地块里。
没过多久,奇迹发生了。撒了驱虫粉的地块里,虫子很快就不动了,纷纷掉落下来;而没有撒驱虫粉的地块里,虫子依旧在疯狂地啃食玉米苗。
“咦?这是怎么回事?”有村民发现了异常,“为什么三弟妹家的地块里,虫子都死了?”
大家都围了过来,看着林依依家的地块,脸上满是惊讶。
林依依故作惊讶地说道:“我不知道啊,可能是我们家的玉米苗长得壮实,虫子不喜欢吃?”
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但大家也想不出别的原因。周医生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地上的虫子,又闻了闻土壤的味道,说道:“这土壤里好像有一股草药的味道,可能是某种天然的驱虫物质。”
大家都觉得有道理,纷纷说道:“看来三弟妹家的地块风水好,连虫子都怕!”
“咱们也把三弟妹家的土撒点到我们的地块里,说不定也能驱虫!”
林依依连忙说道:“大家别这样,要是把土都挖走了,我们家的玉米苗就长不好了。我觉得还是等周医生他们挖回草药,熬成水浇地更靠谱。”
大家觉得林依依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再坚持了,继续埋头捉虫。
傍晚的时候,二柱他们回来了,挖了很多草药。周医生立刻指导大家把草药熬成水,然后分成小桶,往地里浇灌。
神奇的是,浇灌了草药水的地块里,虫子果然减少了很多,虽然没有林依依家的地块效果明显,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铁柱松了口气:“太好了,虫子终于控制住了!多亏了周医生和顾知青,还有二柱他们!”
村民们也纷纷说道:“是啊,要是没有你们,今年的收成就完了!”
顾北辰心里很有成就感,他没想到自己在书上看到的知识,竟然真的能帮到村民们。
林依依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松了口气。幸好有系统的天然驱虫粉,不仅保住了自家的玉米苗,还间接帮助了村民们。她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系统还能帮她解决。
夏耘在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结束了,地里的玉米、高粱长得越来越茂盛,已经快要抽穗了,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充满了希望。
罗招娣和李建国的婚礼也越来越近了,定在秋收后的十月一日,正好是国庆节,图个喜庆。村里的人都在盼着这场婚礼,毕竟这是灾荒过后,村里办的第二场大喜事。
张兰每天都忙着给招娣准备嫁妆,还时不时去知青点,让知青们教她写“囍”字,准备贴在新房里。知青们也很兴奋,纷纷表示要给招娣和建国送上最好的祝福,江浩主动提出要写对联和“囍”字,林晓雅则要给招娣做一个手工绣的荷包,苏晚、刘梅、赵红等人则要一起表演一个节目。
林依依和罗卫东也在忙着筹备婚礼的事情,罗卫东要去帮忙搭建新房、杀猪宰鸡,林依依则要帮忙做喜糖、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林依依和罗卫东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聊着天。
“卫东哥,你说招娣和建国的婚礼,会像盼娣的婚礼那么热闹吗?”林依依问道。
罗卫东点了点头:“肯定会的,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大家手里都有粮食了,婚礼肯定会办得更热闹。”
林依依笑了笑:“是啊,真为招娣高兴,找到了这么好的婆家,以后肯定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罗卫东握住林依依的手,眼神温柔:“我们也会幸福的,等秋收结束,我们也把院子再收拾一下,再种点蔬菜和粮食,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林依依靠在罗卫东的肩膀上,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她知道,1962年的秋天,将会是一个丰收的秋天,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不仅地里的庄稼会大丰收,招娣也会迎来幸福的婚礼,村里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村民们和知青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但她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牛棚里的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还需要在村里待很长时间;知青们也还需要在村里磨练,有些知青可能会一直留在农村,有些则会等待回城的机会;村里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还需要慢慢解决。
但她并不害怕,只要和罗卫东一起努力,和村民们、知青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有系统的暗中支持,她相信,他们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秋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地里的玉米、高粱已经成熟,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火红的高粱穗随风摇曳,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和知青们都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