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区第一条流水线的全线联动试车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青山公司上下都沉浸在一种近乎亢奋的喜悦之中。机器轰鸣不再是噪音,而是财富与希望的奏鸣曲;空气中弥漫的皮革和机油混合的气味,也仿佛带上了未来的芬芳。
然而,李卫国紧绷的神经并未有丝毫放松。他太清楚了,试车成功仅仅意味着机器能“动”,离“好用”、“产出效益”还有十万八千里。果然,短暂的庆祝之后,严峻的现实便露出了獠牙。
首批试生产的产品——五百个中等规格的女士手提包下线后,经过质检组的仔细检验,结果令人沮丧。良品率低得可怜,不足百分之四十。大部分产品都存在各种瑕疵:皮革在新型压花机下受力不均导致花纹模糊或深浅不一;缝纫环节因工人对高速电动缝纫机不熟悉,针脚歪斜、跳线频发;甚至还有因为对新型胶粘剂特性掌握不准,导致内衬粘贴不平整,鼓起气泡。
看着库房里堆积的次品,新厂区刚刚提升起来的士气瞬间跌入谷底。负责生产管理的副厂长,也是从老厂提拔上来的老师傅赵德柱,愁眉苦脸地向李卫国汇报:“李总,这……这洋机器也太娇贵了!稍微有点不对就出毛病,还不如咱们老厂的手工稳当。”
一些从老厂调过来的老师傅也私下议论:“是啊,费这么大劲,花这么多钱,弄来的家伙什还不好使,这不是瞎折腾嘛!”
“我看呐,还是得靠咱们一双手,这些铁疙瘩靠不住。”
质疑的声音开始在新厂区蔓延,甚至隐隐传到了老厂区。大哥李建国听到风声,急匆匆赶来,看到库房里的次品,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卫国,这损耗太大了!成本扛不住啊!”
面对压力和质疑,李卫国异常冷静。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也没有急于辩解。他让人把所有的次品都搬到新厂区的会议室,然后召集了新厂区所有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以及班组长,开了一个现场会。
会议室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产品。李卫国随手拿起一个压花模糊的皮包,又拿起一个针脚歪斜的,平静地开口:“大家看看,这些就是我们新生产线‘诞生’的第一批‘孩子’。丑吗?确实丑。有问题吗?问题一大堆。”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或焦虑、或困惑、或不服气的脸,语气沉稳而有力:“但是,我想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引进这些先进设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它们当祖宗供起来,还是为了让它为我们创造更高的价值?”
众人沉默。
“是为了后者!”李卫国自问自答,声音提高了几分,“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质量,更精美的产品,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现在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任何新事物从接受到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它一来就能完美运行,那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我们的价值,不就是体现在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上吗?”
他走到一块临时架起的黑板前,拿起粉笔:“现在,我们不是来追责的,是来会诊的!赵厂长,你把主要问题分类列出来。小红,你把设备调试记录和对应生产批次拿出来。何森,你回忆一下意大利工程师操作时强调的关键点。我们一条一条地分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在李卫国的引导下,会议的基调从抱怨和沮丧,转向了积极的问题排查和技术研讨。大家围在黑板前,针对每一个瑕疵品,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设备参数设置问题?是操作手法不熟练?是皮革材质与设备不匹配?还是辅助材料(如线、胶)的选择有问题?
气氛逐渐热烈起来。老师傅们凭借多年的手感经验,提出对机器“脾气”的猜测;年轻工人们则根据学习笔记,指出操作规范中的模糊之处;何森和李小红则负责将大家的意见与技术资料进行比对验证。
李卫国在一旁听着,不时插话引导,或者做出决策。
“压花压力和不平衡的问题,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由赵厂长牵头,记录不同压力、温度下的样品效果,二十四小时内拿出优化参数方案!”
“缝纫工操作不熟练,从明天起,所有缝纫工分三班,一班生产,另外两班脱产培训,由操作最稳定的几个骨干当教练,考核合格才能重新上岗!培训期间工资照发!”
“胶粘剂的问题,采购部立刻联系供应商,要求他们派技术人员过来现场指导,同时寻找备选供应商!”
他的指令清晰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时间节点严格。这种高效务实、直面问题的作风,极大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掌舵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执行力,带领大家寻找出路。
散会后,各小组立刻行动起来。新厂区再次进入了一种不同于试车前的紧张状态,那是一种目标明确、充满探索精神的忙碌。
李卫国也没有闲着,他几乎泡在了车间里。在压花机旁,他和工人们一起调整参数,观察皮革的变化;在缝纫流水线,他亲自上手体验新型缝纫机的特性,感受与老式脚踏缝纫机的区别;甚至在质检区,他拿着放大镜,仔细对比良品与次品的细微差异。
他的身影和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动员。工人们看到老板都如此投入,心中的那点畏难情绪渐渐被不服输的劲头所取代。
与此同时,李小红展现出了她在技术消化和组织上的非凡天赋。她将会议上讨论出的解决方案,迅速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新设备操作与故障排除速查手册》,分发到每一个操作工手中。她还组织起几个识字伶俐的女工,成立了一个“临时翻译小组”,将何森和李小红消化后的技术要点,用最直白、最口语化的方式,在班前班后会上向所有工人讲解,确保信息传递不失真。
何森则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联系到了省城轻工学院的一位机械工程副教授,通过电话(虽然信号时好时坏)咨询了一些关于进口设备维护和参数优化的专业问题,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发。
三天后,优化后的参数应用到生产线上。第五天,经过强化培训的第一批缝纫工重新上岗。第七天,胶粘剂供应商的技术员赶到,解决了内衬粘贴的工艺问题……
时间一天天过去,库房里的次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良品率从百分之四十,艰难地爬升到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
半个月后,当第二批一千个同款手提包下线时,经过质检,良品率终于突破了百分之七十五!虽然距离老厂手工制作接近百分之九十的良品率还有差距,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人心的胜利!
当质检组长激动地宣布这个数据时,车间里再次爆发出欢呼声,这一次,少了之前的盲目乐观,多了几分历经磨难后、踏实而自豪的喜悦。
李卫国看着手中一个几乎完美的试产皮包,皮质光泽,压花纹路清晰饱满,针脚均匀细密,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他知道,新厂区的第一个,也是最凶险的一个暗礁,终于被他们齐心协力地闯了过去。这支年轻的、由老中青三代、土洋结合组成的团队,在应对这次质量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淬火,初现峥嵘。
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此刻,他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对这支正在成长的团队,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