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 > 第111章 晓燕归来 双剑合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厂区良品率稳步提升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散了连日笼罩在青山公司上空的阴霾。工人们走路带风,脸上洋溢着攻克难关后的自豪与干劲。李卫国适时宣布,对新厂区首批参与攻坚的员工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和通报表扬,更是将士气推向了一个高潮。

然而,就在李卫国准备稍稍喘口气,将更多精力投向市场开拓和整体战略时,一个他期盼已久,又略带忐忑的消息传来了——林晓燕结束了在省城的短期培训,即将返回县里,并且,她通过李小红委婉地传达了一个意向:希望能来青山公司参观,并就“乡镇企业发展”这一课题,与李卫国进行一番“深入的交流”。

得知这个消息时,李卫国正在新厂区的车间里,查看改良后的压花效果。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对李小红说了句“知道了,你安排一下时间”,但握着皮料样本的手指,却不自觉地收紧了几分。内心深处,一股混杂着期待、思念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的情绪,悄然涌动。

林晓燕回来的那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她没有直接来厂里,而是先回了家。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在李小红的陪同下,出现在了青山公司新厂区的大门口。

她穿着一件干净的浅蓝色列宁装,头发剪短了些,显得更加利落清爽,眼眸依旧清澈明亮,但眉宇间似乎多了几分在省城见识过后沉淀下来的沉稳与自信。她站在那颇具现代感的大门和崭新厂房前,看着门口悬挂的“青山皮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铜牌,以及院内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叹。

“二哥,晓燕姐来啦!”李小红远远地就喊道,声音里带着雀跃。

李卫国从办公室里迎出来,步伐稳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他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中山装,整个人显得精神奕奕,与几个月前在工地、车间里灰头土脸的形象判若两人。

“晓燕同志,欢迎你来指导工作。”李卫国伸出手,语气客气而正式。

林晓燕微微一笑,落落大方地与他握手:“李总客气了,我是来学习的。”她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眼底深处的疲惫,以及那疲惫之下,愈发坚毅和深邃的光芒。

简单的寒暄后,李卫国亲自担任向导,带着林晓燕参观新厂区。他没有刻意炫耀,而是平实地介绍着各个车间、流水线的功能,讲解着引进设备的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思路。他提到了良品率从百分之四十提升到百分之七十五的艰难历程,提到了老师傅们的经验与年轻工人的学习热情如何结合,提到了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和强化培训的制度。

林晓燕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都切中要害。

“设备引进后,技术消化和人员培训的成本,你们有做过详细核算吗?”

“新旧产能衔接期间,如何保证老客户的订单不受影响?”

“我看工人们精神面貌很好,除了奖金激励,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她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显示出她在省城的学习绝非走过场。李卫国一一作答,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两人并肩走在明亮的车间里,一个沉稳解说,一个犀利提问,气氛竟是前所未有的融洽与默契。跟在后面的李小红看着这一幕,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参观完厂区,三人回到李卫国的办公室。办公室布置得简洁而实用,墙上挂着厂区规划图和生产进度表,书架上摆满了管理和技术类书籍,唯一显得有些“突兀”的,是窗台上那盆长势旺盛的绿萝,为这间充满阳刚之气的屋子增添了一抹生机。

李小红借口去安排午饭,懂事地离开了,将空间留给了他们两人。

办公室内一时安静下来。阳光透过窗户,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变化真大。”林晓燕轻声打破沉默,目光环视着办公室,最后落在李卫国脸上,“比我想象中还要……惊人。”

李卫国笑了笑,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繁忙的厂区:“逼出来的。不起快跑,就会被时代甩下。”他转过身,目光坦诚地看向林晓燕,“在省城学习,收获很大吧?”

“嗯。”林晓燕点点头,走到他对面坐下,“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我们和沿海地区、和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差距。”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复杂,“也听到了很多关于青山公司,关于你的议论。”

“哦?”李卫国挑眉,饶有兴致,“是褒是贬?”

“都有。”林晓燕直视着他的眼睛,“有人说你是胆大妄为的冒险家,迟早要把家底赔光;也有人说你是难得一见的企业家,眼光独到,敢想敢干。县里那位领导,在一次交流会上,还‘不经意’地提到某些乡镇企业好高骛远,盲目引进,值得警惕。”

李卫国闻言,嗤笑一声,并不意外:“让他说去。青山公司不是靠谁嘴上说说就能发展起来的。”

“我知道。”林晓燕语气坚定,“但我这次回来,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调研报告。”她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李卫国,我向学校申请了调到县教育局下属的职业教育中心工作,已经获批了。”

李卫国猛地一怔,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职业教育中心,那是一个相对清闲,但也能接触到本地企业和人才培养的岗位。她放弃留在省城或者进入更好单位的机会,回到县里,选择这样一个岗位……其用意,不言自明。

“为什么?”他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干涩。

“因为这里更需要我。”林晓燕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也因为我觉得,在这里,我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青山公司的发展,乃至整个平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光有设备和资金不够,最终要靠人。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的一环。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她看着李卫国,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和期待:“就是不知道,李总欢不欢迎我这个‘理论派’,来给你的‘实业派’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合作。”

办公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声。阳光落在林晓燕的脸上,将她眼中的真诚、勇气和那份独特的知性之美,映照得格外动人。

李卫国看着她,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前世孤独奋斗的岁月,想起穿越而来后肩负的重担与无人理解的寂寞,想起苏晚晴那些跨越山水的慰藉,更想起与眼前这个女子,从最初的误解到后来的并肩,一次次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

他不需要一个依附于他的藤蔓,他需要的,正是一个能理解他的抱负,能在精神上与他同频共振,在事业上与他优势互补的同行者。

良久,李卫国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舒展的笑容。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份他刚刚草拟的、关于成立“青山公司内部技术培训学校”的构想方案,递到林晓燕面前。

“欢迎之至,林老师。”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诚意,“事实上,我们正急需你这样的‘理论派’来指导。看看这个,或许,这就是我们合作的第一个项目。”

林晓燕微微一怔,接过那份还带着墨香的方案,低头翻阅起来。看着上面条理清晰的目标、规划和课程设置设想,她的眼睛越来越亮。

阳光洒满办公室,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仿佛交织在一起。一股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悄然涌动。

双剑合璧,锋芒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