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一剑照汗青 > 第5章 正气传承16.澳洲造破冰船进军北极圈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正气传承16.澳洲造破冰船进军北极圈下

第八卷 正气长存,以身证道 第5章 正气传承16.澳洲造破冰船进军北极圈下

(一)冻土分兵,旌旗指北

1282年八月的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的积雪刚没过马蹄。赵时赏的帅帐里,三十二路将帅的舆图在松木桌上铺开,羊皮纸边缘被炭火烤得微微卷曲。我用狼毫蘸着朱砂,在鄂毕河与叶尼塞河之间画了道粗线:“自今日起,各路人马沿河流冲积平原扎营,每百里设一烽燧,每千里建一屯田。”

帐下突然响起窃窃私语。来自信州的周铁摸着铁匠特有的厚茧,瓮声瓮气地开口:“将军,这冻土能种出粮食?莫说庄稼,便是野草都长不高。”他身后的潭州老兵们纷纷点头,有个叫栓柱的汉子,右耳缺了半片——那是去年在元军营里被箭簇削掉的,此刻正急得满脸通红:“俺们在南方种惯了水稻,这冰天雪地的,怕是要饿肚子。”

我没说话,只让周福掀开帐帘。三辆崭新的雪犁被玄鸟队员抬了进来,犁头是周铁亲手锻造的稀土钢,在油灯下泛着冷光。“这雪犁能翻三尺冻土,”我踩着木凳站到舆图旁,指尖点向鄂毕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周铁带工匠营打造百辆雪犁,每营配十辆;钱通的粮队从贝加尔湖运番薯种,这东西耐寒,埋在雪下都能发芽。”

赵时赏突然抽出腰间的客家刀,刀身在油灯下划出银弧,将一块冻得硬邦邦的羊肉劈成两半:“诸位还记得赣州练兵时,文大人说的‘草木有本心’?便是这冻土,只要肯下力气,也能长出庄稼。”他将半块羊肉扔给栓柱,“尝尝,用玄冰岛带回的黑油煮的,比江南的腊肉还香。”

分兵的细则定到后半夜。陆义的枪阵营驻守乌拉尔山脉西侧,防备可能西来的游牧部落;王超的剑阵营沿叶尼塞河布防,每座烽燧都要囤积三个月的黑油;最令人意外的是孙二娘的女兵营,她们被派去勘察冻土下的矿藏——那些曾在饶州山林里辨别草药的本事,此刻成了寻找铁矿的利器。

临行前,赵时赏捧着风后大阵的阵图跪在雪地里。图上的朱砂标记被他用体温焐得微微发软,“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三年之内,必让西伯利亚的炊烟比北极星还密。”我扶起他时,发现他靴底结着冰碴,却硬是没吭一声——这位文天祥的旧部,总把“正气”二字藏在最磨人的地方。

(二)白令海峡,双岛戍边

白令海峡的晨雾里,两座小岛像浮在冰海的碧玉。我站在玄鸟背上,看着郑云的船队缓缓驶入峡湾,船上的“汉”字旗被海风扯得猎猎作响。大迪奥米德岛的悬崖上,几只海鸟被船队惊动,扑棱棱掠过海面,翅膀在冰雾中划出银色的弧线。

“将军您看!”郑云的呼喊从下方传来。他正指挥士兵在小迪奥米德岛的沙滩上卸货,三十名因纽特人围在旁指指点点,他们的雪橇犬对着铁制的鹤嘴锄狂吠,却被主人用渔叉柄轻轻按住。为首的老猎手叫阿库,鼻尖冻得通红,手里捧着块巴掌大的黑曜石,非要塞给我——玄鸟队员说,这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港口的地基选在背风的山坳。周铁设计的夯土机派上了用场,四个士兵踩着踏板,沉重的铁夯便“咚咚”砸向冻土,每砸一下,冰屑就像碎玉般飞溅。有个叫阿珠的因纽特少女,总爱蹲在不远处看,她的鹿皮衣上缀着海豹牙,笑起来露出两排雪白的牙:“你们的‘铁兽’比海象还有力气。”

罐头厂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烟时,郑云在双岛之间拉起了铁链。大迪奥米德岛的西侧,三百名士兵正用黑油浇筑防御工事,凝固的油层在阳光下泛着沥青色的光,能挡住最锋利的冰棱。小迪奥米德岛的东岸,周福的伙夫营支起了三十口大锅,锅里煮着企鹅肉和番薯干,香气引来了成群的海鸟,在帐篷顶上盘旋不去。

最棘手的是淡水。因纽特人告诉我们,岛上山洞里的冰融化后带着铁锈味,不能饮用。我让人在山坳里挖了十个深窖,铺上三层海豹皮,再将积雪压实——这是借鉴了爱斯基摩人的冰窖技术,只是用黑油桶加热代替了篝火。当第一桶清澈的融水流进陶缸时,阿库突然对着太阳举起双臂,唱起古老的歌谣,歌声像冰棱落地般清脆。

命名仪式定在八月十六。郑云让人在双岛最高处竖起木杆,我亲手将写着“白令海峡港”的匾额挂上——匾额是用澳洲运来的硬木做的,刷了三层桐油,能抵挡住北极的寒风。仪式结束后,阿库送给我一双鹿皮靴,靴底缝着七根鲸须,踩在冰上竟不打滑。“这是送给‘冰海之王’的礼物。”他用生硬的汉话说,眼里闪着光。

(三)格陵兰岛,冰原探宝

玄鸟群飞过戴维斯海峡时,下方的冰原突然裂开一道巨缝,青蓝色的海水像巨兽的舌头舔舐着冰崖。我让阿青带三十名队员低空侦查,他们带回的消息令人振奋:格陵兰岛的南端竟有片未封冻的海湾,岸边还能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

登陆的沙滩上铺满了鹅卵石,被海浪冲刷得圆润光滑。玄鸟队员们刚收起翅膀,就有二十多个因纽特人从冰屋里钻出来,他们举着渔叉围成半圆,警惕地盯着我们的铁制甲胄。我让人放下兵器,周福捧着两袋番薯干慢慢走过去——这是我们在白令海峡学到的,用粮食传递善意比任何语言都有效。

领头的老妇人叫卡娅,脸上刻着细密的皱纹,像被寒风雕刻过的冰面。她接过番薯干闻了闻,突然用渔叉在沙地上画了个圈,又指着圈里的黑点。我立刻明白过来:她在告诉我们,岛的腹地有成群的野兽。当玄鸟队员展示出捕猎北极熊的技巧时,卡娅突然跪了下来,对着玄鸟的翅膀拜了三拜——在因纽特人的传说里,会飞的生物都是神灵的使者。

探索队分三路出发。我带着三十名玄鸟队员往南,卡娅说那里有“会燃烧的石头”;郑云率五十名士兵向东,寻找适合建港的海湾;周福则留在营地,与因纽特人交换食物。出发前,卡娅的孙子,一个叫小海的少年,非要跟着我们,他牵着三只雪橇犬,犬脖子上挂着海豹牙做的铃铛,走起来“叮铃铃”响。

黑油的发现纯属偶然。小海在追逐北极狐时,脚陷进了一处软泥地,拔出来时靴子上沾满了黑色的膏体,用火石一点竟燃起青蓝色的火焰。我让人在此处插了根木杆,杆顶挂着红绸——这是澳洲矿场的标记方式。周围的冻土下,我们又发现了七处类似的出油点,用黑油桶收集时,油液稠得像蜂蜜,散发出淡淡的硫磺味。

金矿的消息来自卡娅。她说每年夏季,融化的雪水会从山谷里冲下闪光的石子,能用来装饰渔叉。我们跟着她往内陆走了三天,在一处冰川融水形成的溪流边,果然发现了金沙——用淘金盘一筛,细密的金粒就像撒在黑布上的星子。周铁让人在溪边搭起帐篷,用带来的木框和麻布开始淘金,第一天就收获了小半袋。

港口的选址定在海湾最深处。郑云让人用雪犁清理出一片平地,再将削尖的钢条打进冻土做地基——这是结合了客家的夯土术和澳洲的建筑法。当第一根木柱竖起时,卡娅带着族人送来五十张海豹皮,说要帮我们盖屋顶。“你们的‘铁屋’能挡住暴风雪。”她比划着说,眼里的警惕早已换成了好奇。

命名“北美港”那天,冰川突然崩塌,巨大的冰块坠入海中,激起的浪花像白色的城墙。我和卡娅站在山崖上,看着玄鸟队员们在新建的码头上忙碌,周福的伙夫营正将刚制成的鱼罐头搬进冰窖——那些罐头是用格陵兰岛特有的鳕鱼做的,密封在锡罐里,能保存半年不坏。“这里会成为冰海上的明珠。”我对卡娅说,她笑着点头,往我手里塞了块冻浆果,酸甜的汁液在舌尖化开。

(四)大军会集,拓土开疆

刘鹏的船队抵达北美港时,海湾里的浮冰刚开始消融。三百艘大船列成三排,帆上的“刘”字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船上载着五万士兵和五万移民——其中有一半是澳洲的农奴,此刻正趴在船舷上,好奇地打量着这片陌生的冰原。

码头立刻热闹起来。郭龙的水军士兵们扛着铁铲跳下船,与早已等候在此的玄鸟队员们合力拓宽栈桥;移民中的老农们围在周福身边,询问冻土耕种的诀窍;最忙碌的是周铁的工匠营,他们带来了十台蒸汽抽水机,要用来开采金矿和黑油。

分拨的方案在议事帐里讨论了三天。最终决定:郭龙带两万士兵驻守金矿,用澳洲运来的碾金机代替人工;刘鹏率三万移民开垦海湾东侧的冲积平原,那里的土壤竟含有火山灰,意外地肥沃;郑云则继续主持港口建设,重点扩建罐头厂和黑油仓库——我们发现,格陵兰岛的鳕鱼制成罐头后,比企鹅肉更受士兵欢迎。

冲突发生在九月初一。一群来自北方的因纽特部落突然袭击了金矿营地,抢走了两袋金沙。郭龙的士兵们正要追击,被我拦住了。卡娅告诉我,那些人是“冰原上的饿狼”,靠抢掠为生。我让人备了十袋番薯干和五张海豹皮,跟着她去北方部落的营地——这是场危险的谈判,但比起战争,我更相信粮食的力量。

谈判的帐篷里,对方的首领握着石斧,眼神凶狠如北极熊。当我把番薯干倒在毡毯上时,他身后的族人突然骚动起来,有个少年甚至伸手去抓,被他一斧柄打开。卡娅突然用因纽特语大喊,声音尖锐如冰裂,对方的首领愣了愣,慢慢放下了石斧。那天傍晚,他们用五张北极熊皮换了我们的番薯干,交易时谁都没说话,却像达成了某种默契。

后来询问能听懂卡娅说了什么的士兵,他们说卡娅对那些人说:“这些人都是神灵的使者,能够驾驭神鸟飞翔在天空,使者们已经宽恕了你们的行为,如果他们向神灵祷告,降下天罚必会让你们灰飞烟灭。”

此后通过卡娅与对方首领沟通,招聘该部落所有青壮为探索雪原的斥候队向导。并且为该部落的妇孺,修建住所提供食物。当打开一箱箱来自虔洲的蜜桔,黄桃水果罐头时,部落的妇孺互相传送着品尝着。第二天上午,卡娅带领着该部落的所有人,前来军营寻找刘云,说:“托蒙部落首领愿意皈依神灵,请使者们飞上天空接受他们的祈福,从此以后奉若神明永不劫掠。”

正午刘云召集玄鸟斥候队员们,驾驭6百多只玄鸟飞往天空。部落的女巫跳起了神秘的巫舞,吟唱着如歌的祷词。附近的远处的还有来自雪原深处的因纽特人更多的部落,纷纷驾着雪撬前来参加祷告。表示愿意接受使者的指示,听从神的旨意。

因为更多的因纽特人向导的加入,斥候玄鸟队寻找到了更多的金矿和黑油。让郭龙分兵驻守建立更多采矿点,进行采矿。

金矿的产量日益增加。周铁改进的碾金机用黑油作动力,一天能处理千斤矿砂,淘出的金沙被铸成十两重的金锭,装在特制的铁箱里,由玄鸟队护送回白令海峡。

黑油的开采也有突破,工匠们用空心钢钎打入冻土,再用蒸汽压力将油液抽出——这是我根据记忆中的石油开采原理设计的,虽然简陋,却比人工挖掘效率高十倍。

(五)合兵南下,剑指美洲

1282年九月中旬,北美港的冰窖里已堆满了罐头和金锭。我让人清点兵马:郭龙的两万士兵熟悉了冻土作战,刘鹏的移民们种出了第一茬番薯,郑云的港口能同时停靠五十艘大船。是时候执行下一步计划了——跨越白令海峡,登陆北美洲。

出发前,卡娅带着族人来送行。她送给我一幅用海豹皮绘制的地图,上面用炭笔标出了沿途的冰缝和暖流区。“顺着太阳的方向走,”她拍拍我的肩膀,“那里的土地比格陵兰更肥沃,能种出吃不完的庄稼。”小海非要跟着船队,他说要看看“没有冰的世界”,卡娅没拦着,只是往他背包里塞了把鲸骨刀。

船队驶过白令海峡时,郑云的先头部队已在两岸筑起了烽火台。大迪奥米德岛的仓库里,周福让人备足了三个月的粮草:十万罐鳕鱼罐头,二十万斤番薯干,还有五百桶黑油——足够三万人马的消耗。小迪奥米德岛的船坞里,工匠们正给每艘船的底部裹上鲸油,防止结冰。

登陆的地点选在威尔士王子角。玄鸟队员们先一步清理出滩头阵地,他们在冰崖上架起了突火枪,枪口对准开阔的冰原。当第一艘船的跳板搭在冻土上时,郭龙突然拔出佩刀指向南方:“弟兄们,让那些元人看看,咱们汉人的脚印,能踩到天涯海角!”士兵们的呐喊声震落了冰崖上的积雪,像下了场小雪。

分兵三路的计划在篝火旁敲定。我亲率中路大军,沿育空河往南,目标是寻找适合屯垦的平原;郭龙带左路军向东,勘察海岸线,建立新的港口;刘鹏领右路军向西,防备可能出现的土着部落。出发前,我们按客家习俗喝了壮行酒——酒是用澳洲的甘蔗酿的,混着融化的雪水,喝起来辛辣又清凉。

行军途中的最大挑战是严寒。夜间温度骤降到零下三十度,士兵们的睫毛上都结着冰碴。我让人将黑油桶改装成取暖器,在帐篷里烧起炭火,再用陶管将烟导出——这是借鉴了蒙古人的火炕原理,只是更轻便。有个来自福州的移民,原是个篾匠,竟用冰条编起了挡风墙,晶莹剔透的,能挡住寒风却不挡光。

沿途的土着部落大多友善。他们看到我们的铁制农具,总会用皮毛来交换。在育空河与科尤康河的交汇处,一个叫塔库的部落首领,竟带着族人帮我们搭建营地,他们用驯鹿皮做的帐篷比我们的帆布帐篷更保暖。当我们教会他们种植番薯时,塔库突然对着月亮跳起祭祀舞,他的族人则唱起歌谣,歌声像河水流动般悠扬。

(六)归途补给,正气续航

刘鹏的船队离开北美港时,海湾里的浮冰已开始凝结。三百艘大船装满了黑油和罐头,甲板上还拴着五十只雪橇犬——这是卡娅硬塞给我们的,说在澳洲用得上。我站在码头挥手,看着船影渐渐消失在冰雾中,心里清楚,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返回白令海峡的途中,玄鸟队员们发现了一处天然的避风港。港内的海水竟带着暖意,岸边的岩石缝隙里冒出热气——又是一处温泉!我让人在此建立中转站,用黑油桶铺设输油管,再将温泉水引入临时搭建的浴室。当士兵们第一次在北极圈里洗上热水澡时,笑声震得冰崖嗡嗡作响。

郑云的营地已扩展了三倍。白令海峡港的匾额下,新添了两尊石狮子——是用从格陵兰岛运来的花岗岩雕的,虽然线条粗糙,却透着股威严。罐头厂的烟囱增加到五十个,每天能生产两千罐鱼罐头,周福还发明了用鲸油封口的技术,保质期比原来延长了一倍。

最令人欣慰的是移民们的变化。那些曾在澳洲农奴营里瑟缩的人们,此刻正挥着雪犁开垦冻土,脸上的冻疮裂开了又愈合,却没人叫苦。有个叫春生的少年,原是潭州的孤儿,此刻竟能说一口流利的因纽特语,帮我们和土着部落贸易。“将军说过,土地不会辜负流汗的人。”他擦着脸上的雪水说,眼里闪着光。

临别前,我在白令海峡港的石碑上刻下铭文:“汉之疆土,北至冰海,南及炎荒,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刻完最后一笔时,郑云突然低声唱起《正气歌》,歌声在冰原上回荡,玄鸟队员们纷纷展开翅膀,跟着合唱——他们的翅膀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像一群燃烧的火焰。

玄鸟群飞过贝加尔湖时,下方的冰面已开始解冻,露出一块块墨绿色的水域。我低头望去,隐约能看到赵时赏的屯田营冒出的炊烟,像无数根白色的线,将这片广袤的冻土缝合在一起。突然想起文天祥就义前的那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许,我们此刻所做的,就是让这丹心,在冰原上开出永不凋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