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微风带着栀子花的香气,吹进了查尔斯河畔的家中。这个周末,家中洋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喜悦与庄重氛围——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大女儿顾苏(苏苏),迎来了她的十八岁生日。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日,更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与人生节点:成年。更为关键的是,作为高中毕业班的优秀学生,她刚刚收到了多所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站在专业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
晚餐桌上,摆放着苏苏最喜欢的菜肴和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烛光摇曳,映照着一家四口的脸庞。顾言澈和苏念晴看着眼前出落得亭亭玉立、眼神中充满自信与独立思考光芒的女儿,心中百感交集。那个曾经在实验室角落里搭积木、需要他们手把手教着做科学项目的小女孩,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苏苏,生日快乐!恭喜你正式成年了。”苏念晴举起果汁杯,眼中闪着欣慰又有些湿润的光。
“谢谢爸爸妈妈!”苏苏笑容灿烂,带着青春的朝气。弟弟顾安也兴奋地喊着:“姐姐生日快乐!”
顾言澈看着女儿,沉稳的目光中带着难得的柔和:“十八岁,意味着更多的权利,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你开始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多关键的选择了。”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大学和专业选择。苏苏手握的offer包括mIt的计算机科学、Stanford的生物工程、以及harvard的“历史与科学”这类跨学科学位。在常人看来,这几乎是完美的“学霸”选择清单,延续父母的学术路径顺理成章。
然而,苏苏接下来的话,让顾言澈和苏念晴都微微一愣。
“爸,妈,”苏苏放下筷子,神情认真地说,“我很感谢你们为我创造的一切,我也确实对科学有兴趣。但是……我不想直接选择生物工程或者纯粹的计算机科学。”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我最近读了很多书,也跟不同的教授聊过。我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科技发展背后的伦理、政策和社会影响。比如,AI的公平性算法如何设计?基因编辑技术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前沿科技真正普惠于民,而不是加剧不平等?所以,我倾向于选择harvard的那个项目,主修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同时辅修公共政策。”
餐桌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个选择,完全跳出了父母熟悉的“硬科学”范畴,进入了一个更偏重人文、社科和政策的交叉领域。这无疑是一种“背叛”,但更是一种基于深入思考的“创新”。
顾言澈的第一反应是理性的分析。他微微蹙眉:“StS是一个很好的领域,但它的职业路径可能不像工程或医学那么清晰。你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苏念晴则更感性地捕捉到了女儿话语中的热情,她轻轻碰了碰顾言澈的手,示意他先听女儿说完,然后温和地问:“苏苏,能具体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方向吗?是什么触动了你?”
苏苏的眼睛亮了起来,显然对这个话题思考已久。“爸爸妈妈,你们是顶尖的科学家,你们的工作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但我看到,像cRISpR这样的技术出来,社会还没准备好,有论理争吵,有政策空白。我觉得,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去思考怎么‘驾驭’这些技术,让它们向善。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不是在前线发明技术,而是为技术的健康发展‘铺路’和‘设护栏’。”
这番话,让顾言澈和苏念晴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他们意识到,女儿并非逃避科学,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视角,在延续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她选择的道路,恰恰弥补了科学家们常常忽略的社会维度。这是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越。
顾言澈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眉头舒展开来,语气中带着赞赏:“苏苏,你的思考比我们在这个年龄时要深刻和广阔。你能看到技术之外更广阔的社会图景,这非常了不起。是的,科学的进步需要人文的指引和社会的规范。这条路或许更具挑战,但如果你深思熟虑后认为这是你的使命,我们完全支持你。”
苏念晴也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激动地说:“宝贝,妈妈为你骄傲!你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这比遵循任何既定路径都重要。勇敢地去探索吧,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一刻,成年礼的仪式感达到了高潮。它不仅是庆祝年龄的增长,更是对女儿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权的正式确认与尊重。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父母,成功完成了从“引导者”到“欣赏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他们强忍住干预的冲动,选择了信任和放手。
晚餐后,一家人在阳台上看夜景。苏苏依偎在妈妈身边,顾言澈则和顾安指着天上的星星。空气中弥漫着温馨与释然。
“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交接。”苏念晴轻声对顾言澈说。
“嗯,”顾言澈点头,“我们把价值观和思考的能力传给了她,至于她选择哪条路去实践,应该由她自己决定。这才是健康的传承。”
看着女儿自信而充满憧憬的侧脸,他们知道,苏苏即将开启的,是一条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而充满意义的征程。而他们,将满怀骄傲与祝福,目送她远行。家的意义,在放手与支持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