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4章 学派雏形的首次国际研讨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学派雏形的首次国际研讨会

初夏的波士顿,气候宜人。由顾言澈和苏念晴发起并主导的首届“定量生物学与精准医学”国际研讨会,在c校崭新的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会议并非传统的广撒网式学术会议,而是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家族”色彩——旨在汇聚全球范围内,直接受到顾苏二人学术思想深刻影响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创新研究的学者们,进行一次深入的成果交流与思想碰撞。

会议的议程设计别具匠心。开幕式上,顾言澈做了题为“定量范式的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该研究范式从萌芽、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并提出了未来面临的五大挑战,为整个会议奠定了基调。随后,苏念晴主持了“从单细胞数据到机制洞察”的专题研讨。

真正令人振奋的是接下来的议程。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张教授(曾是他们实验室的访问学者)报告了将网络建模应用于神经疾病分子分型的最新进展;来自牛津大学的李研究员(苏念晴的博士后)展示了利用空间转录组技术验证模型预测的肿瘤免疫微生态动态变化;来自新加坡的年轻pI王博士(顾言澈的博士生)则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算法,显着提升了对细胞分化路径的预测精度。甚至一些他们未曾直接指导、但深受其论文影响的独立研究者,也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工作,例如将类似思路拓展到植物发育或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整个会场,仿佛一个大型的“学术家族”聚会。报告间隙,走廊里、咖啡厅中,随处可见热烈的讨论。大家使用的术语、思考问题的框架、甚至作图的美学,都带着鲜明的“顾苏学派”印记。顾言澈和苏念晴穿梭其间,时而认真聆听,时而加入讨论,时而为年轻学者提出建议。他们看到,自己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不仅被理解和应用,更在被检验、挑战、扩展和深化。一种基于共同学术语言和科学品味的“学派”认同感,在无形的交流中悄然凝聚。

在一次晚间圆桌讨论中,一位来自欧洲的年轻学者激动地说:“顾教授和苏教授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语言’和‘工具箱’,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来提出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它让分散的数据产生了联系,让模糊的假设变得可计算、可验证。”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参会者的心声。

对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这次研讨会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是前所未有的。这不同于接受奖项或被邀请演讲,那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而这次会议,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播下的思想种子,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中,由不同的园丁培育,开出了形态各异、却同样绚烂的花朵。他们的角色,从最初的探索者和奠基者,悄然转变为整个学派发展的引领者和守护者。

会议闭幕式上,苏念晴动情地说:“看到这么多优秀的研究者,沿着相似的路径,探索着各自感兴趣的生物学奥秘,并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鼓舞。科学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我们希望这个研讨会成为一个平台,让这支交响乐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奏出更恢弘的乐章。”

顾言澈则补充道:“一个健康的学派,不在于固守某一信条,而在于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开放心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期待下一次相聚时,我们能听到更多挑战我们现有认知、甚至开辟全新方向的声音!”

研讨会结束后,顾言澈和苏念晴在查尔斯河畔漫步。夜色温柔,河水波光粼粼。

“没想到,真的能形成这样的气象。”苏念晴感慨道。

“嗯,”顾言澈点头,“这说明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方法,触及了领域发展的关键。这才是学术生命最有力的延续方式。”

他们意识到,最大的学术成就,或许不是个人的发现,而是开启了一个能让众多研究者共同耕耘、并持续产出的富有生命力的研究纲领。这次成功的研讨会,标志着以他们学术思想为核心的“学派”已从理念走向现实,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广阔的未来。他们的影响力,正通过这个不断壮大的学术共同体,以指数级的方式扩散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