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校园内樱花盛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顾言澈和苏念晴此行并非参加学术会议,而是应爱徒姜宇的诚挚邀请,前来参加他晋升为正教授(Full professor)的授衔仪式。这是他们学术“家族”中,第一位由他们亲手从博士生培养起来,并成功在顶尖学府获得最高学术职称的成员,意义非凡。
仪式在大学的哥特式大礼堂举行,庄重而典雅。顾言澈和苏念晴被安排在嘉宾席最显眼的位置。当主持人念到姜宇的名字,并宣布其晋升决定时,身着博士袍的姜宇稳步走上讲台。他的脸上褪去了博士初期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学者的沉稳与自信,但望向台下恩师的目光中,依然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感激。
在接过聘书并发表简短致谢词时,姜宇特别提高了声音,目光直视顾言澈和苏念晴的方向:“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位导师对我的影响至深。顾言澈教授教会了我如何以极致的严谨和逻辑去思考科学问题,追求理论的优美与坚实;苏念晴教授则让我深刻理解到,所有的模型和计算,最终都要服务于对生命现象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为人处世的榜样。今天我能站在这里,离不开他们毫无保留的指导、支持与信任。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和感谢!” 话音刚落,他向着两位恩师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知情的同事和嘉宾都将赞许的目光投向了顾言澈和苏念晴。那一刻,苏念晴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紧紧握住了顾言澈的手。顾言澈虽然依旧保持着惯有的沉稳坐姿,但紧抿的嘴角和微微泛红的眼眶,也泄露了他内心的澎湃。这是一种远超自己获得荣誉时所带来的满足感——一种亲眼见证自己倾注心血培育的树苗,终于长成参天大树的欣慰与骄傲。
仪式后的招待酒会上,姜宇带着他的几位博士生和博士后,来到顾言澈和苏念晴面前。“顾老师,苏老师,这就是我现在的小团队。”姜宇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也有一丝向导师“汇报工作”的郑重。顾言澈和苏念晴与这些年轻学者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研究课题,分享自己的经验,气氛融洽而温馨。看着姜宇如今也能独当一面,指导着下一代年轻人,他们仿佛看到了学术血脉的生生不息。
当晚,姜宇在家中设宴款待恩师。席间,他们不再是严格的师徒,更像是久别重逢的家人和同行挚友。他们回顾着实验室初创时期的趣事,讨论着领域最新的动态,也分享着各自在管理团队、平衡工作与生活方面的体会。
“现在自己带团队,才真正体会到你们当年有多么不容易,”姜宇感慨道,“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是啊,”苏念晴笑着点头,“但看到你们成长起来,就是最大的回报。你现在做得非常好,比我们当年想象得还要好。”
顾言澈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举杯道:“为你感到骄傲,姜宇。祝贺你!希望你的实验室,能够开辟出更精彩的新天地。”
这次授衔仪式,对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是一次学术传承的圆满礼成。它标志着他们不仅是一流的科学家,更是成功的导师。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乃至治学态度,通过姜宇这样的优秀弟子,得到了最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学术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发现了多少新知,更在于培养了多少能够独立探索、甚至超越自己的后来者。
返回波士顿的飞机上,顾言澈望着窗外的云海,对苏念晴说:“感觉像完成了一个最重要的项目。”
苏念晴靠在他肩上,轻声回应:“嗯,而且这个项目的成果,会继续生长,影响更多的人。”
是的,姜宇的独立与成功,是他们学术生涯中一座无形的丰碑。它证明了一种教育理念的成功,也预示着他们的学术基因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开枝散叶,历久弥新。这份喜悦,沉静而深远,照亮了他们作为师者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