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5章 学术家谱的梳理与反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学术家谱的梳理与反思

夜深人静,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柔和地洒在宽大的书桌上。顾言澈和苏念晴并没有在处理紧急的邮件或修改论文,而是并肩坐在一起,面对着一张铺开的大幅白纸。纸上,一个树状图正在顾言澈的笔下逐渐清晰、延伸——这是他们正在绘制的“学术家谱”。

树干的根基处,写着他们两人的名字以及博士导师的名字。从主干分出的第一层枝桠,是他们培养并已毕业的博士生和出站的博士后。每个名字后面,都简要标注着其毕业\/出站年份、现任职机构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姜宇的名字赫然在列,分支指向他现在的华盛顿大学正教授职位。接着是戴维,现在德国马普所担任独立课题组组长;艾米莉,在哈佛医学院带领着一个活跃的成像技术团队;还有更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弟子们。

第二层枝桠,则开始出现一些陌生的名字,那是姜宇、戴维、艾米莉他们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也就是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学术孙辈”。虽然很多他们未曾谋面,但通过弟子们的邮件和社交媒体分享,他们知道这些年轻人也正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

绘制的过程,缓慢而充满回忆。每写下一个名字,一段共同奋斗的岁月便浮现在眼前。

“记得戴维刚来的时候,连Linux基本命令都不熟,现在已经是领域内小有名气的计算专家了。”苏念晴指着戴维的名字,微笑着说。

“艾米莉那篇关于活细胞成像的《自然方法》论文,当时修改了不下十稿,她差点崩溃,但坚持下来了,现在成了她的看家本领。”顾言澈接口道,语气中带着赞赏。

看到姜宇分支下开始出现新的名字,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奇妙的“辈分”感和时间流逝感油然而生。

然而,家谱不仅记录着成功与喜悦,也客观地反映着遗憾与不足。他们发现,早期毕业的弟子中,有两位因为各种原因(如家庭、职业兴趣转变)并未继续留在学术圈,而是进入了工业界或转行。还有一位弟子,在独立建立实验室后,发展遇到了不小的瓶颈,成果产出缓慢。

“对于小赵,”顾言澈指着那个发展受阻的弟子名字,沉吟道,“我们当时是不是在他选题的冒险性上鼓励不够?或许应该更早地push他去找更具创新性的方向,而不是追求稳妥。”

苏念晴点点头,又摇摇头:“也有可能是他独立后得到的支持不够。我们在学生职业发展的中期跟踪和持续支持方面,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不仅仅是毕业时写封推荐信就结束了。”

这番梳理,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比如因材施教、给予充分的自主性、营造开放合作的实验室文化。但失败的教训更需要汲取,如何在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其冒险精神和领导力?如何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在培养‘将才’方面很成功,”顾言澈分析道,“姜宇、戴维他们都能独当一面。但在培养‘帅才’方面,可能还有欠缺——就是那种能开辟一个全新领域、定义一个方向的领军人物。”

“或许,”苏念晴思考着说,“我们下一步的传承重点,应该有所调整。除了继续招收有潜力的博士生,是否可以设立一个‘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吸引那些已经展现出独立思想锋芒的年轻博士后或初级教员,与他们进行更平等的、战略层面的合作与指导,帮助他们冲击真正颠覆性的问题?”

这个想法让两人都兴奋起来。学术家谱的梳理,不仅仅是为了怀旧和满足成就感,更是为了更清晰地洞察现状,从而更有效地规划未来。它让他们看到,学术传承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优化的生态系统。

当学术家谱最终完成时,它不再是一张简单的关系图,而是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学术生态画卷,记录着过去,映照着现在,也指引着未来。顾言澈和苏念晴看着这张图,心中充满了作为“家长”的复杂情感——有为枝繁叶茂感到的欣慰,有为个别弟子发展坎坷产生的牵挂,更有对如何让这片学术森林更加生机勃勃的深沉思考。

“看来,我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顾言澈轻声道。

“是啊,”苏念晴握住他的手,“让这个家谱继续健康地延伸下去,是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夜色中,书房的灯光依然亮着,照亮着这张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的家谱,也照亮着两位学者继续前行的路。学术的生命,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回顾、反思与前瞻中,得以永恒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