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4章 学术生态的塑造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cmbdc的筹建在高层博弈中艰难推进的同时,顾言澈和苏念晴并没有忘记战略规划中另一项关乎长远、影响更深远的任务——优化学术生态,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环境。他们深知,一流的学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而吸引和培育顶尖年轻学者的关键,在于创建一个公平、开放、充满活力且支持性的“学术微环境”。这一次,他们将领导力的触角伸向了制度层面。

触发点来自几位研究生私下的反馈。在一次实验室团建活动中,有学生委婉地提到,不同导师之间的要求差异巨大,有的实验室“内卷”严重,学生压力过大;还有学生表示,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感到迷茫,除了学术界,似乎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指导。这些声音引起了顾言澈和苏念晴的深思。他们意识到,仅仅关注自己的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整个系乃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着可以改进的空间。

顾言澈首先从自己担任主席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入手。他推动了一项改革:在招生环节,增加“潜在导师与研究方向匹配度”的评估维度。不仅看学生是否优秀,更要评估导师的研究计划是否清晰、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是否有长远规划,从源头上促进更健康的师生关系建立。他还倡议建立了一个新生轮转制度的优化方案,延长轮转时间,增加学生与不同导师深入交流的机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选择。

苏念晴则将重点放在了博士后和青年研究员群体上。她联合系里几位有同样想法的教授,发起成立了“未来科学家发展工作坊”(Future Scientist development workshop)。定期邀请产业界研发领袖、科技政策专家、创业成功者、以及不同学术机构的教授,为博士后和高年级博士生举办讲座和沙龙,开阔他们的职业视野。她还推动系里设立了一项“交叉研究种子基金”,专门支持博士后发起和主导的小型、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课题,鼓励独立创新,而不仅仅是作为导师项目的“高级技术员”。

这些举措并非一帆风顺。改革触及了一些固有的习惯和利益。有的资深教授认为招生和培养是导师的绝对自主权,对增加“门槛”表示不满。有的则觉得花精力组织职业发展活动是“不务正业”。面对阻力,顾言澈和苏念晴没有强硬推行,而是通过数据说话,展示其他顶尖院系的成功经验,并耐心组织讨论,强调这些措施长远来看对提升整个学科声誉和吸引力的好处。

他们特别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顾言澈在自己实验室率先实行了更加结构化和透明的组会制度,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公开讨论失败,并将学生的职业发展纳入自己的年度评估目标。苏念晴则积极为实验室的博士后创造独立报告、对外合作和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机会,全力支持他们走向独立。他们的实验室,成为了新理念的“示范田”。

渐渐地,变化开始悄然发生。研究生们发现选择导师时有了更多参考信息,新生轮转季的焦虑感有所降低。博士后们参与的学术活动更加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更加清晰和自信。系里的学术交流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跨实验室的合作讨论会也多了起来。

一天,一位刚从其他学校转入的博士后对苏念晴说:“苏老师,我感觉这里的氛围很不一样,大家更愿意分享,也更支持彼此的发展。我很喜欢这里。”这句简单的反馈,让苏念晴感到由衷的欣慰。

晚上,顾言澈和苏念晴在校园里边散步边讨论。

“以前觉得,做好研究、发好文章就是全部。”顾言澈望着灯火通明的实验室窗户,说道,“现在觉得,创造一个能让更多年轻人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环境,或许意义更深远。”

“是啊,”苏念晴点头,“学术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这一棒跑得再好,如果交棒的环境不好,整个队伍也难以为继。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修路,在培土。”

“这条路可能很长,见效也慢。”顾言澈说。

“但值得。”苏念晴语气坚定,“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点星光。”

从关注一草一木(个人实验室),到规划山川河流(学科战略),再到改良土壤气候(学术生态),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学术领导力实现了又一次深刻的升华。他们不再仅仅是卓越的科学家,更是开始有意识地承担起“园丁”的角色,致力于培育一片肥沃的学术土壤,让思想的种子能够在这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形成一片生生不息的学术森林。这种塑造者的角色,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是任何单项研究成果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学科的未来,铺垫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