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bdc的筹建进入了关键阶段,核心障碍聚焦于一项关键决策:中心初期启动所需的数百万美元仪器设备专项经费,需要获得学院乃至学校层面的特批。常规预算渠道无法满足,必须争取到校级的战略性投资。这意味着,顾言澈和苏念晴需要直接面对决策链顶端的人物——工程学院的院长,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游说。这不再是委员会层面的讨论,而是真正的“高层对话”。
预约好的谈话安排在院长办公室。这是一间宽敞、布置典雅且充满权威感的房间,墙上挂着历届院长的肖像和学校的荣誉勋章。顾言澈和苏念晴提前到达,稍作整理,平复了一下略微紧张的心情。他们深知,这次谈话的结果,将直接决定cmbdc是能快速启动,还是陷入漫长的等待甚至搁浅。
院长是一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也是精明干练的管理者。他热情地请他们坐下,寒暄几句后,便直接切入主题:“言澈,念晴,关于你们提出的cmbdc,我很欣赏你们的远见和魄力。但学校的资源有限,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我需要你们给我最有力的理由,为什么学校应该优先投资这个中心,而不是其他同样重要的项目?”
压力瞬间到来。顾言澈早有准备,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精简版的演示文稿,但没有急于展示细节。他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回应:
“院长,我们认为cmbdc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备平台,而是学校抢占‘数据驱动生命科学’制高点的战略支点。”他的声音沉稳,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他接着阐述了三点核心理由:
引领学科范式变革:当前生命科学正从“假设驱动”向“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转变,cmbdc将汇聚计算、工程、生物、医学力量,打造新一代研究范式,这是保持我校在相关领域领先地位的关键。
赋能重大科研突破:他列举了几个本学院乃至学校其他学院正在攻关的重大项目(如脑科学、癌症精准治疗),指出这些项目都受限于数据处理和建模能力,cmbdc将成为赋能这些核心项目的“加速器”,产生倍增效应。
吸引顶尖人才与资源:一个国际一流的交叉平台,将是吸引全球顶尖青年人才和争夺国家重大项目的“金字招牌”,其带来的长期回报将远超初期投入。
顾言澈的论述逻辑严密,站位高远。院长听着,不时点头,但眼神中依然带着审视。
这时,苏念晴适时地补充,她将话题引向更具体、更人性化的层面:“院长,我们做过详细调研。目前我们的很多优秀教授,尤其是年轻pI,为了获得高水平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持,不得不频繁与外单位合作,甚至将学生派出去‘借设备’,这严重制约了研究效率和原创性。cmbdc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把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激发内生动力。”她顿了顿,语气诚恳,“这不仅是买设备,更是投资于人,投资于我们学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院长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个角度更感兴趣。“具体说说,如何保证中心建成后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成为又一个昂贵的‘摆设’?”
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顾言澈立即展示了他们精心制定的治理架构、用户委员会制度、成本分摊模型和长期运营计划,强调了中心将采用“开放共享、服务全校、部分收费、良性循环”的模式,确保其活力和可持续性。苏念晴则补充了人才吸引和培养的配套计划,说明中心如何成为凝聚人才、培养跨学科领军者的摇篮。
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院长的问题尖锐而务实,从经费预算的细节到可能面临的风险,从与其他学院的协调到预期成果的衡量指标。顾言澈和苏念晴准备充分,分工协作,有问必答,既展现了坚定的信念,也体现了对复杂情况的清醒认知和应对策略。他们没有回避困难,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最后,院长靠在椅背上,露出了一个较为轻松的笑容:“很精彩的陈述。你们的思考比我想象的还要深入和系统。这份提案,我会重点考虑,并在下一次校长办公会上全力推动。”
“谢谢院长的支持!”顾言澈和苏念晴几乎异口同声,心中一块大石暂时落地。
院长站起身,送他们到门口,意味深长地说:“推动这样的变革不容易,会遇到各种阻力。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份锐气和担当。学院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领袖。”
走出院长办公室,午后的阳光格外明媚。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后的释然和兴奋。
“感觉像通过了一场博士论文答辩,只不过评委是决定资源分配的‘上帝’。”苏念晴开玩笑说。
“比博士答辩压力大得多。”顾言澈坦言,“但很有收获。院长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确实不一样。”
“嗯,我们还得学很多。”苏念晴点头,“不过,至少我们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次与院长的一对一谈话,是顾言澈和苏念晴学术领导力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他们不仅能够进行战略思考,更具备了与高层决策者有效沟通、争取关键资源的能力。他们开始真正进入影响学术资源配置的核心圈层。这场谈话,不仅为cmbdc的诞生扫清了一个重大障碍,也更坚定了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去推动变革、塑造未来的信心。前方的路依然挑战重重,但他们已经准备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