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评估的战略规划刚刚定稿,其中最为雄心勃勃的一项——筹建“跨尺度生物医学数据与计算中心”(center for multiscale biomedical data and puting, cmbdc)——便立刻被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这个中心被视为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顾言澈和苏念晴学术领导力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实战考验。然而,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远非简单的学术构思,更像是一场在复杂学术生态中进行的、充满博弈的“微政治”马拉松。
倡议一经提出,便在校内激起了层层涟漪。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cmbdc设想横跨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数据科学研究所,涉及巨大的空间、经费和人员编制需求。这触动了校内根深蒂固的部门壁垒和资源格局。
第一关,理念沟通关。顾言澈和苏念晴首先要做的,是让不同学科的“掌门人”理解并认同中心的价值。他们准备了精美的ppt和详实的可行性报告,开始了“巡回演说”。在医学院,他们需要向临床专家解释复杂的计算模型如何能辅助精准诊疗;在数据科学研究所,他们要说服计算机科学家关注生物数据的独特挑战和科学价值;在理学院,他们得和基础生物学家探讨合作能为经典生物学问题带来何种新视角。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术语翻译”和“价值对齐”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有时会遇到热情的回应,但更多时候是礼貌的质疑和保守的观望。
第二关,资源争夺关。这是最核心、也最艰难的博弈。中心需要独立的物理空间、高昂的仪器设备预算和核心技术人员编制。这些资源都掌握在各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手中。一场接一场的协调会、论证会,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工程学院希望中心主体在本院,以巩固其工科优势;医学院则认为中心应更靠近临床资源;财务处关心巨额投资的回报率;资产处则对空间调整面露难色。顾言澈和苏念晴不得不周旋于各个“关键人物”之间,时而需要据理力争,展示中心对提升全校学科排名和争取外部经费的战略意义;时而需要妥协退让,调整方案以争取支持。他们学习着在坚持核心原则与做出必要让步之间找到平衡点,体会到了学术理想与现实约束之间的张力。
第三关,人事安排关。中心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主任和一支跨学科的核心团队。主任人选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发起人,自然是热门人选,但也面临着其他学院资深教授的竞争。此外,核心成员的聘任、双聘教师的考核机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等,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平衡。他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避免因人事问题导致计划夭折。
在这个过程中,顾言澈的理性、坚韧和苏念晴的亲和、细腻形成了完美的互补。顾言澈负责构建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和数据分析,以“理”服人;苏念晴则善于倾听各方诉求,寻找共同利益点,以“情”动人。他们常常在深夜的书房里,复盘当天的谈判,模拟第二天的对话,像推演战略棋局一样,制定各种应对方案。
经过长达数月的奔波、游说、争吵、妥协,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他们成功争取到了一位颇具威望的副校长的大力支持,这位副校长看到了cmbdc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价值,亲自出面协调关键资源。同时,他们也凭借扎实的规划和日益显现的学术影响力,赢得了越来越多中间派教授的理解。
最终,在校级战略规划会议上,cmbdc的筹建方案获得了原则性通过。尽管预算被削减了一些,空间分配也需要分阶段落实,但最关键的“准生证”拿到了。
当好消息传来时,顾言澈和苏念晴正在实验室讨论一个数据难题。他们没有欢呼雀跃,而是相视一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感觉像打了一场硬仗。”苏念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而且是场持久战。”顾言澈接口道,“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建设和管理,挑战更大。”
“至少,我们推开了一扇门。”苏念晴眼中闪着光,“证明了我们可以做成一些超越个人研究的事情。”
交叉中心的筹建博弈,是顾言澈和苏念晴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淬炼。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推动重大的学术创新,不仅需要前沿的科学思想,更需要高超的组织能力、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不再仅仅是象牙塔内的学者,而是成为了能够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塑造学术格局的“学术企业家”。这扇被推开的大门之后,是一个更广阔、也更复杂的舞台,等待着他们去施展拳脚,实现那个关于交叉科学的宏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