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宽敞的落地窗,洒在客厅的地毯上。顾安在摇篮里酣睡,苏苏则在旁边的书桌上专注地画画。家里安静而温馨。顾言澈和苏念晴没有像往常一样各自埋头工作,而是并排坐在沙发上,面前放着一块白板。这不是为了讨论某个具体的科研问题,而是要进行一项更为宏大、关乎未来的战略规划——绘制家庭与事业下一个十年的蓝图。
终身教职已获,二胎计划已圆,实验室运行稳定,学术领导角色初具。人生在跨过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后,需要一次深度的复盘和前瞻性的系统规划,以确保未来的航行方向清晰,动力持久。
顾言澈拿起笔,在白板中央画了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从左到右,标注着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十年。时间轴的上半部分,他写下“事业(career)”,下半部分,写下“家庭(Family)”。
第一步:事业愿景(career Vision)
“未来十年,我们在学术上,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顾言澈率先发问。
? 研究层面:他们讨论的不再是具体的论文数量或项目,而是更根本的追求。
? 顾言澈:“我希望我们能提出一个被领域广泛接受的新理论框架或核心算法,真正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比如,实现从‘描述性’建模到‘预测性’乃至‘设计性’建模的跨越。”
? 苏念晴:“我希望能将我们的发现推向临床转化的临界点,至少推动一项基于我们工作的新技术或新策略进入早期临床试验,真正看到它惠及患者。”
? 共识:他们希望在十年后,成为国际上他们所在交叉领域公认的引领者之一(thought Leader),而不仅仅是参与者。
? 团队与传承层面:
? 目标是培养出5-8名独立成功的pI(教授),建设一个人才辈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术家族”。
? 实验室规模稳定在15-20人左右,形成几个有特色、有深度、相互协同的研究方向。
? 争取牵头成立一个校级的交叉研究中心,汇聚更多资源,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平台。
? 个人成长层面:
? 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学术荣誉(如学会会士Fellow,甚至院士)。
? 适当参与国家层面的科学政策咨询,将影响力扩展到学术界之外。
第二步:家庭愿景(Family Vision)
“那么,家庭方面呢?”苏念晴将目光投向时间轴下方。
? 子女成长:核心是陪伴和引导。他们希望为苏苏和顾安提供一个充满爱、安全感、激发好奇心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的教育,但更重视培养他们的品格、独立思考能力和幸福感。计划包括定期的家庭旅行、共同阅读、以及支持他们探索真正的兴趣所在。
? 夫妻关系:确保婚姻始终是生活的核心和力量的源泉。约定无论多忙,保持高质量的二人世界时间(定期约会、短期旅行),保持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成长,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和战友。
? 生活质量:追求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计划在财务更自由后,购置一处更舒适、有自然环境的居所。重视与双方父母的联系和陪伴。
? 财务规划:制定详细的家庭财务计划,确保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长期目标有充足的储备,实现财务上的真正自由和安心。
第三步:整合与平衡(Integration & balance)
这是最关键的步骤。他们将上下两部分的时间轴进行对齐和整合,讨论如何实现协同,而非冲突。
? 阶段聚焦:承认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重点。例如,未来2-3年,因顾安尚小,事业上可能适度稳健,家庭投入更多;之后则可能进入事业冲刺期,但需守住家庭时间的底线。
? 系统支持:明确需要构建和依赖的支持系统,包括:稳定的保姆或家政服务、可靠的子女教育机构、双方父母的适时支援、以及实验室内部高效的授权管理体系。
? 动态调整:约定每年进行一次“家庭-事业战略评估”,像企业做年度规划一样,回顾蓝图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如新的机遇、健康状态、子女需求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白板上逐渐被密密麻麻的关键词、箭头和方框填满。这不是一个僵化的计划,而是一幅清晰的、充满弹性的愿景地图。
讨论持续了整个下午。当夕阳西下,为白板镀上一层金光时,他们终于放下了笔。
“感觉……前路很清晰,也很令人兴奋。”苏念晴靠在顾言澈肩上,满足地说。
“嗯。有目标,有路径,有彼此。”顾言澈揽住她,目光扫过整块白板,沉稳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知道,未来十年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风浪,但这幅共同绘制的蓝图,就像航船的罗盘和压舱石,能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日常中不致迷失,始终朝着他们共同认定的幸福与卓越的方向前进。
最好的生活,不是被动地随波逐流,而是主动地设计、经营和创造。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学术探索与家庭幸福,早已不是相互争夺资源的两条平行线,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他们完整人生的经纬线。下一个十年,他们将在这幅精心绘制的蓝图上,继续携手,稳健而充满热情地,书写属于他们的、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家的灯光温暖,窗外的世界广阔,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笃定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