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9章 学术领导力的提升与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 学术领导力的提升与传承

随着顾安的到来,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忙碌与喜悦,而在学术领域,获得终身教职(tenure)的顾言澈和苏念晴,也迎来了角色的自然升华。他们不再仅仅是专注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独立研究员(pI),而是被推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上,开始承担起学术领导者的责任,并着手进行知识的传承。

变化是悄然发生却又实实在在的。

系主任首先找到了顾言澈:“言澈,你现在是终身教授了,系里的学术委员会需要新鲜血液,你来担任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的主席吧,这对我们选拔未来人才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他将从全局视角审视全系的博士生招募,制定标准,面试候选人,影响整个系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不久后,院长也向苏念晴发出了邀请:“念晴,学校正在规划一个新的‘精准医学创新计划’,需要既有深厚生物学背景又懂数据科学的学者牵头,你来做这个教师工作组的联合主席如何?” 这要求她跨越系甚至学院的界限,协调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设计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他们几乎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这些挑战。这是终身教职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仅拥有权利,更要履行服务学术共同体、引领学科发展的责任。

顾言澈在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公正性和前瞻性。他力主打破唯GpA和出身论,设计了一套更全面的评估体系,重点关注申请者的科研潜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兴趣。他亲自面试每一位候选人,问题犀利而深刻,旨在挖掘真正的创新者。他的严谨和远见,很快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他开始在系里的学术事务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

苏念晴在跨学科计划的工作中,则充分发挥了她的沟通和整合能力。她耐心倾听生物学家、医生、计算机科学家、统计学家各自的需求和术语体系,巧妙地找到共同语言,推动大家达成共识。她主持的会议高效而富有建设性,她起草的计划书既雄心勃勃又切实可行。她正在成为连接不同学术部落的“桥梁式”领袖。

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实验室内部,领导力的体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博士后的指导,从具体的技术细节,更多转向研究方向把握、基金申请策略和独立职业规划。他们鼓励戴维和艾米莉申请独立的基金(如K99\/R00),并真诚地为他们撰写强有力的推荐信,就像当年他们的导师帮助他们一样。

“你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顾言澈对戴维说,“我们的实验室是你起飞的地方,不是终点。”

苏念晴则花更多时间与研究生们进行“思想实验”式的讨论,鼓励他们挑战权威,提出大胆的假设,甚至允许他们在一定的风险预算内去尝试可能失败但极具创新性的想法。实验室的文化,从“高效执行”进一步向“培育创新”演变。

传承,自然而然地发生。他们开始受邀在校内、国内甚至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Keynote Speech),分享的不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是他们的研究哲学和对领域未来的思考。他们开始为顶级期刊撰写综述和评论文章,为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建言献策。他们的名字,逐渐与一个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天,顾言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了系里另一位助理教授的终身教职评审会。看着台上略显紧张的同事,他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在提问和评议环节,他既严格地指出工作的不足,也客观地肯定了其价值和潜力,最后投下了赞成票。会后,那位同事特意来感谢他的“宝贵意见和支持”。

晚上回到家,顾言澈对苏念晴感慨道:“感觉角色真的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成了‘裁判’和‘守护者’。”

“是啊,”苏念晴一边哄着顾安,一边微笑着说,“我们有责任去发现和支持下一代的好学者,去维护学术界的标准和公平,去塑造我们想要的学术环境。”

学术领导力的提升,并非追求权力,而是承担责任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他们的影响力,从实验室的四面墙壁,扩展到了整个系、学院、大学乃至更广阔的学术世界。而传承,则是将他们在漫长学术生涯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资源,无私地传递给年轻人,确保学术的薪火生生不息。

站在这个新的高度,顾言澈和苏念晴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视野也无比开阔。他们不仅是科学家,也正在成为学术界的建筑师和园丁,为他们所热爱的这片知识森林,耕耘今天,也播种未来。这份使命,让他们奋斗的脚步,更加沉稳,也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