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铁槊镇唐末 > 第172章 巩固统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得民心者得天下。李铁崖深知,刀剑可夺地,权术可驭官,然欲长治久安,非收服民心不可。三州新附,百姓历经战乱,惶恐不安,加之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欲使其真心归附,仅靠政令与刑罚远远不够,需从思想教化入手,重塑其认知,使其知所从来,知所归去。

这一日,砺锋堂内议题转向了看似虚无,却至关重要的“教化”。

“将军,”冯渊建言,“如今三州政令虽通,然百姓心中,仍多视将军为外来强藩,或惧或疑,而非心悦诚服。民间尚有思念前朝(指唐廷)或段氏者,此乃隐患。需正本清源,宣教化俗,使民知将军乃天命所归,仁德之主,方能根基永固。”

韩德让附议:“不错。可效仿古之贤君,重教化,兴文事。修缮州县官学,延聘儒士讲授经义;广立‘申明亭’、‘旌善亭’,宣讲律法,旌表孝悌忠信、力田勤勉者,导人向善。”

李铁崖沉吟道:“兴学、旌表,自是好事。然乱世之中,空谈仁义,收效恐缓。教化之旨,在于让百姓明白三点:其一,昔日之苦,源于孟氏(孟方立、孟迁)暴政、藩镇割据;其二,今日之安,源于我李铁崖驱除强敌、平定乱局;其三,未来之望,在于紧跟昭义军,方能安居乐业。一切教化,需围绕此三者展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此外,潞州城内,需建一‘昭烈祠’。”

“昭烈祠?”冯渊疑问。

“不错!”李铁崖语气坚定,“祠内,不供神佛,不祀前朝。只供奉两类人:一为历代抗击胡虏、保境安民之英雄,如李广、卫青、霍去病,乃至本朝郭子仪、李光弼;二为此次平定泽潞、抗御外侮中战死之昭义军将士英灵!我要让所有军民皆知,我等所为,乃是继承先贤遗志,保家卫国!捐躯者,永享血食!此祠,即为军魂所系,亦为民心所向!”

冯渊、韩德让闻言,皆肃然起敬。此策可谓高明,将忠君爱国之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对英雄与身边烈士的崇拜,极易凝聚人心,激发同仇敌忾之气。

政令随即推行。三州州县学宫得以修缮,虽战乱初平,聘不到大儒,却也延请了不少通晓经史的落魄文人,教授孩童识字明理。“申明亭”、“旌善亭”在各乡各镇设立,官吏定期宣讲新政律法,表彰良善人家,惩治奸猾之徒。民间风气为之一新。

而潞州城内的“昭烈祠”修建,更是重中之重。李铁崖亲自选址,拨出专款,调集能工巧匠,日夜赶工。祠成之日,李铁崖亲率文武百官,举行盛大祭典。祠内,历代英雄牌位森然肃穆,而最新、数量也最多的,便是近一年来战死沙场的昭义军士卒灵位,每个名字都被工整刻录。

李铁崖独臂持香,立于祠前,面对军民万众,声如洪钟:“今日,我等在此,非为祭拜虚无之神灵,乃为铭记真实之英雄!铭记那些为我华夏不受胡骑践踏、为我昭义百姓不受强权欺凌而战死的英魂!他们的血,染红了我们的土地,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他们的灵,将永镇此土,佑我昭义!自今日起,凡我昭义军民,皆可入祠祭拜,铭记英烈,砥砺前行!”

声情并茂,掷地有声。台下军民,无不动容。许多阵亡士卒家属,更是跪地痛哭,感激涕零。此举,极大地凝聚了军心,也向百姓传递出李铁崖重情重义、不忘根本的形象。

宣教化俗,如同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三州的民心向背。人们开始逐渐接受新的秩序,认同新的权威。李铁崖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军阀符号,也开始与“秩序”、“仁德”、“英雄”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民心,这座最坚固的城池,正在被慢慢攻克。

夏去秋来,昭义三州在李铁崖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治理下,逐渐褪去了战乱的疮痍,显露出新的气象。政令畅通,田野丰收,市井复苏,民心渐附。然而,李铁崖与冯渊等人并未有丝毫松懈。他们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旧势力的残余、外部强藩的窥伺、新政执行中的偏差,无不考验着这座新大厦的稳固程度。巩固统治,深化根基,成为了当前的核心要务。

砺锋堂内,一场关于如何“固本培元”的深度谋划正在进行。

“将军,新政推行已见成效,然隐患犹存。”冯渊冷静分析,“其一,泽州清丈田亩,虽初步完成,然豪强损失惨重,其怨怼之心未消,只是暂慑于兵威,暗中串联,恐有反复。其二,三州官吏,新晋者虽忠,然经验不足;留用者虽熟稔政务,然忠心难测,阳奉阴违者恐不在少数。其三,朱温、李克用细作活动日益频繁,散播谣言,挑拨离间,不可不防。”

韩德让补充道:“此外,各州镇守使与刺史之间,虽权责已分,然相处日久,难免因政务、军需调配产生龃龉,需有协调之道,以免内耗。”

李铁崖聆听完毕,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沉思良久,方缓缓开口,提出数项深化统治之策:

“其一,建立‘察情司’。 由先生(冯渊)总领,于三州密设暗桩,不独监察官吏政绩,更需深究其人心动向,结交何人,议论何事。尤其关注泽州旧豪、留用旧吏之私下言行。所得情报,直报于我。对于忠诚可靠、政绩斐然者,重赏;对于心怀异志、阳奉阴违者,……”他眼中寒光一闪,“无需公开罪证,可寻他错黜落,或调任闲职,逐步边缘化。”

此乃强化监控,防患于未然。

“其二,推行‘轮调制’。 三州中下层官吏,尤其是泽、磁二州者,实行定期轮调。泽州官可调往潞、磁,潞州官亦可派往泽、磁。使其无法在一地形成势力,只能依附于整体制度,增强其对昭义整体的认同,而非仅效忠地方长官。”

此乃打破地域隔阂,加强中央集权。

“其三,设立‘三州联席会议’。 每季末,召三州刺史、镇守使及重要曹官,至潞州议事。共商重大政务、协调军需、裁决纠纷。由我亲自主持,冯先生、韩老列席。使三州主官互通声气,减少隔阂,亦使其习惯遇事上报,由潞州决断。”

此乃理顺高层关系,强化中枢权威。

“其四,强化‘昭烈祠’功能。 今后,新入伍士卒,首次升迁军官,新晋官吏,皆需至昭烈祠宣誓效忠,铭记英烈。使其从伊始便知,为谁而战,为谁效命。”

此乃意识形态的持续灌输,塑造忠诚。

新政策一经推出,立刻在昭义统治阶层内部引起了深远影响。“察情司”的无形存在,使得官吏们言行更加谨慎,效忠之心不敢稍减。“轮调制”的推行,虽初期造成些许不便,却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使三州官吏体系加速融合。“联席会议”的召开,则使李铁崖能直接掌控三州最高层动态,及时解决问题,王琨与赵惟明、李恬与周正之间的配合也愈发默契。

秋收时节,三州赋税陆续入库,虽经减免,总量却因生产恢复与清丈田亩而远超往年。府库充盈,军心大定。潞州城外,“虎贲营”操练之声愈发雄壮;深山之中,“玄甲骑”已初步配齐马甲,冲锋之势,宛若铁流。

李铁崖站在修缮一新的潞州城头,远眺四方。境内,秩序井然,生机勃勃;境外,暗流涌动,杀机四伏。但他知道,经过这一整年的苦心经营,昭义三州已不再是松散的地盘拼凑,而是一个初步具备完善架构、高效运转、民心军心有所依附的强大军政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