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铁槊镇唐末 > 第171章 治理三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事架构既定,如同建屋立梁,然而若无一砖一瓦填充其间,终是空中楼阁。李铁崖深知,欲使三州新政畅行无阻,单靠几位主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效忠于己的人才选拔与考核体系,方能将意志贯彻至最基层,彻底取代旧有秩序。

砺锋堂再次成为决策的核心。李铁崖、冯渊、韩德让三人面对的首要难题,便是如何填补因清算段亮余党、整肃吏治而空缺的大量中下层官职,以及如何确保新晋官员的忠诚与能力。

“前朝旧吏,盘根错节,多有怠政、贪墨、阿附之弊。若全盘沿用,新政必受阻挠,旧弊必将复萌。”冯渊一针见血,“然,若尽数罢黜,一时之间,何处寻觅如许多熟知地方事务之干员?政务恐有瘫痪之虞。”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李铁崖决然道,“宁可暂缓,不可滥竽充数。此次擢选,首重忠诚,次重才干。忠而无才,可慢慢历练;才而无忠,其才愈高,其害愈深!”

韩德让提议:“可双管齐下。其一,察举与考课并举。 令三州刺史、镇守使,及各郡县长官,限期举荐辖内品行端方、通晓吏事、素有清誉之人才,无论其原本身份是胥吏、士绅乃至寒门学子。被举荐者,需至潞州,由将军与吾等亲自面试考较,问以政事、刑名、算学,合格者,量才授职。此举,可快速网罗现有人才。”

“其二,”冯渊补充,“开‘求贤科’。 仿效古制,但不必拘泥诗文。可明发告示,昭告三州,凡通晓律法、算学、工造、农事者,皆可至各州府自荐。经初步筛选后,集中至潞州,由将军府统一考核,优异者,直接授以实职。此可打破门第之见,广纳寒门英才,使其感恩将军,忠心不贰。”

“善!”李铁崖抚掌,“即依此策!此外,对于现任官吏,需立考成之法!由冯先生牵头,制定条例,明确各职司之责,定期考核。赋税征收、案件审理、工程进度、户籍管理,皆需有明确章程与时限。优者擢升,厚赏;劣者黜落,严惩!每岁一小考,三岁一大考,务必使尸位素餐者无处藏身,使实干勤勉者得以晋升!”

新政如风,迅速刮遍三州。求贤榜文张贴于各城门口,引得无数识文断字、怀才不遇者驻足观望,心中激荡。各地官员的举荐名单也雪片般飞向潞州。

潞州城内,临时设立的“考功院”顿时忙碌起来。冯渊亲自主持,韩德让、周正等人参与,对各地荐来及自荐的人才进行逐一考核。考场之内,不考诗赋文章,只问实务:如何平息佃户争端?如何清查隐田?如何快速核算一县粮秣?如何组织民夫加固河堤?…

泽州士子刘文,原为县中一小吏,因不喜逢迎,久不得升,见求贤榜,毅然自荐。在考场上,他对答如流,尤其对账目清查颇有见解,被冯渊一眼看中,当场擢为泽州度支曹参军。

磁州寒门子弟石浩,精通算学,善于工造,在考核中提出的改进水车、增溉农田之策,条理清晰,被破格任命为磁州工曹吏。

亦有原段亮麾下旧吏,试图通过举荐蒙混过关,在考核中被问及具体政务,支支吾吾,或观念陈腐,立即被黜落,甚至追究举荐者之责。

与此同时,针对现有官吏的“考成法”也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韩德让在潞州,赵惟明在泽州,周正在磁州,皆依据新政条例,对属下官吏进行严格考核。一名泽州户曹老吏,因拖延税籍整理,贻误政事,被周正查明后,当即革职查办。一名潞州巡官,因缉盗得力,境内肃然,则被韩德让上报,李铁崖亲自下令嘉奖,擢升一级。

擢英汰劣,如同大浪淘沙。一批有活力、有才干、对新政充满期待的年轻官员被提拔到关键岗位,而一批庸碌、贪腐、守旧的官吏被清除出队伍。三州的官僚体系,在阵痛中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一套以忠诚与实效为核心的人才晋升通道被初步打通,李铁崖的统治根基,随着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变得更加坚实。

乱世之中,兵马钱粮乃立身之本。李铁崖扩军“虎贲”,秘建“玄甲”,所耗钱粮巨万,仅靠查抄逆产与战时征收,无异于杯水车薪。欲图长久,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将三州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春耕时节将至,劝课农桑,成了新政的重中之重。

砺锋堂内,议题转向了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钱粮问题。冯渊摊开账册,面色凝重:“将军,府库所存,虽经抄没补充,然大军日耗惊人,仅可支撑至夏末。若今岁赋税无所增收,秋后必将无粮饷军,民心亦将动荡。”

“民以食为天,军以粮为命。”李铁崖沉声道,“农事,乃当前第一要务!必须让百姓安心耕种,让土地产出倍增!韩老,周正,赵惟明,你等有何策?”

韩德让率先奏报:“潞州经去年整顿,荒田已复垦十之七八,然水利年久失修,去岁已有旱象。当趁春耕未忙,征调民夫,疏浚河道,修复陂塘,此乃长远之计。”

周正来自磁州,直面沙陀兵锋,忧心更甚:“磁州地薄,又多战事,民多流亡,田地荒芜甚于潞、泽。当务之急,需招抚流民,归还本业。请将军下令,减免磁州今岁赋税,并提供粮种、农具,助其复耕。”

赵惟明则道:“泽州豪强林立,隐田匿户众多,赋税多转嫁于小民,致使民贫而国用不足。需重新清丈田亩,核查丁口,使赋役公平,方能激发民力。”

李铁崖听罢,环视众人:“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便依此,行三策!”

“其一,大兴水利。 令三州即日起,由各州刺史总责,勘验境内河渠陂塘,征调民夫,以工代赈,全力疏浚修复!所需粮饷,由府库支应。此事,列入考成,怠慢者,严惩不贷!”

“其二,招抚流亡,鼓励垦荒。 公告三州:凡返乡复业之流民,免除一年赋役,并由官府贷予粮种、口粮;凡开垦新田者,三年内不征赋税,所垦之地,归其所有!磁州战事最频,免其今岁夏税一半!”

“其三,清丈田亩,核定赋役。 由冯先生总揽,组建‘度田使’队伍,分赴各州,尤其泽州,重新丈量土地,核查户籍。敢有隐瞒田地、藏匿丁口者,严惩!务必做到田亩清楚,赋役公平!”

政令一出,三州震动。尤其是清丈田亩一事,触动了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泽州等地暗流涌动,阻力不小。李铁崖对此早有预料,下令各州镇守使派兵协助“度田使”,遇有顽抗者,无论背景,坚决镇压。同时,对配合清丈、主动申报的中小地主,则给予一定赋税优惠,以分化瓦解。

春耕时节,三州田野呈现出一派久违的繁忙景象。潞州,韩德让亲赴各地,督促水利工程,河道旁,民夫如蚁,挥汗如雨。磁州,周正开设“招抚司”,流民闻讯,陆续返乡,领取粮种,眼中重燃希望。泽州,赵惟明顶着巨大压力,在王琨派兵支持下,开始推行清丈,虽有波折,但进展显着。

李铁崖亦未安居府中。他轻车简从,巡视乡里,亲自扶犁示范,赏赐勤勉农户。见一老农灌溉艰难,当即下令调拨军中新制水车试用。这些举动,虽似作秀,却在民间迅速传为美谈,极大鼓舞了农耕热情。

经济命脉的掌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政策,李铁崖向三州军民明确传递出重农、恤民的信号,初步赢得了底层百姓的拥护,也为昭义军的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田野中的新绿,预示着未来的收获,也孕育着李铁崖霸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