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我在聊斋当合同工 > 第128章 在广袤而苦难的人间行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8章 在广袤而苦难的人间行走

禹州城外的干预,如同在浑浊的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涟漪短暂,旋即被更大的黑暗吞没。林曦(林寒)并未停留,他深知个人的愤怒与怜悯,无法扭转一个王朝的倾颓,也无法根除世间积重难返的苦难。他留下药物与一丝微光,然后转身,继续走向大陆深处那片感应中灵气最为磅礴、被称为“灵山”的群山。但他的心,已无法再回到水晶山丘旁那种相对纯粹的探寻状态。大江健三郎笔下,那些背负着个人与历史创伤的灵魂,总是在绝望的泥沼中,艰难地寻找着存在的意义和与他人(尤其是弱势者)联结的可能。此刻的林曦,便是如此。

沿途所见,愈发触目惊心。越是靠近大炎王朝的腹地,战乱的创伤越是深刻。十室九空,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并非传闻。流民队伍如同绝望的灰色河流,漫无目的地流淌在焦土之上,眼神空洞,只剩下求生的本能。盗匪蜂起,军阀混战,人性的丑恶在生存的极限压力下暴露无遗。他曾目睹一伙溃兵为抢夺一小袋发霉的粮食,将一窝藏身破庙的老弱妇孺尽数屠戮;也曾看到易装逃亡的贵族小姐,为了一块饼,甘愿受兵痞凌辱。这个世界,正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上演着文明的崩塌。

这些景象,与山谷的宁静、水晶山丘的道韵,形成了撕裂般的对比。林曦的魂体穿行于这片苦难的大地,仿佛一个格格不入的幽灵。他强大的感知力,此刻成了某种诅咒,让他无法像普通人那样麻木或视而不见。每一丝绝望的哀嚎,每一缕怨憎的死气,都如同细针,刺入他敏锐的魂识。他试图封闭感知,但那些声音、那些画面,早已刻入记忆,成为他“个人体验”中无法剥离的沉重部分。他开始理解大江作品中人物那种深植于骨髓的、对暴行与荒谬的无力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道德重负。

他救不了所有人。这个认知冰冷而残酷。他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干预是否总是正确。在禹州,他惩戒了恶吏,救下了复仇者,但接下来呢?那个将军是否会变本加厉地报复百姓?那两名修士是否会追踪他,给沿途带来更大的灾祸?这种“后果”的不确定性,让他每一次动用力量的念头都伴随着深深的疑虑。个体的善行,在系统的恶面前,是否徒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远超肉体上的疲惫。他常常在深夜,于荒山野岭中独坐,望着血色(战火映照)的夜空,反复咀嚼着所见所闻,拷问着自己。他来自一个相对(至少表面)有序的现代文明,穿越后经历的虽是光怪陆离,却也多是相对“超凡”层面的争斗。如此直接、大规模、赤裸裸的人间惨剧,对他心灵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他开始怀疑自己追寻“灵山”、探寻大道的行为,是否是一种逃避?在亿万生灵涂炭之际,追求个人的超脱或力量,是否自私?

“个人的体验”与“世界的疯狂”激烈冲突。他感到一种深刻的疏离与孤独。他与这个世界的凡人,有着本质的不同(魂体、力量、来历),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悲喜;而他与这个世界的修真者(如禹州城那两位),在价值观上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仿佛悬停在两个世界之间,哪一个都不是他的归宿。这种边缘人的处境,让他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唯一能让他感到一丝慰藉与真实的,是偶尔遇到的、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微光。比如,那个在乱兵过后,默默掩埋无名尸骨的疯癫老妪,她边埋边唱着一支无人能懂、却充满生命韧性的古老歌谣;比如,那几个在破败义塾中,于饥寒交迫中,仍跟着一位油尽灯枯的老先生诵读圣贤书的孩子,眼神清澈而执着;又比如,一支小小的流民队伍,彼此扶持,将仅有的食物分给最弱小的孩子,在黑暗中点燃微弱的篝火,相互依偎着取暖。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成了支撑林曦继续前行的精神燃料。他意识到,或许救赎不在远方,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就藏在这些脆弱的、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微小联结和永不放弃的生存意志之中。

他不再轻易出手干预大规模的冲突,那非他一人之力可及。但他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用魂力悄然治愈一些濒死的伤患,尤其是孩子;驱散小股骚扰流民的野兽或散兵游勇;在夜晚,用幻术为惊恐的难民营造一个短暂安宁的梦境;甚至,他会悄悄留下一些从山谷带来的、易于存活的作物种子,希望它们能在某片废墟上生根发芽。这些行为无法改变大局,却让他的内心获得了一丝平静。这或许是一种妥协,但也是在认清现实局限后,一种更为务实、也更贴近 “与弱者共生”的伦理选择。

他的修行,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汲取天地灵气,也开始尝试感悟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他将众生的苦难、希望、挣扎、麻木,都视为一种特殊的“地气”,纳入魂体的淬炼之中。这种修行方式进展缓慢,甚至充满痛苦,却让他的魂力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属于人间的厚度与温度。他对“自然之道”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山水风月,更包含了社会生态与人性百态。道,或许就在这滚滚红尘、悲欣交集的人世间。

经过漫长的跋涉,穿越了满目疮痍的平原与动荡不安的州郡,灵山的轮廓终于清晰地出现在地平线上。那是一片无比雄伟、灵气氤氲、仿佛连接着天地的巨大山脉,主峰高耸入云,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古老与威严气息。然而,与这片祥和仙境景象形成讽刺对比的是,山脚下,竟是连绵不绝、规模庞大的难民营!无数从战火中逃出的百姓,聚集于此,将灵山视为最后的避难所,苦苦祈求着山中“仙人”的垂怜。

可灵山之外,有强大的结界笼罩,凡人根本无法进入。山门处,有身穿统一道袍的修士守卫,对山下哀鸿遍野的景象,大多面无表情,偶有下山行走的,也是驾着遁光匆匆而过,对伸出的乞求之手视若无睹。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或因缘际会,或被测出有灵根,才得以被引入山中。

希望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山下的苦难,与山上的超然,形成了最后一重、也是最尖锐的对比。

林曦站在难民潮的边缘,望着那云雾缭绕的灵山,心中百感交集。这里,就是他此行的目的地,可能蕴藏着回归线索与更高力量的地方。但此刻,他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期待,而是一种沉重的悲哀与巨大的疑问。

这灵山,这修真界,对此界凡人的苦难,究竟持何种态度?是彻底的漠然,还是另有隐情?山上的“道”,与山下的“悲惨世界”,真的是隔绝的吗?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答案,需要他自己去山中寻找。但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求道者或探险家。他是一个带着山下无数苦难记忆、背负着自身存在困惑的“提问者”。

他的“个人体验”,已经与这个世界的“悲惨”紧密相连。灵山之行,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