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40章 山海共匠心·玉兰树下的传承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章 山海共匠心·玉兰树下的传承礼

六月的蝉鸣裹着玉兰花香漫进校园时,宝宝正蹲在“心愿窑”旁,小心翼翼地给新烧的陶坯刷釉。釉色是淡青的,像江南的春水,刷在坯上时,能隐约看见下面刻着的“山海同心”四个字——这是她和乐乐特意为“老手艺传承礼”准备的,要送给每个为传承努力过的人。

“宝宝姐姐!江南的包裹到啦!”小雅举着个印着“玉兰工坊”的木箱跑过来,木箱上还系着林阿婆亲手编的彩绳。活动室里,孩子们围着木箱欢呼,梅韵涵解开彩绳时,指尖都带着期待——林阿婆上周说,要寄来“压箱底的宝贝”,为传承礼添份心意。

打开木箱的瞬间,满室都飘着陈旧却温润的气息。最上面是一叠泛黄的绣稿,画着各种玉兰图案,边角处有林阿婆年轻时的字迹,记录着每张绣稿的创作时间;下面是一个旧陶轮,轮盘上还留着陈师傅早年捏陶时的指痕,旁边放着一张纸条:“这陶轮陪了我四十年,现在传给你们,希望它能转出更多好手艺”;最底下藏着个红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对银质的绣花针,针尾刻着小小的玉兰纹,林阿婆在附言里写:“这是我婆婆传给我的,现在传给你,要带着它,把老手艺绣进更多人的心里”。

宝宝捏着银针,指尖触到冰凉却温润的金属,突然想起第一次见林阿婆时,她手里握着的那根普通钢针。从钢针到银针,从生疏到熟练,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她把银针小心地放进锦盒,和之前林阿婆送的钢针放在一起,突然红了眼眶:“阿婆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我,我一定不会让她失望。”

“传承礼”举办的前一天,大山的包裹也到了。李老师带着小花和小虎亲自来了,他们带来了大山孩子做的“心愿手作”——有绣着“谢谢”的手帕,有捏着“小匠人”的陶土,还有用彩纸剪的“三地玉兰图”。小花还抱着一个陶罐,罐口用红布封着,说里面装的是大山的山泉水:“李老师说,用山泉水和陶土,能烧出最暖的陶碗,我想和宝宝姐姐一起,为传承礼烧最后一个碗。”

孩子们立刻忙碌起来。乐乐带着小虎去和陶土,用大山的泉水把陈师傅寄来的老陶泥揉得细腻;宝宝和小花坐在绣架前,用林阿婆的银针绣传承礼的横幅,上面是“山海共匠心,传承永不停”十个字;小雅则和其他孩子一起,把“传承笺”里的故事整理成展板,从江南的第一封信,到大山的第一个陶土球,再到“小课堂”的第一针,每一段故事都用照片和手作碎片仔细贴着。

龙震霆则在玉兰树下搭了个舞台,舞台背景是老奶奶画的“玉兰传承图”,上面有林阿婆、陈师傅、老奶奶,还有三地的孩子们,大家都拿着手作,站在盛开的玉兰树下。他还写了副对联,贴在舞台两侧:“一针一线绣山海,一陶一土传匠心”,墨色在阳光下泛着光,像在诉说着老手艺的温度。

传承礼举办那天,校园里挤满了人。有来参加的其他学校的师生,有老手艺爱好者,还有之前“小课堂”的学员和家长。展示区里,“山海手作集”的作品摆了满满两排,从江南的《山海玉兰图》,到大山的陶土小树苗,再到校园的“约定碗”,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开场时,宝宝穿着林阿婆送的蓝布衫,手里握着银针,站在舞台上分享故事。她从第一次去江南见到林阿婆说起,讲到和大山的小花一起绣太阳,讲到“小课堂”里老奶奶教的“玉兰缠枝纹”,讲到每一件手作背后的心意。台下的人都听得入了神,有个妈妈抱着孩子,轻声说:“原来老手艺这么暖,以后也要带孩子学,让她知道什么是用心。”

接下来是“传承仪式”。宝宝把林阿婆送的银针,传给了“小课堂”里最认真的朵朵,说:“这根针里藏着三代人的匠心,希望你能用它,绣出更多温暖的故事。”乐乐则把陈师傅的旧陶轮,交给了喜欢捏陶的阳阳,说:“这陶轮转了四十年,现在该你让它转得更久,转出更多好陶土。”

老奶奶也走上台,把自己的旧绣筐送给了小雅,筐里还放着她年轻时绣的枕套:“我把我的‘宝贝’交给你,以后你要把老手艺教给更多人,让它在你们手里,活起来,传下去。”小雅接过绣筐,眼眶红红的,用力点头:“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最让人感动的是“三地共酿甜汤”环节。林阿婆和陈师傅特意视频连线,屏幕里,他们在江南的玉兰树下,用去年烧的“团圆碗”盛着甜汤;大山的孩子们则在李老师的带领下,举着自己做的陶杯;舞台上,宝宝、乐乐、小雅和新传承人一起,用刚烧好的“山海同心”陶碗,盛着熬了一下午的甜汤。三地的人对着镜头,一起举杯:“老手艺,永传承!”

歌声响起时,孩子们唱起了小雅编的《玉兰传承歌》:“一针绣玉兰,一线连山海;一陶藏心意,一土传未来……”歌声透过屏幕,飘向江南的玉兰树,飘向大山的校园,飘进每个人的心里。林阿婆在屏幕里跟着轻轻唱,手里的针线不知不觉停了下来,她看着舞台上的孩子们,突然说:“我这辈子做老手艺,最骄傲的不是绣了多少好东西,而是看到你们这些孩子,把匠心藏进手作,把温暖传给更多人,让老手艺有了新的未来。”

传承礼结束后,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送给来参加的人。朵朵送了块刚绣好的玉兰手帕,阳阳送了个迷你陶土碗,宝宝则把一片玉兰干花夹在“传承笺”的副本里,送给每个想要了解老手艺的人,说:“这是校园玉兰的味道,希望你们能记住,老手艺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手里,在我们的心里。”

夕阳西下时,宝宝坐在玉兰树下,手里捧着陈师傅的旧陶轮。轮盘上的指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在诉说着四十年的匠心故事。她想起林阿婆送的银针,想起老奶奶的旧绣筐,想起大山孩子的陶土,突然明白,传承不是把旧东西藏起来,而是把它们交给懂的人,让它们在新的岁月里,继续发光发热,继续讲述关于匠心的故事。

她拿出“传承笺”,在最新的一页写下:“玉兰会谢,但花香会留在记忆里;老匠人会老去,但匠心会留在手作里;我们会长大,但传承的责任会留在心里。从江南到大山,从校园到小课堂,每一段故事,每一件手作,每一颗用心传承的心,都是老手艺最好的未来。”写完,她把一朵刚落下的玉兰花夹进去,花瓣还带着新鲜的香气,像在为这段跨越山海的传承故事,画上一个温暖的句号。

晚风拂过玉兰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唱着《玉兰传承歌》。宝宝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小课堂”,更多的“传承礼”,更多的孩子会爱上老手艺,会把匠心藏进手作,会把温暖传给更多人。而这玉兰树下的故事,会像这玉兰树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永远温暖,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