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39章 匠心传新脉·玉兰树下的小课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章 匠心传新脉·玉兰树下的小课堂

四月的阳光把玉兰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宝宝蹲在树下,正把“传承笺”里的新芽标本一一摆出来。去年的玉兰干叶、今年的嫩绿新芽、江南的陶片碎、大山的绣线头,在草地上铺成一条小小的“时光路”,每片物件都藏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故事。

“宝宝姐姐!有新同学来报名啦!”小雅举着两张报名表跑过来,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还画着小小的玉兰和陶土罐。“是隔壁小学的小朋友,他们说在文创展上看到咱们的手作,也想当老手艺小传承人!”

活动室里,两个怯生生的孩子正攥着妈妈的衣角。扎马尾的小女孩叫朵朵,手里紧紧抱着一个绣坏的手帕,小声说:“我想学会绣玉兰,送给奶奶当生日礼物。”穿蓝色外套的小男孩叫阳阳,口袋里装着块捏得不成形的陶土:“我想烧一个陶碗,给爸爸装米饭,他总说外面的碗没有家里的暖。”

宝宝看着他们紧张的模样,突然想起第一次见林阿婆时的自己——也是这样,攥着绣线不敢说话,怕自己学不好。她走过去,把林阿婆送的银针递到朵朵手里:“别害怕,林阿婆说,绣错了没关系,拆了重新来,老手艺就是慢慢练出来的。”乐乐则拉着阳阳的手,把一块陈师傅寄来的老陶泥塞给他:“你看,这泥很听话,只要用心揉,就能捏出你想要的样子。”

梅韵涵笑着提议:“咱们在玉兰树下开个‘小课堂’吧!每周六上午,教想学老手艺的小朋友绣东西、捏陶土,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的暖。”

这个主意让孩子们立刻忙碌起来。龙震霆找来了旧木板,在玉兰树下搭了几张小桌子,桌面刷上淡绿色的漆,还在边缘刻了圈小小的玉兰纹;宝宝和小雅把社团里的毛线、绣布分成小份,装在彩色的布袋里,每个布袋上都贴着绣法示意图;乐乐则把揉好的陶土块放在竹篮里,旁边摆着自己做的迷你陶土工具,说要让新同学“像模像样学手艺”。

“小课堂”开课那天,玉兰树刚好开了第一朵花。淡紫色的花瓣在风里轻轻晃,花香飘满整个院子。朵朵拿着针线,跟着宝宝学绣最简单的茉莉花瓣,针总也穿不进针眼,急得眼圈都红了。宝宝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点点把线穿过针眼:“别着急,你看,线要捏紧,针眼对着光,慢慢穿就好啦。”朵朵跟着学,终于把线穿了进去,她举着针,笑得眼睛都弯了:“我会穿针啦!以后就能给奶奶绣玉兰了!”

阳阳则跟着乐乐揉陶土,陶土总在手里散开,他沮丧地想扔掉。乐乐急忙拦住他,把自己第一次捏坏的陶土块拿给他看:“你看,这是我去年捏的,比你的还丑呢!陈师傅说,每个陶土都有自己的脾气,多跟它‘说话’,它就会听你的话。”阳阳半信半疑地把陶土捡起来,跟着乐乐的样子反复揉,慢慢的,陶土真的在他手里变成了圆圆的碗坯,虽然有点歪,却比之前好多了。

林阿婆和陈师傅听说“小课堂”开课了,特意发来视频。屏幕里,林阿婆举着一块新绣的布,上面是一群孩子围着玉兰树做手作的图案:“阿婆给你们绣了块‘小课堂’的招牌,等下次寄东西一起给你们寄过去。”陈师傅则拿着一套迷你陶土工具,笑着说:“这是我给新同学做的,小工具好用,不容易伤手,让他们好好学捏陶。”

视频里,大山的小花和小虎也跑了过来。小花举着自己新绣的手帕,上面绣着朵歪歪的玉兰:“宝宝姐姐,我也想当小老师!下次‘云上手作课’,我教新同学绣太阳好不好?”小虎则捧着个新烧的陶杯:“我可以教他们怎么给陶杯刻花纹,陈师傅教我的,可简单了!”

孩子们围着屏幕欢呼起来,朵朵拉着宝宝的手说:“宝宝姐姐,以后我也要像小花姐姐一样,教更多人绣玉兰!”阳阳也用力点头:“我要把陶碗烧得好好的,送给爸爸,还要教他捏陶土!”

“小课堂”办了一个月,来学手艺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带着自己做的手作来分享,有的孩子把家里的旧布料拿来,想改成绣品;还有的家长也跟着一起学,一位妈妈跟着宝宝学绣手帕,说要绣给刚上幼儿园的女儿,让她在幼儿园也能感受到家里的暖。

五月的一天,“小课堂”来了位特别的客人——是之前在文创展上称赞他们手作的老奶奶。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旧绣筐,里面装着她年轻时绣的枕套,上面的玉兰图案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精致。“我年轻的时候也爱绣东西,”老奶奶笑着说,“后来没人学了,没想到现在的孩子还这么喜欢老手艺,我也想把我会的,教给你们。”

老奶奶的到来,让“小课堂”更热闹了。她教孩子们绣传统的“玉兰缠枝纹”,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绣布间,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玉兰就出现在布上。宝宝看着,忍不住感叹:“奶奶,您绣得真好!比林阿婆绣的还精致!”老奶奶笑着摇头:“都是老手艺,没有好不好,只有用不用心。你们能把老手艺传下去,比什么都好。”

那天下午,孩子们围在老奶奶身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讲她年轻时怎么用绣品换粮食,讲她怎么教女儿绣第一个荷包,讲老手艺在岁月里的变迁。宝宝把这些故事都记在“传承笺”里,旁边贴了片老奶奶送的旧绣线,线的颜色是淡淡的蓝,像江南的天空。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送给老奶奶:朵朵送了块刚绣好的茉莉手帕,阳阳送了个迷你陶土碗,宝宝送了片玉兰干花,说要让老奶奶记住校园玉兰的味道。老奶奶捧着这些手作,眼眶渐渐湿润:“我这杯子,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这点老手艺,现在传给你们,我放心了。”

“小课堂”结束后,宝宝坐在玉兰树下,看着渐渐落下的夕阳。枝头的玉兰花已经开了大半,花瓣落在草地上,像铺了层淡紫的地毯。她想起林阿婆说的话:“老手艺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要让更多人喜欢,才能传得远。”现在她终于明白,“小课堂”不是简单的教手艺,而是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等这些种子发芽,老手艺就会有更多的传承人,就会像这玉兰树一样,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她拿出“传承笺”,在最新的一页写下:“玉兰花开,是春天的信;小课堂开课,是匠心的脉。每一个来学手艺的孩子,都是老手艺的心希忘;每一针、每一块陶土,都是传承的力量。我们要把小课堂办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手里,在我们的心里。”写完,她把一朵刚落下的玉兰花夹进去,花瓣还带着新鲜的香气,像在为这段新的传承故事,盖上春天的印章。

晚风拂过玉兰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回应她的心意。宝宝知道,“小课堂”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来这里学手艺,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而她要做的,就是像林阿婆、陈师傅、老奶奶那样,把老手艺的温暖,一点点传给更多的人,让玉兰树下的匠心,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