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夏天,热得邪乎。
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悬在头顶,把大地烤得滚烫,连知了都有气无力地叫着。
然而,比天气更热的,是席卷全国的“dYJ”浪潮和“全民大炼Gt”的狂热。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超ying赶mei”、“钢铁产量翻一番”的口号震天响。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五院。虽然承担着尖端国防任务,但上级依然下达了支援地方、土法炼钢的指标。
院里抽调了一批行政和后勤人员,在附近农村砌起了土高炉,日夜不停地烧,浓烟滚滚,映得半边天都红了。
何雨柱作为技术骨干,原本并不需要直接参与这项任务,但他看着仓库里那些被收集来、准备投入土高炉的“原料”——其中不乏一些废旧设备里拆下来的优质合金钢件、特种铜材,甚至还有几块用于精密仪器校准的稀有金属块——他的眉头就紧紧锁了起来。
“唉!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他在心里嘀咕。把这些性能优异的特种材料扔进土高炉,炼成一坨坨成分不明、杂质超标的铁疙瘩,除了凑个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反而是巨大的浪费!
这天,他因为一个火箭燃料添加剂的项目,需要去院属的一个小型化工厂协调一些实验用品。
化工厂位于四九城郊外,恰好要经过一片正在热火朝天大炼钢铁的村庄。
吉普车行驶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何雨柱看到路边田埂上、打谷场上,到处林立着歪歪扭扭的土高炉。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碌着,砸矿石的,拉风箱的,挑担子的……人人脸上带着亢奋的潮红,汗水混着黑灰流淌下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气和金属燃烧的怪味。
“这要是拍成电影,估计能拿个最佳纪录片奖。”何雨柱心里想着,突然前方一阵骚动,有人惊呼:“不好啦!王家庄的炉子塌了!伤着人了!”
何雨柱心里一紧,立刻让司机停车,快步朝着冒起混乱烟尘的方向跑去。
现场一片狼藉。一个约莫两人高的土高炉从中间裂开,炽热的半熔融状态矿渣和铁水混合物流淌出来,引燃了旁边的柴垛,黑烟滚滚。
几个村民惊慌失措地用水桶泼水,却激起更多蒸汽和呛人的烟雾。地上躺着两个被烫伤的村民,发出痛苦的呻吟,旁边围着焦急的家人。
“快!用干沙土盖!别用水!”何雨柱大喊一声,立刻指挥随行的战士和司机从旁边空地铲土覆盖流淌的炽热物。
他则迅速查看伤员的情况,一个伤在了手臂,一个伤在了腿,皮肤红肿起泡,伤势不轻。
“有烫伤膏吗?干净的布!”何雨柱急切地问。
村里的赤脚医生跑过来,手里只有一小罐味道刺鼻的獾油和几条不算太干净的布带。
何雨柱眉头紧锁,这条件和卫生状况太差了。
他借着查看伤情的掩护,意识迅速沉入系统空间。
空间里有一个他之前准备的应急医疗箱,里面正好有专门治疗烧伤烫伤的药膏和无菌敷料。
他假装从随身携带的、看起来很旧的帆布挎包里(实则是从空间取出),掏出了那管银白色的烫伤膏和几包密封的无菌纱布。
“用这个!”他递给赤脚医生,并快速指导如何清理创面、涂抹药膏、包扎。“注意卫生,防止感染!”
那药膏效果奇好,涂抹上去不久,两个伤者的痛苦呻吟就明显减轻了。村民们看着何雨柱,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惊奇。
“这位解放军同志,太谢谢您了!”一位看起来是村干部的老汉紧紧握住何雨柱的手。
“老伯,这炉子怎么会塌?”何雨柱看着那堆废墟,问道。
老汉叹了口气,脸上带着后怕和困惑:“俺们也说不清啊,烧着烧着,眼看着那铁水快下来了,炉子身子一歪,就裂了!这已经是俺们村塌的第二个炉子了!”
何雨柱走到坍塌的土高炉残骸旁,仔细观察。
他捡起几块砌炉子的土坯,用手捻了捻,又看了看使用的耐火材料(其实就是普通的粘土混着些沙子碎石),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
“老伯,你们这砌炉子的土,粘性不够,里面杂质也多。耐火性能不行,受热不均匀,强度达不到,烧到高温就容易软化解体。”
何雨柱指着残骸解释,“而且我看你们这炉子的结构也不合理,肚子太大,底座不够稳,头重脚轻。”
村民们围拢过来,听着这位看起来像个大官、又懂技术的解放军同志分析,纷纷点头。
“首长,您说得在理!可俺们也不懂啊,上头让这么建,俺们就照着建了……”
“是啊,这炉子一塌,不仅钢炼不成,还伤了人,这……”
看着村民们黝黑脸庞上那混合着热情、疲惫和迷茫的神情,何雨柱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知道,光靠热情,没有科学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带来危险和浪费。
他沉吟片刻,对那位村干部老汉说:“老伯,这样吧。炼钢的任务要完成,但咱们得更科学地干。
我帮你们重新设计一下炉子,在材料和结构上做些改进。另外,我看你们收集的这些‘废铁’里,有些东西可能比炼成土钢更有用。”
他走到那堆准备回炉的“废料”前,仔细翻抹。
果然找出了一些形状特殊、材质明显不同的零件,其中甚至有半个汽车发动机的铝合金缸体,以及几段应该是从某台旧机床上拆下来的优质合金钢导轨。
“老伯,像这种铝件,扔进土高炉不仅炼不出好铁,反而会破坏炉衬。这种合金钢,本身就是好东西,回炉了太可惜。能不能把这些挑出来,交给我们五院?
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做一些更急需的零件,或者用于研究。我可以用等量的普通生铁或者更好的耐火砖跟你们换!”
老汉和村民们互相看了看,有些犹豫。上交“废铁”可是有任务的。
何雨柱看出了他们的顾虑,诚恳地说:“老伯,我不是要占咱们农村的便宜。你们炼钢是为了国家,我们搞尖端国防也是为了国家。
把这些材料用在更关键的地方,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这才是真正地为国家做贡献!
而且,有了更好的耐火砖和更科学的炉子,你们炼钢的效率更高,更安全,出的铁水质量也更好,完成任务不是更有把握吗?”
道理朴实,又切中要害。村干部老汉琢磨了一会儿,一跺脚:“中!首长,俺信你!就按你说得办!”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白天忙完院里的工作,傍晚就骑着自行车来到王家庄。
他利用自己的工程知识,重新设计了土高炉的结构,增加了炉体的稳定性,改进了风道。
他还利用系统空间里的一些知识,指导村民用黄土、熟料和一定比例的细砂混合,制作了耐温性能更好的耐火土坯。
他甚至“无意间”发现村后山有一种特殊的粘土,经他“鉴定”(实则是借助系统知识)后,确认其耐火度远超普通粘土。村民们按他指导开采使用后,新砌的炉子果然坚固耐用得多。
同时,他也信守承诺,从五院的边角料配额里协调来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生铁锭和标准耐火砖,换走了那些被挑拣出来的特种金属件。
这些“废料”在何雨柱眼里,可是宝贝,稍加处理,就能用在一些非关键但要求特殊的部件上,节省了宝贵的正规材料配额。
王家庄的新炉子点火那天,吸引了周边不少村子的人来观看。
炉火熊熊,黑烟明显少了很多,燃烧更加充分。
当第一炉质量明显优于从前的铁水顺利流出时,全村都沸腾了!没有塌炉,没有伤人,还炼出了更像样的铁!
“神了!解放军首长真是活神仙啊!”村民们围着何雨柱,感激涕零。
那位村干部老汉更是拉着何雨柱的手不放:“何主任,多亏了您啊!您不仅救了人,还教了俺们真本事!
这下,俺们村这炼钢任务,保证完成得漂漂亮亮!”
何雨柱看着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看着那虽然依旧简陋但运行平稳的炉子,心中感慨万千。
在这个狂热的夏天,他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尽可能地守护了一些人的安全,挽救了一些宝贵的材料,也播下了一点点尊重科学的种子。
回去的路上,晚风吹散了些许暑气。何雨柱知道,他做的这些微不足道,但他相信,实事求是和科学精神,终究会穿透迷雾,指引方向。
而他,将继续在他的岗位上,为了那个更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