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开局就得知惊天秘密! > 第525章 地下工作者何雨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58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急一些。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骤然转凉,而一种比秋风更让人心头发紧的“寒意”,也开始在普通民众间悄然蔓延——物资供应,尤其是粮食和副食品,肉眼可见地紧张了起来。

虽然何雨柱凭借着自己的“系统空间”,小家里的餐桌依旧能保持难得的丰盛,但他和韩菡都深知,这绝不能显露分毫。

每次关起门来享用空间出产的米面肉蛋时,两人都格外小心,连炒菜的油烟味都担心飘出去太远,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这天是休息日,何雨柱和韩菡正在他们南苑的小家里,一个看书,一个整理资料。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带着犹豫的敲门声。

韩菡起身去开门,只见门外站着的是住在隔壁院的黄阿姨,她是院里后勤处一位普通职工的家属,平时为人热心肠。

此刻,黄阿姨脸上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愁容和几分不好意思。

“韩工程师,何主任在家吗?”黄阿姨搓着手,声音有些干涩。

“在的,黄阿姨,您快请进。”韩菡连忙把她让进屋。

何雨柱也放下书站了起来:“黄阿姨,您找我有事?”

黄阿姨看着眼前这对年轻有为的夫妻,又看了看他们虽然朴素但整洁温馨的小家,话未出口,眼圈先红了:

“何主任,韩工程师,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来求你们帮帮忙……”

原来,黄阿姨的老家是豫省农村的,今年收成本就不好,加上公社食堂办得差,家里老父母和弟弟一家已经快断粮了,写信来求救。

黄阿姨自家粮食定量也紧巴巴的,根本挤不出多少,愁得几晚没睡好。她知道何雨柱是领导,认识的人多,门路广,就想来问问,能不能想办法帮她换点全国粮票,或者指点一下,哪里能买到点高价粮应应急。

“何主任,我知道这不合规矩……可……可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家的人饿肚子啊……”黄阿姨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韩菡听得心酸,连忙递过手绢。

何雨柱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清楚,黄阿姨的情况绝非个例。

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温和地说:“黄阿姨,您别急,也别哭。粮票的事,有严格的制度,我没办法违规操作。不过……”

他话锋一转,问道:“您老家那边,除了缺粮,还缺什么?比如,常用的药品,像是止泻的、退烧的、治感冒的?或者,布料、针线什么的?”

黄阿姨愣了一下,没想到何雨柱会问这个,她想了想说:“药……肯定是缺的,乡下地方,头疼脑热都硬扛着。布票也紧张,娃娃的衣服都补丁摞补丁了。”

何雨柱点点头,心里有了计较。他系统空间里,除了粮食,日常药品和基础物资也有不少储备。

“黄阿姨,这样吧,”何雨柱压低声音,“违规的粮票我弄不来。但是,我以前攒下了一些常用的药片,像阿司匹林、土霉素什么的,还有几块用不着的棉布头,放着也是放着,您要是不嫌弃,就先拿去应应急。

粮食……我尽量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帮您匀一点点出来,但不敢保证有多少。”

黄阿姨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个什么都缺的年头,药品和布料同样是硬通货,甚至比粮食还难弄!何主任竟然愿意把自己攒的东西给她!

“何主任!这……这怎么好意思!这太贵重了!”黄阿姨激动得手足无措。

“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您等着。”

何雨柱转身进了里屋,关上门,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他迅速取出了几板常见的消炎药、感冒药,用旧报纸包好,又找了几块颜色深、不起眼的纯棉布头,大约够做两身小孩衣服的量。

接着,他又用几个旧面袋,装了约莫二十斤品相一般的红薯干和约十斤玉米碴子——这些东西相对不那么扎眼。

他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递给黄阿姨:“黄阿姨,东西不多,您别嫌弃。

药怎么用,我都写纸上了。这些粗粮,您掺和着吃,好歹能顶一阵子。

记住,回去跟谁也别说是我这儿拿的,就说是您自己以前攒的,或者托远房亲戚换的。”

黄阿姨看着那一包药、几块布,还有那沉甸甸的粮食,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抓着何雨柱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送走千恩万谢的黄阿姨,韩菡关上门,有些担忧地看着何雨柱:“柱子,这样会不会有风险?帮人是好事,可我担心……”

何雨柱握住她的手,安慰道:“放心,我有分寸。

给的都不是特别扎眼的东西,量也不大。黄阿姨是明白人,不会出去乱说。

眼看着身边的人有难处,咱们有能力,总不能真的眼睁睁看着。”

他叹了口气,望向窗外有些灰蒙蒙的天空:“这日子,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这件事,仿佛打开了一个口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雨柱发现,类似的“求助”在悄然增多。当然,都不是明目张胆的,而是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

有时是同事下班时,“无意间”叹息一句家里孩子营养不良,脸色蜡黄;

有时是邻居大妈过来借个针线,顺便抹着眼泪说说乡下亲戚的窘境;

甚至院里看门的老大爷,也会在他晚归时,欲言又止地提两句老家公社的情况……

何雨柱心知肚明,但他极其谨慎。

他从不主动询问,也绝不大包大揽。

每次帮忙,都控制在极小的、看似是“个人积攒”的范围内,而且物资种类分散,有时是几斤豆子,有时是几包盐,有时甚至只是一小瓶维生素片。

他给出的理由也五花八门——“老家捎来的”、“以前出差攒的”、“跟人换的”……

他更像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调节者”。

他通过韩菡,和院里几位信得过的、同样心善的家属悄悄沟通,将一些非粮食类物资(如他提供的药品、肥皂、火柴等)在更小的圈子里进行微量调剂,帮助那些真正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

他还凭借着自己的技术知识,帮几家邻居修好了漏雨的屋顶、堵塞的烟囱,甚至改造了煤炉,提高了热效率,节省了宝贵的煤块。

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给一点粮食更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也更好地掩盖了那些不便言说的物资来源。

韩菡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她细心、稳妥,利用女性身份的便利,将一些小小的帮助融入到日常的家长里短中,不显山不露水。

在这个寒冷的秋冬之交,何雨柱和韩菡的这间南苑小院,仿佛成了一个微小而温暖的“安全岛”。

虽然他们无法改变大的环境,也无法帮助到所有人,但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身边一小圈人的希望与温暖。

一天晚上,又悄悄送走一位来取“老家捎来的土霉素”的邻居后,韩菡靠在何雨柱肩头,轻声说:“柱子,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像是在做地下工作。”

何雨柱揽着她的肩膀,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低声道:“是啊,我们守住的不光是国家的机密,还有……人心。让大家觉得这日子还有盼头,还能坚持下去,这很重要。”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困难只是暂时的。等我们自己的技术突破了,国力强盛了,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窗外,北风呼啸,但这间亮着昏黄灯光的小屋里,却充满了无声的信念和相濡以沫的温情。

何雨柱知道,他做的这些微不足道,但汇聚起来,或许就是支撑许多人熬过这个漫长寒冬的一点微光。

而他,愿意成为这微光的守护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