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蝉鸣刚起头,就被画室前的老槐树筛成细碎的响。浓绿的槐叶像撑开的巨伞,把半个院子都罩在阴影里,漏下的光斑落在妮妮摊开的宣纸上,像撒了把碎金。她正用镇纸压住母亲那本蓝布画册,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第三十七页的《槐下荷风图》边角卷了毛边,颜料因岁月晕开淡淡的雾,却更显温柔,仿佛画里的风正从纸间淌出来,带着槐香与荷气。
“咔嗒。”阿哲手里的砂纸擦过槐木板,细屑簌簌落在青砖地上,像下了场微型的雪。他正打磨的木板足有半人高,纹路深褐如墨,是老槐树最粗壮的那截枝桠锯成的,年轮在板面上绕成圈,像把所有的光阴都圈在了里面。“你看这圈年轮,”他把木板转了半圈,指着最中心的一道浅痕,“木匠说这是二十年前那场台风留下的,当时槐树差点被吹断,后来竟从断口处抽出了新枝。”
妮妮凑近看,那道浅痕果然像道温柔的伤疤,周围的年轮却更密更韧,仿佛在说:受过的伤,都会长成更坚硬的铠甲。她忽然想起母亲画册里夹着的旧照片——二十年前的台风天,母亲抱着年幼的她躲在槐树下,沈书言举着画板挡在她们身前,风把他的画纸吹得猎猎作响,他却笑得比阳光还亮。原来那时的风,早已在槐树的年轮里刻下了故事。
阿哲拿起铅笔,在木板上轻轻勾勒《槐荷同映图》的轮廓:老槐树下,母亲穿着月白旗袍,鬓边别着槐花,手里的画笔正落在沈书言的画册上;沈书言站在她身侧,手里举着支磨得发亮的狼毫,笔尖悬在画纸上方,像在犹豫该落下哪一笔;远处的荷塘里,新荷刚露尖角,蜻蜓停在上面,翅膀闪着虹光。“得把这道年轮留在画里,”阿哲的铅笔在那道浅痕上顿了顿,“就当是老槐树在说‘我都记得’。”
窗外的脚步声踩着光斑过来,沈书琴的拐杖敲在青砖上,“笃笃”声像在数着光阴。她手里提着个竹篮,蓝布盖巾下露出青瓷碗的边角,还没走近,绿豆汤的清甜味就漫了过来。“刚熬好的,加了冰糖和薄荷,解解暑气。”她把碗递给妮妮,又从篮底掏出个深棕色的布包,“这是书言的旧物,前几天整理阁楼翻出来的,你们看看用不用得上。”
布包解开时,一股淡淡的松烟墨香飘出来——里面裹着支紫毫笔,笔杆是湘妃竹做的,靠近笔尖的地方有圈浅浅的指痕,显然是常年握着留下的;旁边还有块半旧的砚台,砚池里的墨迹虽干,却透着温润的光,边缘刻着行小字:“以笔为舟,渡岁月长。”
“这是他十五岁时用的笔,”沈书琴的指尖抚过笔杆,像在触碰一段沉睡的时光,“那年他刚进画院,总说这支笔‘懂他的心思’,画荷时能调出最嫩的粉,画槐时能晕出最深的绿。后来笔锋秃了,他舍不得扔,说‘等以后教徒弟,就用它来示范怎么养笔’。”
妮妮握着笔杆,指腹蹭过那圈指痕,忽然觉得掌心发烫——这道痕迹的弧度,竟和她握笔时的姿势一模一样。母亲画册里总说“笔是画者的第二双手”,原来有些习惯,真的会顺着时光的脉络,悄悄传到下一辈手里。她把笔放进木盒,正好卡在母亲画册和沈书言日记中间,三支笔(母亲的狼毫、沈书言的紫毫、她的兼毫)并排躺着,像三代人在无声对话。
阿哲放下砂纸,拿起砚台对着光看:“这砚台的石质是端溪的老坑料,你看这‘眼’,像不像荷塘里的露珠?”砚台中央果然有个圆润的石眼,在光下泛着浅青的光,“正好用来拓印《槐荷同映图》,墨色定能晕得又透又润。”
沈书琴看着他们把旧物一一归置进木盒,忽然笑了:“书言生前总念叨‘旧物最念旧’,说它们记着人的温度,比新东西实在。现在看来,他没说错。”她端起绿豆汤喝了一口,蝉鸣声里,语气轻得像槐叶落地,“你们看这老槐树,每年落的叶都成了土,反而让新枝长得更旺。人啊,不也一样?把往事藏进心里,才能长出新的盼头。”
妮妮忽然想起母亲画册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有行极小的字:“旧物不是枷锁,是用来垫脚的石阶,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她低头看着木盒里的旧物——母亲的画册泛着槐香,沈书言的日记沾着荷气,砚台的石眼映着天光,每一件都像颗被时光打磨过的珠子,串起来,就是条通往过去的路,也是走向未来的桥。
阿哲拿起刻刀,开始在槐木板上细细凿刻。木屑纷飞间,母亲的衣角渐渐清晰,沈书言的笔尖慢慢成形,荷塘的涟漪一圈圈漾开。妮妮坐在旁边研墨,墨条在砚台里磨出“沙沙”的响,混着蝉鸣和远处的荷风,像首没有歌词的歌。
她忽然明白,所谓“旧物新生”,不是把过去翻新,而是让那些藏着温度的时光,以另一种方式陪着你往前走。就像这老槐树,落了又开的花,枯了又青的叶,都是在说:别担心,所有的故事,都有后续。
夕阳西下时,槐木板上的《槐荷同映图》已初见雏形。阿哲放下刻刀,妮妮蘸了点清水,轻轻拍在木板上,木屑随水晕开,像给画镀了层雾。沈书琴站在树影里,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样子,忽然说:“书言要是看到这幕,定会说‘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风穿过槐叶,带着新磨的墨香和绿豆汤的甜,把这句话送得很远。木盒里的旧物仿佛也在轻轻颤动,像是在应和:是啊,我们都在呢。
夜色漫上来时,妮妮把木盒放进画室的吊柜,正好对着窗台上那盆新栽的荷。月光透过窗棂,给木盒镀上层银辉,也给荷叶尖的露珠镀上了银辉。她忽然想起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日子就像这荷塘,旧叶沉下去,新叶才冒出来,可根永远都在泥里牵着,谁也忘不了谁。”
此刻,她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