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起荆南 > 第109章 援军消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含洭县,此时县衙之内,陈应和张南正在此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

攻打阳山县三次屡屡失败,此时陈应此时已经耐心耗尽颇为有些不耐烦的道:“吴巨此僚甚至可恶!上次不是被主公打败而归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兵马持续不断的增援阳山县?这都多久了,我们奉命主公之命收复诸县只带了区区2000士卒,就算加上含洭县的所有县城守备军士卒和新征募之士卒的总和也就不足5000之数,我们一直就这么和他们就这么耗着吗!而且三次攻城下来,若不是期间保持征募流民为士卒,我们早就陷入兵力不足的窘境了!”

陈应越说越激动,边说还边来回踱步。

而张南此时也是同样一筹莫展,突然似想起什么一般道:“我怎么把她忘了!先前听县中官吏提及庞县令之族妹才智过人,庞县令意外身故,含洭县若非有她主持大局恐怕早已沦为吴巨军的囊中之物了。陈将军,我们既然已无办法,不妨问计于她,或可有破局之法。”

陈应闻言也是一拍脑门道:“我也记得,怎么把她给忘了,早问她或许我们都不用在这边一味着急了。”

随后陈应又大声唤道:“来人!速速前去替我去请庞文庞姑娘前来县衙一趟!记得要礼遇有加!”

言罢一旁的亲兵闻言立刻出门向着庞文的住所前去。

陈应、张南二人没有等太久,陈应的亲兵便恭恭敬敬的将庞文请到了含洭县的县衙之内。

庞家进来便对陈应和张南二人行了一个万福礼道:“民女见过二位将军。”

陈应和张南也是同时抱拳一礼道:“庞姑娘!还请入座!”

庞文将支踵放置于腿部,跪坐好后问道:“不知二位将军唤民女前来所为何事?”

在场之人陈应是官职最高之人,张南自是知道上下级关系的,也是目光投向陈应,等待陈应发问。

陈应也直言道:“庞姑娘,今日邀请姑娘前来乃是收复阳山县之事迟迟无寸进。久闻庞姑娘才智过人,故特来向姑娘请教!”

说完陈应也是再次向庞文抱拳一礼。

庞文起身还礼道:“陈将军过誉了,能所能及,民女自当尽力。只是不知目前收复阳山县是遇到了何种阻力?”

陈应闻言也是回答庞文道:“不瞒庞姑娘,先前我们三次进攻阳山县皆无功而返,不是攻城时吴巨军的援兵抵达,就是后方粮草辎重莫名其妙的被焚。我二人苦思良久也不知其原因,莫不是吴巨军中有能人?亦或者吴巨军请到强援?之前我们所有士卒的总和也就不足5000之数,加上三次攻城损害士卒阵亡之数着实不小,幸得提前撤军和不间断征募流民入伍为士卒,现在才堪堪超过4500之数的士卒。还望庞姑娘能指点我二人一番!”

庞文听完陈应的讲述后也是陷入了思考之中,思考片刻后庞文开口问道:“听陈将军所言辎重粮秣被焚,不知损失何几?”

陈应回道:“由于两县距离并不算远,故而每次携带的粮草辎重并不是很多,加之发现及时,损失并不算大。只是两次都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辎重粮草被焚毁,可是从我们与区景交手这么多次来看也不像他这个能力能用出来的手段,却也不知是否是吴巨军中其他人所为。”

庞文听完之后又问道:“两次敌方袭击我们屯粮之地可有人发现他们的踪迹?”

这时陈应看向一直没开口的张南,眼神示意他上前回答。

张南会意上前抱拳道:“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庞姑娘吧,第一次粮草辎重被焚之前并没有人发现敌方的踪迹;第二次我们则是加强了辎重粮草的看守士卒人数和重新布置防务,奈何看守粮草辎重的士卒尽数被屠。只有一人侥幸存活,待这士卒清醒后我便对其进行询问,只是没有太多有用的情报,只了解到袭击之人皆全身黑衣,身手灵活。”

庞文听完张南的话后又问道:“以如今的局势可曾向郡治所郴县求援?”

陈应道:“已经向郴县发出了四次求援,前两次因为府君大人离开郴县,子初先生回信让我等坚持一阵以待援军。只是我们等了这么久都没有等到援军,而反观阳山县那边吴巨军似乎有增援之像。”

庞文听完陈应的这些信息便开始分析起来,只是这中间有很多存疑的地方庞文暂时也没有想通。于是便说道:“陈将军、张将军,这几次袭击存疑之处甚多,民女一时也暂无太多头绪。只是以荆州庞家的情报来看,吴巨新到苍梧,根基未稳,似乎暂时还不具备有这么一支精锐斥候部队的条件,反观两次针对我们粮秣辎重的袭击更像是为了袭扰为主。如果我是区景,在袭击我方粮秣辎重之后造成军中大乱,趁此时机必然要出城对我们先头部队发起合围,区景能力再不济连如此浅显的情况也不至于看不懂。故而,此为极大的疑点,似乎不似吴巨军所谓一般。”

庞文这话让陈应和张南也陷入了沉默,说实话庞文分析的很有道理,这几次袭击再加上攻城不顺、兵员不足等情况有点把二人打懵了。被庞文这么一说二人也算是冷静下来了,开始复盘这几次攻打阳山县的情况。

良久,见二人始终一言不发,似毫无头绪一般,庞文便出言打断道:“二位将军,民女也没有太多的头绪。可否容民女暂且告退,回去细细思量一番,看看可有何遗漏之处。”

陈应闻言回道:“暂且只能如此了,有劳庞姑娘了。我即刻派人护送庞姑娘回府!”

言罢,陈应便唤来亲兵护送庞文回去,陈应自己则是和张南继续在县衙思考是否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如此又过了一日,含洭县县衙处,一名传信士卒急急忙忙的策马赶到含洭县县衙门口,然后迅速翻身下马,一边出示令符一边急匆匆的向含洭县县衙内跑去。

此时含洭县内张南正看着传信士卒送来的信件,一边看还一边念给陈应听。因为陈应和鲍隆一样是猎户出身,空有些许武力,大字不识多少,加上这次送来的信件内容过多,陈应一看便知无法完全看明白,只能让张南读给自己听。

待张南读完全部信件内容后道:“陈将军,主公已经安排了赵云将军和廖化都尉率领本部兵马及名士卒,共计之数的士卒驰援我们。想来主公应当是想以迅雷之势迅速拿下阳山县,进而将残存的吴巨军一扫而出我们桂阳郡。”

陈应在听完郴县送来的信件后也是心情大好道:“主公如此“大手笔”想来是雷仲达之幼弟雷绪所投效的部曲已然抵达郴县,依主公信中所言,你我二人配合好赵云将军便是,他抵达之后便是此地的主将。”

张南道:“末将明白,只是庞姑娘那边我们需要告知她吗?守住含洭县不失其乃是首功,奈何其为女儿之身,更是一介白身……………………………………………………”

陈应也明白张南的意思,稍加思量之后便说道:“文进,要不你跑一趟讲赵云将军率军来援之事告知于庞姑娘。也顺便问问她对于先前存疑之处是否有新的发现,其他的皆不可透露。此番如大胜返回郴县,也邀请庞姑娘同行,此事你也询问庞姑娘的意思。”

张南听完回道:“末将明白!末将告退!”

说完张南便抱拳行礼转身离去。

……………………………………………………………

此时吴郡陆家,陆绩与陆逊已经返回吴郡,今日一早陆绩便邀请陆逊前来商议一番。

“伯言,你真的已经确定要离开陆家以陆逊的身份去林铤麾下效力?是不是再考虑一下?你远赴桂阳郡效力,又无家族为你之依托,如此孤立无援之局面又是何必呢。如需报答林郡守之恩情,我们陆家可以让其以重利。”陆绩问道。

陆逊笑道:“叔父此言谬矣,主公于我乃是泼天之恩情,岂是区区重利可以报答的?而且这需要我们报之以多重之利益?我们吴郡陆氏已不复往日之荣光,不若按主公所言如颍川荀氏一般“两头下注”,或可有机会重现祖上之荣光。况我与主公相处时日虽短,但可以看出其绝非偏安一隅之主,日后天下争雄必有其一席之地!”

陆绩闻言面上却无半分喜色,而是一脸愁容的说道:“伯言此话我自是晓得,只是我们身处东吴孙氏辖属之腹地。林铤毕竟在名义上仍是刘表麾下,孙权与刘表可是有杀父之仇,此为不共戴天之仇恨,如此恐其会暗中针对我们陆家。更何况孙权早已言明要我吴郡陆氏之人出仕于孙家,加之之前所顾虑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变成明处针对陆氏的打压。”

陆绩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临行前林铤就已经替吴郡陆氏考虑到这一层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陆逊这个名字提早出现了。

陆逊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三、四岁便担任家主的叔父,心中也是理解其所面临的压力,遂出言安慰陆绩道:“叔父所顾虑之事,侄儿自是明白的,甚至连主公都已经考虑到这一方面了,不然就不会有如今的陆逊了。主公之所以让我由陆议更名为陆逊正是考虑到此处,恐东吴孙氏以此为由接机发难,于是让我更名陆逊投效麾下,并让我不得以吴郡陆家少家主的身份入仕桂阳郡。”

陆绩闻言大惊道:“林郡守竟然早已经考虑到这个情况了?那是否有给你准备应对之策?”

陆逊道:“主公虽未言明,但已然有提示于我。今日之后叔父需对外声称少家主陆议身染重病,需卧床调养,最好再找一重病之人冒充于我,并请本地之名医为其诊治。如此纵使孙权有所怀疑也不必担心,之后便继续对外宣称陆议重病卧床不起即可。而我则以陆逊之名在桂阳郡效力,之后叔父则需在适当的时候出仕东吴孙氏即可,如此方可打消孙氏之疑虑,此法可保陆家无虞了。”

陆绩仔细思考了陆逊所说道话,良久,陆绩终于是停止了思考道:“伯言,此法或可行之,但如此陆家便只有我一人独担了。我尚且年少如何能肩负起一家兴旺之责?”

陆绩九岁便继任家主,现在不过十三、四岁,放后世妥妥还是一个孩子。所以这么重的一个担子压在年少的陆绩身上,其顿感汝山岳一般的沉重。

陆逊继续开口安慰道:“叔父莫慌,这些年来叔父成长的很快,作为家主已经是有经验的,况且我只是身在桂阳郡又不是不管陆家之事。主公除了答应给我们新商品以赚取钱财,更是答应支援陆家甲胄兵器,如此又何愁陆家在吴郡无自保之力?况经过这次的支援,想来累计一番陆家必然能脱离先前之窘境。叔父切莫过度忧心,如有需要我亦可从桂阳郡赶回来。”

陆绩仍旧是一脸愁容:“只怕是等你赶回来,我都已经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

说完陆绩一脸就快哭出来的表情。

陆逊看着陆绩这副样子那是一个又好气又好笑道:“叔父莫要说如此丧气之言,况且族中亦有贤才可辅佐叔父处理相关之事。叔父应借此机会好生历练袭击一番,不然以后如何行使家主之责任。”

陆绩听后面上稍微缓和了些道:“不知伯言你去桂阳郡之后族中有谁可以如你一般辅佐于我,并且让我可放心?”

【万福礼确实起源于汉代,并在唐代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普及。其名称源于“万福”一词的演变——该词最早见于《诗经》,汉代《吴越春秋》中已用于表达长寿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