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绣衣直指
绣衣直指,亦称绣衣直指御史、绣衣御史,是中国古代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职,为侍御史的一种,因身着皇帝特赐绣衣并专司皇帝委派的司法监察事务而得名,属于临时派遣性质,非常设职官。其职责包括“讨奸猾,理大狱”“禁察踰侈”及监察贵族高官,可独断赏罚。汉武帝时特设直指绣衣使者作为皇帝特派专使,主管惩治权贵近臣。绣衣使者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督查官员,别称绣衣御史、直指绣衣使者或绣衣执法,因身着绣衣、持节杖虎符代行皇权而得名。讨论该官职最早见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作为御史属官直接受命于皇帝,主要负责监察官员不法行为及镇压农民起义,初期以“讨奸”“治狱”为主要职责。汉武帝为应对社会矛盾激化,派遣绣衣使者执行沉命法严惩失职官员,并授予其处置起义民众的特殊权力。江充担任直指绣衣使者期间介入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被害。王莽掌权后将其改称绣衣执法,制度沿用至新莽时期。该官职设置对后世监察制度产生影响,明代锦衣卫的职能设计部分参考其模式。
西汉绣衣使者作为中央的重要“使臣”,奉诏督察各地,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地位显赫。许多史实表明,武帝至王莽时期,绣衣使者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据考证,“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当时,“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所谓的“直指始出”就是“绣衣使者”诞生的标志。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冷若冰霜,不讲情面,很能震慑大小官员。
从史料记载看,“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的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汉武帝是个能君,也是个能花钱的主。抗击匈奴也好,奖赏将士也好,通使西域也好,大兴土木也好,庞大的开支耗尽了文景之治以来的积蓄,各种负担最终变相地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流亡。到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达二百多万,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农民起义频发,天下骚动,起义遍布豫、楚、齐鲁、燕赵,声势浩大。
对于当时的风暴,也有人曾言,“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为此,汉武帝派出“绣衣使者”,督促各地镇压农民起义,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凡对起义镇压不力的,一律就地处决,称“沉命法”。此外,他们“奋斧钺而并出”,手持武器,对农民镇压也很残酷,有的地方只有几千人起义,他们屠杀的甚至上万。暴胜之、王贺等人都是此时充任绣衣的,而真正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江充(江充本名江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服饰轻细靡丽,谈吐出色,后被汉武帝任命江充为“直指绣衣使者”,一跃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他负责监督贵戚和近臣的言行,看看有没有僭越的,有没有过于奢侈、犯法的。任职期间,他行事果决,铁面无私,“买卖直邀宠”,立功心切,专找达官显贵的麻烦,对皇亲国戚也不徇私情,有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栽赃嫁祸。西汉着名的“巫蛊之祸”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借“直指绣衣使者”的特殊身份亲自办的,结果皇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宫廷惨剧。)。
从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赋役更加沉重,加之农民起义不断。从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天凤二年(公元15年)等时段,也常有“绣衣使者”出没各地。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沿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武则天时期的“内卫”,明朝时的“锦衣卫”,这些直属中央的特务组织,虽名号各自不同,但都有当年汉武帝“绣衣使者”的影子。
东汉
曹魏—校事府
曹操一生征战,但真正让他掌控天下的,不是百万雄师,而是一个神秘组织——校事府。曹操于建安初年(约公元196-公元200年)设立校事府,是历史上最早的特务机构之一,比明朝锦衣卫早1200年!它的恐怖,远超后世明朝的锦衣卫。监听百官:官员家中仆役、妻妾,甚至贴身侍卫,都可能是校事府的密探。暗杀异己:名士孔融、杨修,都因言论不当被校事府罗织罪名处死。控制舆论:民间谁敢议论朝政,第二天就会人间蒸发。连首席谋士荀彧都难逃其害。这一机构成为曹魏政权巩固统治的黑暗利器,直至司马懿掌权后才被废除。
校事府的头目,是曹操的心腹卢洪、赵达。二人被称为“曹操的恶犬”,专门负责盯梢、审讯、灭口。有一次,曹操宴请群臣,席间突然问:诸位觉得,卢洪、赵达如何?全场死寂。曹操大笑:此二人,如孤之耳目!没有他们,我怎知你们谁忠谁奸?群臣冷汗直流——原来,校事府的密探,就藏在酒席之间!
公元208年,许都的冬夜格外寒冷。一位名叫崔琰的士族官员,刚写完一封家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他警觉地抬头,却只看到一片漆黑。或许是风声吧。他安慰自己,继续提笔。然而,就在他吹灭烛火的瞬间,房门被猛地踹开!几个黑衣人持刀闯入,为首的冷冷说道:崔大人,你写的信,主公已经看过了。崔琰脸色骤变——那封家书,明明还未送出!黑衣人冷笑:校事府无所不知。次日,崔琰被以“谋反”罪名处死,全家流放。没人敢问证据,因为“校事府”三个字,就是死亡的代名词。
校事府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无孔不入。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但因反对曹操称魏王,突然病逝。野史记载,校事府在他的饮食中下毒,伪装成自然死亡。谋士许攸曾帮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但因居功自傲,酒后狂言:没有我,曹阿瞒算什么东西?第二天,他就被校事府以“诽谤主公”罪名处决。司马懿早年装病七年,就是怕校事府盯上自己。他曾对儿子说:在曹操手下,多说一句,就是死。
很多人以为锦衣卫是古代最早的特务机构,但校事府比它早了1000多年!校事府没有诏狱,因为它不需要审判——怀疑你有罪,你就得死!它成立于公元200年左右,主要手段是暗杀、灭门、监听。控制范围朝廷和民间。明朝的锦衣卫成立于1382年,手段是逮捕、拷打和诏狱,控制范围是官员们。曹操临终前,曾对曹丕说:校事府,可用但不可纵。曹丕继位后,校事府逐渐被削弱,但它的阴影仍在。直到司马懿夺权,才彻底废除这个机构。
蜀汉—司隶校尉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登基称帝,宣告了蜀汉的成立。作为建立蜀汉的关键人物,刘备当然要对那些有功的将领进行封赏。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位列百官之上,成为权力的核心。而张飞,则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这一职务在蜀汉的武将中,仅次于马超的骠骑将军。不过,张飞还同时兼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司隶校尉,这使他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即使在张飞去世后,诸葛亮也立刻接任了这个职务。那么,作为蜀汉的权力中枢之一,司隶校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职务呢?
根据史料记载,司隶校尉这一职务最早设立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即公元前89年。最初,司隶校尉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监督阳石公主的事务,并处理太子巫蛊之案,因此这一职务在当时拥有极大的权威。虽然司隶校尉的官品较低,位列二千石之下,甚至低于司直的职务,但却有着持节使者的身份,享有皇帝的直接命令。
到了西汉末期,司隶校尉一度被废除,但在东汉和三国时期,这一职务得以恢复。司隶校尉的职责主要是监督都城及地方的官员,某种程度上与三公九卿中的御史大夫相似,拥有较强的监察权力。不同的是,司隶校尉更侧重于武将职能,其属下有从事、假佐等职务,甚至还配备了约一千人的士兵队伍,这些士兵的任务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专责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制裁,具有逮捕和惩治权力。
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在光武帝刘秀时期,丞相的职务被削弱,司隶校尉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司隶校尉的职位在朝会中与尚书令、御史中丞等高级官员并列,甚至享有“三独坐”的特权。司隶校尉常常需要弹劾高官,因而在百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京师的七郡被统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进一步体现了司隶校尉的巨大权力。
张飞担任司隶校尉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张飞成为蜀汉的重要人物。在刘备眼中,张飞不仅是忠诚的兄弟,更是值得信赖的得力干将。由于当时蜀汉政局复杂,刘备决定赋予张飞更大的权力,让他兼任司隶校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张飞的信任,更是为了通过张飞来震慑益州本地的士族,防止他们在蜀汉建立初期挑起事端。
司隶校尉职权之大,使得刘备不敢轻易将这一职务交给像马超等半途而来的外族武将,张飞的原生地位与忠诚背景使得他成为了这一职务的合适人选。遗憾的是,张飞虽然拥有如此重要的职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部下所害,未能真正行使权力。在张飞被杀之后,刘备亲自征讨东吴,而诸葛亮则负责在后方镇守,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考虑到诸葛亮的深厚才干与与刘备的长久合作,刘备决定让他接替张飞的职务,继续担当司隶校尉,以确保益州的安全与秩序。
诸葛亮担任司隶校尉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继位。在这一变化下,诸葛亮作为丞相兼司隶校尉,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全面掌控了蜀汉的政权。公元228年,诸葛亮亲自带兵北伐中原,为了恢复汉室的盛业。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他亲自率兵出征祁山,但在粮草供应上遭遇了困难。由于阴雨不断,粮草运输迟滞,李严提出建议撤军。诸葛亮听从了这一建议,并下令撤退。然而,李严却不负责任地将撤军的责任推给了诸葛亮,这引发了诸葛亮的愤怒。凭借着司隶校尉的权力和百官的支持,诸葛亮果断弹劾了李严,最终将其废为平民并流放至梓潼郡,这一事件彰显了司隶校尉职务的权力之大和诸葛亮的决断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司隶校尉不仅在蜀汉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维护政权稳定、确保各方力量平衡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