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208章 渐暖的日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霜在窗台上结了层薄冰,被第一缕阳光照得透亮。思砚趴在窗台上,看见来老先生的孙女正坐在院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捧着本旧书,虽然还时不时咳嗽两声,但脊背挺得笔直,不像前几天那样蜷成一团了。

“今天风软,出来晒晒太阳。”来老先生搬了把藤椅坐在旁边,手里摇着蒲扇——尽管天还冷,这习惯却改不了,“大夫说,退烧后得慢慢养,不能急着跑跳。”

思砚赶紧跑出去,手里攥着块薄荷糖,是昨天林砚从镇上捎回来的。“含着这个,咳嗽能好点。”他把糖递过去,糖纸在风里轻轻飘,“我上次咳嗽,外婆就给我吃这个。”

孩子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清凉的味顺着喉咙往下走,果然不那么痒了。“谢谢你,思砚。”她指着书里的插画,“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画的河滩,夏天的时候,水清亮得能看见鱼。”

思砚凑过去看,画上的河滩泛着光,芦苇长得比人高,还有个小人在水里摸虾,裤脚卷得老高。“等你好利索了,咱们也去河滩,”他眼睛亮晶晶的,“我会摸螺蛳,摸回来让我娘炒着吃,香辣的。”

苏晚端着碗银耳羹出来,羹里放了冰糖和枸杞,黏糊糊的,像冻住的月光。“刚熬好的,润嗓子。”她把碗放在孩子手里,“你外婆说‘病后三分虚’,得用甜汤养着,比药管用。”

孩子小口喝着羹,银耳的滑混着冰糖的甜,在嘴里慢慢化开。“比药好喝多了。”她笑着说,嘴角还沾着点羹汁,像只偷喝蜜的小松鼠。

林砚从地里回来,手里拎着捆刚挖的荠菜,绿油油的,还沾着湿泥。“雪化了点,地里能见到绿了。”他把荠菜递给苏晚,“包点馄饨,给孩子开开胃。”思砚跟着蹲在地上择荠菜,把发黄的叶子掐掉,“我要多择点,让她吃个够。”

街坊们路过时,总爱停下来唠两句。张奶奶提着篮子,里面是刚蒸的馒头,“暄软得很,给孩子当点心”;王婶抱着只老母鸡,“让你娘给炖了汤,补补身子”;思砚举着他择好的荠菜,给每个人看,菜上的泥蹭在王婶的围裙上,惹得大家直笑“思砚把春气带身上了”。

下午,阳光更暖了,能照得人身上发燥。孩子已经能慢慢走动了,思砚扶着她在院里转圈圈,像两只刚学飞的小鸟,跌跌撞撞的。院角的腊梅开了,黄灿灿的花顶着残雪,香得人发晕。

“我给你摘朵梅花吧?”思砚踮着脚够花枝,被来老先生喝住:“别折,看就好。”孩子却笑了:“闻着就够香了,像苏姨蒸的桂花糕。”

苏晚把晒好的被子收进来,被单上的阳光味混着皂角香,扑了人满脸。“今晚盖这床被,准能睡个好觉。”她把被子叠成方块,放在孩子的炕头,“你外婆说,晒透的被子里藏着太阳的魂,能驱走病气。”

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两个小人在放风筝,一个高一个矮,风筝线拉得老长。“这是我和你,”他指着画说,“等你再好点,我们就去放风筝,放那只外婆扎的鹰。”

夜里,思砚躺在床上,听见隔壁传来轻轻的笑声,是孩子在跟来老先生说今天的趣事。他摸了摸枕边的薄荷糖,心里甜丝丝的。这几天的担心像被阳光晒化的雪,慢慢不见了,只剩下暖烘烘的盼。

苏晚进来时,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夹袄,是给思砚的,用浅蓝粗布缝的,袖口绣着小小的梅花。“明天穿这个,”她把夹袄放在床头,“天慢慢暖了,厚棉袄该换了。”

思砚摸着夹袄上的梅花绣,突然觉得这渐暖的日子里,藏着最安稳的甜。是病愈后的笑,是碗里的甜羹,是院里的花香,还有那些慢慢好起来的时光,把冬天的冷都酿成了春的软。

而窗外的月光,正透过梅枝洒进来,落在孩子的炕头,像给她盖了层银被。思砚仿佛看见,用不了多久,两个孩子就能在河滩上跑,风筝飞得比云高,笑声脆得像风铃——那些难熬的病,那些反复的热,都成了过去,只剩下这慢慢暖起来的日子,和数不尽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