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冬天,武陵的群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素白,寒意刺骨,却也暂时封住了山林中弥漫的瘴气。临沅城在严寒中瑟缩,而张伟的心中,却因辰溪之行点燃的星火,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
归程与筹谋
从盘石寨归来,张伟带回的不仅是几包珍贵的草药种子和贡嘎巴代倾囊相授的蛮医秘术,更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沉甸甸的责任感。盘石寨的质朴、黑虎的豪爽、贡嘎的智慧,与临沅城内官府的颓靡、商贾的算计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片群山深处的辰溪河谷,在他心中已不再是险恶的蛮荒之地,而是一片可能孕育新生机的沃土。
他没有立刻声张。回到临沅城外的医棚,他像往常一样,每日接诊、采药、教导赵老大和王五辨识新带回来的草药。但在夜深人静时,他会在油灯下,仔细整理从贡嘎那里学到的药方,将蛮语名称与药性一一对应,并用炭笔在徐元直留下的破地图上,仔细标注出盘石寨的位置、辰溪的流向以及贡嘎提及的几处重要草药产地。
“张先生,这次进山,收获不小啊。”赵老大看着张伟带回的那些奇形怪状的根茎和晒干的药草,啧啧称奇。
“嗯,”张伟点点头,目光深邃,“山里的学问,深着呢。赵大哥,王五兄弟,咱们这医棚,光靠给城里人看点头疼脑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先生有何打算?”王五问道。
张伟铺开那张简陋的地图,指着辰溪方向:“盘石寨那边,药材丰饶,尤其是治疗瘴疠、蛇毒的特效药,是山外急需的。而临沅城,是荆南不多的货物集散地。咱们若能打通这条线,将山里的药运出来,换回盐、铁、布匹这些山里缺的东西,不仅咱们生计不愁,也能帮到寨子里的朋友,更能让更多受瘴疠之苦的人得救。”
赵老大和王五眼睛一亮,但随即露出忧色:“这……山路艰险,蛮区排外,而且官府对私贩货物查得也严……”
“路是人走出来的。”张伟语气坚定,“风险肯定有,但机会更大。咱们先小规模试试。我打算配制一批针对瘴气和常见外伤的药散,下次托给盘石寨送信的人带回去,看看寨子里反应。同时,也在城里慢慢打听,有没有可靠的行商,愿意合作。”
药通荆南
策略既定,张伟开始行动。他利用从贡嘎处学来的知识,结合自己原有的医术,精心配制了几种药散:一种是以“鬼哭草”(断肠草)为主,辅以其他清热草药,专治瘴气初起、发热恶寒的“辟瘴散”;一种是以几种强力解毒草药研磨,治疗毒蛇虫咬的“解毒丹”;还有一种是改良过的金疮药,加入了蛮族常用的止血生肌的草药粉末,效果更佳。
他将这批成药分成两份,一份托付给即将返回盘石寨的蛮族信使(黑虎定期派人来临沅打探消息或交换少量物资),并附上一封信(请信使找识汉字的人读),说明药效用法,并表达了希望用这些药散交换些山货(如兽皮、山菇、蜂蜜)或特定草药的意愿。另一份,则通过那位与他交好的汉商,以“家传秘方”的名义,小批量在临沅城内及周边售卖,试探市场反应。
效果出奇地好。盘石寨那边很快传来回音,黑虎和贡嘎对药散的效果赞不绝口,尤其是“辟瘴散”,在寨中试用后,有效防止了几起瘴疠的蔓延。他们爽快地用几张上好的貂皮、一罐野蜂蜜和几捆珍贵的草药作为回礼,并希望长期交换。而临沅城内,张伟配制的金疮药和解毒丹也因疗效显着,渐渐有了口碑,不少往来荆南的行商甚至郡兵都慕名来求购,供不应求。
小小的医棚,第一次有了稳定的、超出温饱的进项。张伟用换来的钱,添置了更好的捣药器具,购买了更多的粮食和布匹,改善了赵老大等人的生活,也储备了更多用于交换的盐和铁针。
暗流与机遇
生意初步成功,也引来了不必要的关注。临沅城内那个本事平平的官医,对张伟的“红火”颇为嫉妒,开始暗中散布流言,说张伟的药“来路不明”,甚至暗指他与“蛮夷”交往过密,恐有通敌之嫌。郡府的小吏也以“查验药料”、“征收市税”为名,前来刁难盘剥。
张伟沉着应对。对官医的流言,他置之不理,只以更好的疗效说话。对郡府小吏,他则适当给些“好处”,维持表面和气,同时将主要交易转向更隐蔽的、与行商和盘石寨的直接往来,尽量减少在城内的公开售卖。
更重要的是,通过药材贸易,张伟的信息网悄然扩大。往来行商带来的消息五花八门:江东孙权与刘备为荆州归属摩擦不断;曹操北归后忙于稳定内部,但仍在襄阳驻有重兵,虎视眈眈;荆南各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太守各自为政,剿抚蛮族,局势混乱……这些信息拼凑起来,让张伟对天下大势和自身处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他意识到,在即将到来的更大动荡中,临沅这座小城绝非久留之地。而辰溪河谷,那片相对封闭、资源丰富的蛮区,或许真能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他必须加快步伐,在辰溪建立更稳固的据点。
江陵音讯
冬去春来,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初,一个意外的消息,通过往来荆南与江陵的商队,传到了张伟耳中。消息零碎而模糊:江陵周瑜都督府一位姓徐的书佐,因文书精熟、处事谨慎,被某位权重之人(疑似鲁肃)赏识,提拔为记室令史,掌管部分机要文书抄录与整理,虽品级不高,却已是踏入权力外围。
“徐……书佐?”张伟的心猛地一跳!徐元直! 一定是他!
消息还说,这位徐令史深居简出,极少与人交往,但因其位置关键,且据说与都督府长史诸葛瑾(诸葛亮之兄)有过几次公文往来,颇受关注。
张伟心中百感交集。既为徐元直能在龙潭虎穴般的周瑜府中站稳脚跟、甚至有所晋升而感到欣慰,又为他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而深深担忧。他知道,徐元直的位置越重要,接触的机密越多,风险就越大,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他无法与徐元直接触,更不能写信(极易被截获),只能将这份牵挂埋在心底,更加努力地经营自己在荆南的根基。或许有一天,当他在辰溪真正立足,能有一条相对安全的渠道,或许能与江陵取得联系,甚至……成为徐元直在危难时的一条退路。
新的征程
春雪消融,山花渐开。张伟觉得时机已趋成熟。他决定,进行一次更大胆的尝试——亲自护送一批重要的物资(主要是盐、铁器和一批精心配制的成药)前往盘石寨,并与黑虎、贡嘎商议,能否在辰溪河谷中,寻找一处合适的地点,建立一个更稳定、更隐蔽的药材采集和初加工基地,甚至……一个可以接纳更多人的避难所。
他将医棚暂时完全交给赵老大和王五打理,嘱咐他们低调行事,遇到麻烦可去求助那位交好的汉商。自己则带着孙瘸子和两名自愿跟随、身手不错的痊愈老兵,组织了一支小型骡马队,装载货物,再次踏上了前往辰溪的险峻山路。
这一次,他不再是探索者,而是带着明确计划和资源的开拓者。武陵的群山依旧沉默,辰溪的流水依旧奔涌,但张伟知道,他的人生,即将揭开新的一页。荆南的药香,能否飘得更远?辰溪的基地,能否从构想变为现实?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前方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等待他用勇气和智慧去书写。
乱世如江,人如舟。 张伟这叶小舟,终于不再随波逐流,而是开始奋力划动双桨,试图在惊涛骇浪中,寻找到一片可以停靠的港湾。而远在江陵的徐元直,也在另一片汹涌的暗流中,凭借着笔墨和心计,艰难地维系着平衡。两条看似不相交的命运线,是否会因为荆南的这一缕药香,而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奇迹般地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