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春,辰溪河谷的野樱花开得如火如荼,点缀在苍翠的群山之间,生机勃勃,却也暗藏杀机。张伟带领的小型骡马队,沿着越来越崎岖难行的山道,第二次深入这片蛮荒之地。与上次的探索不同,此行他携带了盐、铁针、布匹等硬通货和大量成药,目标明确——与盘石寨建立稳固的贸易纽带,并寻找建立长期据点的可能。
深入腹地
山路比记忆中更加难行。春雪消融,溪流暴涨,多处道路被冲毁,需绕行险峻的悬崖。密林中潮湿闷热,毒虫蛇蝎活动频繁。幸得孙瘸子经验丰富,又有黑虎派来的两名熟悉路径的蛮族猎人接应,队伍才有惊无险地抵达了盘石寨。
寨子依旧宁静,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同以往的紧张。黑虎热情地迎接了他们,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贡嘎巴代也显得更加苍老沉默。
盟约与危机
接风宴上,黑虎道出了缘由:辰溪上游一个名为“飞云峒”的大部落,近年来在一位强势新头人“骨力赤”的统领下,不断吞并周边小寨,势力扩张极快,对盘石寨这样保持独立的中等寨子虎视眈眈,近来摩擦不断。骨力赤扬言要统合辰溪各部,对抗汉官,甚至觊觎临沅城。
“骨力赤勇猛善战,手下有数百悍勇,我们盘石寨虽不怕他,但也不想徒增伤亡。”黑虎闷了一口酒,“贡嘎巴代说,山神的预兆不好,今年可能会有大战。”
张伟心中凛然。蛮区的内部纷争,同样血腥残酷。盘石寨若被吞并或击垮,他刚刚建立的这条贸易线和潜在避难所将瞬间消失。
“黑虎头领,贡嘎巴代,”张伟放下酒碗,神色郑重,“盘石寨对我有救命之恩,授艺之德。张伟虽力薄,但愿与寨子共进退。我带来的盐铁布匹,可充实寨中储备;我所学医术,可救治受伤的勇士。若有需要,定义不容辞!”
黑虎闻言,用力拍了拍张伟的肩膀,豪爽笑道:“好!张兄弟是重情义的汉子!我黑虎没看错人!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盘石寨的兄弟!在这辰溪地界,有事,盘石寨替你扛着!”
贡嘎巴代也缓缓点头,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赞许:“医术通灵,可活人,亦可安邦。你的善心,山神会看见。”
当晚,双方在火塘边达成了更深入的盟约:张伟定期向盘石寨提供急需的盐铁、布匹和特效成药;盘石寨则为张伟提供保护,并允许他在其势力范围内安全的区域采集草药,分享蛮医知识;同时,盘石寨将用兽皮、山珍、药材等特产,通过张伟的渠道与山外交易。这已超越了简单的交易,带有了一定的军事同盟色彩。
秘谷奠基
次日,在黑虎的亲自陪同下,张伟考察了寨子周边地形。最终,他相中了距离盘石寨约五里外的一处隐秘山谷。此谷有溪流穿过,土地相对平坦肥沃,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隘口与外界相通,易守难攻。谷内气候温润,适合多种草药生长,且有一处可容纳数十人的天然洞穴。
“好地方!”张伟眼前一亮,“黑虎头领,我想在此谷建几间木屋,开辟药圃,作为长期采集、炮制草药的基地,也可作为往来商队歇脚之处。不知是否可行?”
黑虎打量四周,点头道:“此地原是我寨一处旧猎场,荒废多年。张兄弟既然看中,尽管使用!我派几个小伙子帮你搭建木屋,再划一片山林给你采药。若有外人敢来骚扰,我盘石寨绝不答应!”
得到首肯,张伟立即行动。他留下孙瘸子和一名老兵负责具体建设,自己则带着另一名老兵和盘石寨的向导,深入更远的山林,系统性地考察草药资源。他惊喜地发现,辰溪流域的药材种类远超预期,不仅有何首乌、黄精、茯苓等常见补益药材,更有几种贡嘎提及的、对治疗金疮和疑难杂症有奇效的稀有草药。
他仔细记录每种草药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和炮制方法,并采集了大量种子和幼苗,准备带回秘谷试种。贡嘎巴代也倾囊相授,甚至带他辨认了几种只有历代巴代才知道的、具有神秘功效的“灵药”,并告诫其用法和禁忌。
荆南药网
一个月后,张伟带着第一批在辰溪秘谷炮制好的精品药材(包括珍贵的“断肠草”精粉、特效金疮药和解毒丹)和几张上等兽皮,返回了临沅城。
此次归来,他底气十足。通过与盘石寨的结盟和秘谷的建立,他拥有了稳定的优质药材来源和一块相对安全的根据地。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零售,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商业网络”。
他首先巩固了与那位汉商“李掌柜”的合作,将药材批发出售,换取更多盐铁布匹等蛮区紧缺物资。李掌柜见识了药材的优良品质和稳定供应,合作意愿大增,甚至主动介绍其他往来荆南、交州的商人给张伟认识。
其次,他利用药材疗效带来的声誉,开始与临沅郡府的中下层官吏、驻军的中低级军官建立良好关系,以优惠价格提供军需药材,换取一定程度的庇护和便利,例如在货物通行、信息打探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他叮嘱赵老大和王五,在行医和交易时,格外留意并暗中接济那些从北方逃难而来的、身世清白的流民,尤其是懂医术、识草药或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隐隐有预感,乱世未已,将来或许需要聚集更多志同道合者,共谋生路。
江陵暗流
就在张伟在荆南初步站稳脚跟之际,江陵的徐元直,却陷入了更深的漩涡。
周瑜在巴丘练兵途中暴病身亡的噩耗传来(历史上发生于210年),江陵都督府瞬间风云突变。鲁肃接替周瑜之位,但威望和掌控力远不及前任,府内各派系斗争加剧。孙权对荆州的态度也愈发微妙,猜忌之心日重。
徐元直因职位之便,接触到大量机密文书,深知局势危如累卵。他如履薄冰,谨言慎行,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文书工作中,不参与任何派系,只以精准和效率示人,渐渐以“能干而无害”的形象,在鲁肃府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偶尔被指派起草一些不甚重要、却需文采的对外文书。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位与江东本土士族关系密切的官员,看中了徐元直的文才,试图拉拢他为自己一派的利益服务,被徐元直以“才疏学浅,唯知恪尽职守”为由婉拒,由此埋下隐患。
某日,徐元直在整理一批关于荆州南部(包括武陵郡)屯田、治安及与蛮族关系的陈旧卷宗时,心中一动。他不动声色地将其中涉及武陵郡临沅、辰溪一带蛮族动向、物产、交通情况的零星信息,用心记下,并找机会将几份无关紧要的副本“不慎污损”后申请销毁。他隐隐觉得,这些信息,或许在某一天,会对远在荆南的张伟有所帮助。
根基初奠
建安十五年的夏天,张伟在临沅城和辰溪秘谷之间,建立了一条脆弱却有效的纽带。他不再是那个仓皇南逃、任人宰割的流民,而是成了一个在荆南蛮汉交界地带,拥有一定资源、人脉和一块“飞地”的“药商”兼“医者”。虽然力量依旧微薄,前途依旧凶险,但至少,他有了挣扎求存的资本和方向。
辰溪的秘谷中,几间简陋的木屋已经建起,一小片药圃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孙瘸子带着两名蛮族少年,负责日常管理和护卫。这里,成了张伟在乱世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他站在谷中,望着四周苍翠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从冀州到徐州,从兖州到荆州,再到这蛮荒的武陵,一路尸山血海,九死一生。如今,他终于在这远离中原战火的南疆,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徐先生,但愿你我在江陵,亦能安好。”他望向东北方向,心中默默祝愿。乱世如潮,但只要根须不断,总有枝繁叶茂的一天。荆南的药香,已悄然飘散,而未来的路,依旧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