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58,扛枪打猎带富全村 > 第264章 九家分皮,谁敢说她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4章 九家分皮,谁敢说她弱

陈默推轮椅的手在雪地里冻得发僵,木轮碾过结霜的土埂,吱呀声裹着风灌进林英领口里。

她裹着他的棉袍,睫毛上凝着细小的雪粒,却偏要仰着头看前方——九户人家的烟囱正冒出淡青色的烟,像九根线牵着雪云。

“再快点。“她指尖掐了掐轮椅扶手,声音轻得像落在雪上的羽毛。

陈默喉结动了动,没敢说她后颈的血渍还渗在自己棉袍里,只把裹在她腿上的狼皮又掖紧些:“红姑家到了。“

柴门“吱呀“一声开,红线姑的银发从门缝里探出来。

老人手里攥着半张药纸,指节因常年绣花而蜷曲,此刻却抖得厉害,药纸上的墨痕被戳出几个洞:“英丫头?“她揉了揉眼,突然踉跄着扑过来,枯瘦的手悬在林英脸上半寸,又缩回去搓了搓:“我这手脏,刚摸了雪莲须......“

林英望着她掌心沾的白绒,那是雪莲最嫩的芯子,被老人用绣绷绷得整整齐齐。

药桌上摆着她的百宝绣盒,此刻装的不是丝线,是分药的铜秤——三钱心灯草在秤盘里颤巍巍的,像她绣帕上的星子。

“红姑,您看这比例。“林英抬手指向药纸,陈默俯身为她垫了垫背后的棉垫。

老人顺着她的指尖看过去,突然抽了抽鼻子:“我绣百结帕时,每根线都要数清经纬。

这汤......不就是给山里人绣的救命帕么?“她抓起绣花针,在“五分雪莲须“旁轻轻画了道红线,“就像绣并蒂莲,得把最软的丝留在花心。“

林英笑了,咳意涌上来又压下去:“您说得对。“她看见老人眼角的泪砸在药纸上,晕开一片墨,像朵绽开的梅。

“英丫头!“远处传来粗嗓门的吆喝,鼓楼张裹着老羊皮袄冲过来,腰间的药篓晃得叮当作响。

他身后跟着五个猎户,个个脸上挂着雪,其中一个小伙子捂着嘴直翻白眼:“张叔!

那根参......那根参......“

“中了毒参的招!“鼓楼张把药篓往地上一摔,里面滚出株紫杆绿花的草,“这崽子藏在山药丛里,要不是英丫头的口诀......“他突然蹲下来,粗糙的手扒开林英眼前的雪帘:“丫头,您编的那顺口溜,能再念一遍不?“

林英看向陈默,后者立刻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那是他连夜抄的,字迹工整得像刻出来的:“紫杆绿花莫沾手,白浆滴土三春朽;要找山药看叶纹,七瓣金黄赛金豆。“

鼓楼张扯着嗓子吼了一遍,震得房檐的雪扑簌簌落。

中毒的小伙子突然直起腰:“对!

我记起来了!

刚才那根杆是紫的......“他猛地踹了脚地上的毒参,“奶奶的,差点害老子见阎王!“

“教你儿子。“林英望着小伙子泛红的脸,“等他会背了,让他来我屋,我教他认药谱。“

鼓楼张突然弯腰,额头差点碰着雪地:“英丫头,昨儿我还跟老周头说,女人家管不了药锅子......“他直起腰时眼眶通红,“现在我明白,您这是在给咱屯子铸药魂呢!“

当夜的靠山屯像被点着了九盏灯。

陈默推着林英绕村时,每扇窗都透着暖黄的光,药香混着雪气钻进鼻尖,比过年的饺子味还浓。

嫁衣雀扑棱棱飞过屋顶,衔着的红线在雪幕里若隐若现,从红姑家的药炉牵到鼓楼张家的灶台,又绕去李寡妇家的土炕——那是九户里最破的,墙缝里还透着风。

“停。“林英突然抓住陈默的手腕。

轮椅在李寡妇家门前刹住,她望着窗纸上映出的影子:一个瘦得脱形的小娃正咳得直抽,李寡妇的手忙脚乱地添柴火。

“进去。“她声音发颤,陈默刚要劝,却触到她掌心的烫——比药炉还烫。

“英丫头!“李寡妇开了门就哭,“娃烧得说胡话,我......“

林英没等她说完,伸手摸了摸药罐。

汤还滚着,心灯草的涩味刺得她皱眉:“火候过了。“她从陈默兜里摸出调羹,搅了搅汤,又抓了把雪撒进去:“晾半刻,喂他小半碗。“

小娃被抱过来时,林英接过汤碗。

她的手在抖,却稳得像特警握枪——调羹凑到娃嘴边时,雪水激得汤冒起白汽,正好熏得娃张开了嘴。

后半夜的雪停了。

陈默推着林英往回走,身后跟着一串脚印。

李寡妇追出来,怀里的娃正攥着她的手指啃,脸蛋红扑扑的:“英丫头,娃刚才喊饿!“

林英靠在轮椅上,望着东边泛起的鱼肚白。

她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时正撞进一片惊喜的目光——是早起的村民,扛着猎枪的,提着菜篮的,全都站在路口,手里捧着热乎的烤红薯、新晒的鹿肉干。

“英丫头,喝口热的。“老周头把红薯塞进陈默手里,“昨儿我那口子还说,你个女娃子能懂啥药......“他挠了挠头,“现在她在灶房守着汤,比守月子还紧。“

陈默低头看林英,她闭着眼,嘴角却翘着。

他知道她听见了,就像知道她听见了更远的——山脚下,陈家那盏灯还亮着。

陈母立在窗前,手里的残书被攥得发皱。

那是三十年前她被退婚时烧剩的婚书,本想等陈默娶了城里姑娘,再扔进火盆祭一祭。

可此刻她望着雪地里那抹身影——陈默的棉袍下摆沾着药渍,推轮椅的手背上裂着血口,却还在给林英捂手;林英的脸白得像雪,可眼睛亮得能照见人影,正指着远处的山梁说着什么。

“九炉同燃,百病退散。“她想起昨夜鼓楼张敲的喜锣,那声音穿过三十年的风雪,第一次让她觉得,这深山里的雪,或许真能化成甜的。

她把残书轻轻放在案头,没点火。

林英是被药香熏醒的。

暖屋里烧着松枝,陈默趴在炕沿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炭笔,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路线图——邻村、镇里、县城,每个地名旁都标着“春泥汤“三个字。

她动了动手指,陈默立刻惊醒,眼睛里全是血丝:“你醒了?

要喝水?

还是饿了?“

林英摇头,指尖划过他眼下的青黑:“默,汤熬好了,可要是赶上下雨......“她顿了顿,望着窗台上结的冰花,“药材会潮,汤放不住。“

陈默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突然坐直身子:“你是说......“

“制丸。“林英轻声道,“晒干磨粉,装在罐子里,能放半年。“她想起空间里的寒潭,想起潭边那片晒台——原主总说那是放杂物的,可现在她知道,那是老天爷给的药铺。

窗外突然炸开一串鞭炮。

陈默掀开窗帘,只见村头王铁匠举着竹竿,上面挂的红纸片正扑簌簌落:“我家小子说,这比过年还喜庆!“

林英笑了,靠在枕头上。

她看见陈默又拿起炭笔,在“春泥汤“旁添了两个字:“药丸“。

墨迹未干,窗外的药香又浓了些,混着鞭炮味,直往人心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