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27]),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该书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终形成文字。
全书现存18篇,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等部分。
其中《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矿产及动植物。
《海经》则记述海内外奇异国家和神话历史。
《山海经》包含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植物、医学、宗教及科技史等内容,被视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被1987年《中国古代神话》特种邮票收录,并被2021年北京冬奥会徽章设计采用。
2016年霍嘉俊以《山海经》题材创作的《异兽图志》获德国红点奖,其陶艺作品《火神鼠》《雷神鼠》融合非遗与流行文化。
2021年“山海经”大型地景装置艺术展在北京展出60只巨型神兽雕塑,2023年全球首个《山海经》主题沉浸式裸眼3d展《烛龙秘境》吸引超20万人次参观。
2024年“《山海经》知识库”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提供多维度互动体验。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编着。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着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海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
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
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
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