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早就递上了折子,李世民清楚了救灾的经过,现在不让进城可不是坏事,指不定想着怎么迎接呢?
尉迟恭这个黑鬼缺心眼儿,老夫可不缺心眼儿。找到防治天花的法子,从古至今就没有过?这说明了什么?天佑大唐,天佑陛下。
自从关中闹起了旱灾,民间就不少流言蜚语,说是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受到了老天的惩罚。如今不但救了旱灾,关中已经补种上了庄稼,连天花也顺手给灭了。这种事要是不好好宣扬一番,那就对不起老天爷了。
所以听说房玄龄等人即将进城,李世民赶紧让他们先驻扎在城外,因为迎接的仪式还没弄好。
次日一早,有亲卫到了大营,传旨让房玄龄等人进城。
房玄龄、尉迟恭、程处默穿戴整齐,连华安、王来顺这些人也穿上了官服。也就尉迟恭这种缺心眼儿的人还纠结为何不让早点进城,别人早就有预感好事即将来临。
距离长安还有十里,远远望去旌旗招展,伞盖之下正是李世民,身着华服,头戴璀璨的皇冠,气宇轩昂地站在那里。
身后居然是李承乾,还有在京文臣武将,这个排场算是够大了。这还不算,身后还有无数长安百姓相随。
房玄龄见状赶紧下马,别看将近五十,身手依旧利落。尉迟恭、程处默等人也赶紧下马,把缰绳递给身边的侍从,昂首挺胸往前走去。
到了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大礼参拜,大声喊道:“臣房玄龄,拜见陛下。”
“臣尉迟恭,拜见陛下。”
“臣程处默,拜见陛下。”
李世民笑着说到:“众位爱卿请起。”然后上前把房玄龄扶了起来。
“房爱卿,总算回来了!朕等的有些心急,着急看到你们这些大唐的勇士。此次虽然不是战争,但是危险程度远超战争。”
房玄龄拱手说到:“陛下,臣等微末功劳,当不得陛下如此隆重的迎接。”
李世民拉住房玄龄的手,朗声说到:“自然当得,以后大唐再也不会出现天花肆虐,这是多大的功绩?再隆重朕觉得也不算过分。”李世民亲自出城相迎,把迎接的规格弄得这么高。
“陛下,能解决天花疫病,都是托了陛下洪福。陛下乃真龙天子,天花疫病自然迎刃而解。”
嗯嗯,李世民等的就是这句话,恨不得房玄龄大声再说一遍。
“房爱卿,跟朕回城吧,救灾的事朕还有些不明。”
李世民上了车,太子李承乾相随,房玄龄等人也都登上了马车。
李世民带着车队浩浩荡荡往长安城走去,其他文臣、武将只能走路跟在后面,连魏征这种老头子也不例外。更不要说萧瑀、裴寂这些人了。
不少军士都在给周围的百姓解释,朝廷找到预防天花的方法了,已经控制了石艾县的疫病,以后再也不会因为天花病死。
虽然能够预防天花的说法早就在京城流传了,到现在才知道确实如此。其中有人带头喊道:“大唐万岁,陛下万岁。”
于是百姓也跟着喊:“大唐万岁,陛下万岁。”声音一声大过一声,让这次参加救灾的人无比激动,都把胸脯挺的高高的。
马车一直到了显德殿门口才停下,这已经算是少有的殊荣了,平常来上朝全都是走路,坐马车还是头一遭。唯一美中不足的,怕是这里是东宫而不是皇宫了。李渊老头子霸占太极宫不搬走,让李世民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世民坐在龙榻上,文官武将分跪坐在两侧。
“房爱卿,此次石艾县救灾虽然有你折子在前,但是其中必定很多凶险,朕想听听详细过程,以后也好查缺补漏。”
什么查缺补漏?就是想听房玄龄把功绩在详细说一遍,让其中不老实的大臣好好听听,朕就是真命天子,得位不正也是真龙。
房玄龄跟李世民合作太多年了,有能力有眼色,否则李世民也不会让房玄龄做中书令了。自然懂得李世民的意思,于是把这次救灾的经历详细说了一遍。
这些大臣此时才知道,此行居然如此凶险,这是看不见的敌人,比战场上更加恐怖。
原来预防天花的法子是孙思邈发现的,居然还有个叫葛明的娃子,这让葛明的名字让个更多人知道了。
生病的牛才是其中的关键,葛家庄子几乎出动全部青壮,宁愿地不种了也要把牛护送到石艾县。其实地已经种完了,因为葛家庄子牛多。而且这么说也对,本打算院子里种点豆子,这不就耽误了吗?
葛明奇思妙想,弄出了可以飞上天的孔明灯,通过孔明灯在军士无法进入时传递了消息给石艾县。让他们不要担心,有陛下在为他们着急。这才稳定了石艾县的情绪,大家闭门不出减少了相互传染。
孙思邈日夜不休,累得起不了床。葛明日夜不休,原本白胖变得又黑又瘦,一个孩子尚且如此,都是感受到了陛下的感召。
尉迟恭听了不停撇嘴,当老师的自然说自己徒弟好了。不过这话老黑爱听,因为葛明是老黑的贤侄,论关系比你近多了。
反正什么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大家只不过是在李世民的领导下,才完成了救灾的任务。
当离开石艾县时,万人空巷 ,舍不得救灾人员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声又一声的大唐万岁,陛下万岁不绝于耳。有的声音都哭喊哑了,看着都让人心疼。
房玄龄口才了得,口才是个宰相的基本能力而已。后世评书里说,房玄龄跟魏征一样做过道士,专门劝人反隋,看来可能不是空穴来风。要是房玄龄退休了,说说评书应该不少人打赏。
今天过后,李世民威望大增,也是从这天开始,逐渐开始了全国种痘的事宜。不过这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怕是有个十年八年都做不完。
只是关于封赏,让房玄龄也为难了。其他人都好说,加官晋爵给赏赐也就是了。
最难的是孙思邈和葛明两人,一个一心钻研医术,根本无心做官,一个年纪太小,当不得官,再说葛明现在又是自己的弟子,如何封赏心里也没了主意,还需要避嫌才是。
房玄龄看向杜如晦,这两人作为以前秦王府的重要谋臣,一直合作无间。后世有房谋杜断的说法,杜如晦自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
杜如晦知道房玄龄在看自己,于是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神医孙思邈虽然不想为官,但是封赏还是不能少的,否则显得朝廷小气了一些。孙神医不但是神医,也是道家的名士,不如赐个封号吧。”
李世民一听这是个好主意,不管你医术多高明,你根本还是道士,道家可是唐代的国教,那送个封号确实可行。
“杜爱卿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赐个什么封号合适?”
“臣听闻孙神医在民间有药王的称呼,不如就叫药王妙应真人,请陛下定夺。”
李世民心中叫绝,大声喊道:“不错不错,封号中包含医、道两家,哈哈哈,那散朝之后就拟旨吧。”
药王是孙思邈在民间的俗称,也是这时百姓爱戴的标志,现在就相当于有了官方认证了。这还不算,妙应真人是宋金时统治者给孙思邈的封号,说来也巧了,杜如晦居然想到了这样的封号。
其实唐代的真人不少,但是孙思邈这样的真人封号不多。因为唐代有不少嫔妃、公主做女冠,也都有真人的封号,甚至也有妙应真人的封号,但是含金量跟孙思邈就完全比不上了。
杜如晦又说到:“臣也早就听闻葛明此人,年幼聪慧,十岁就能为国家分忧,只是我朝从来没有过如此年幼就为官的先例。”
杜如晦顿了顿又接着说到:“古有甘罗十二岁凭借功绩,被秦王封为上卿,然而之后史书中无任何记载。臣以为葛明虽然有功,全赖父母培养有道,不如赏赐其父母双亲吧。”
甘罗可是个大名人,一直到现在都有大人教育孩子,说人家甘罗十二岁成为宰相,你再看看你?不但教育了孩子,还显得家长多有学问一般。
甘罗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左丞相甘茂的孙子。在世卿世禄的年代,迟早都会成为大官的。你再看看你,不过打工仔一个而已。
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凭借才智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所以被封为上卿,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秦国的强大,弱国的使节谁理你呀?
之后史书就再也没有记载了,十三岁的甘罗在做什么,那就没人知道了。所以甘罗的故事,无非是长大之后废了的一个典型而已。
杜如晦不建议封葛明为官,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当说出甘罗时,李世民怎么会不懂?老李那也是熟读史书的,也算文化人。
只是又要封赏葛庭玉,李世民还是有些不愿意。不能不封赏,还必须要封赏,心里的小九九就只能暂时放在心里了。
对于葛明,李世民也想再压一压,太早了为官未必是好事,虽然葛明聪慧,还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做官可不能光靠聪慧就行的,更靠一个人的阅历。不但要跟人相处,还要为朝廷做事,这也让李世民心中没底。这要是惹了什么祸事出来,朕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这孩子未来可期,不能早早的入了官场。记得刚听到葛明名字时,魏征也是这个意思。
功劳朕先给你记在账簿上,等你年长些再说,希望葛明小朋友茁壮成长,将来为大唐盛世添砖加瓦。
“杜爱卿,朕准了,散朝之后拟旨吧。”
至于房玄龄、尉迟恭的封赏那就比较简单了,官职已经顶级了,再升官只能封王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两人都有国公的爵位,增加一些实封,再蒙荫几个子侄就是了。
实封也是唐代的一大特色,相当于打折。比如尉迟恭是鄂国公,封一千户,实封五百户。理论上是一千,实际五百户养活你一个人。这个一千也不是没用,相同爵位可以分个地位的高低。同样的国公,封八百户的就不如尉迟恭了。
蒙荫也是做官的一种途径,一般来说都是立了大功之后,皇帝给的赏赐,可以让子侄直接出来做官。虽然科举制源自隋唐,但是还非常不完善。
程处默官升两级,心里乐开了花,这不是依靠程咬金获得的封赏,全凭自己努力的结果。当然了,成为校尉靠的是程咬金蒙荫。
葛家庄子护送牛群的人有封赏,葛粮、葛仓有封赏,李世民一高兴把梅知辉的散官也升了一级,真是人人满意,个个喜笑颜开。
当然除了葛明,葛明累死累活又没捞到好处。
。。。
朝堂上安排封赏时,葛家庄子正在夏收。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全县都异常繁忙,要趁着天气好,赶紧把麦子收割,然后晒干、脱粒,入了谷仓才算安心下来。
这要是麦子黄的时候来上几场大雨,麦子会全都倒在田里,不少麦粒都会发芽,那全年的收成就算泡汤了。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全县都会放假。
学堂放假了,孙韬回了城里,虽然他家收麦子用不上他,能回去跟父母团聚才是孙先生的期望。
作坊全部放假了,除了食堂。食堂的人给全村做饭吃,饭菜肉全都是葛家出。
葛家庄子今年畜力多可以深耕,肥料也多,再加上河北风调雨顺,居然来了个大丰收,葛家庄子的产量远更是比周围的村子高出一倍。
禄伯虽然这一路非常辛苦,身体还没养回来,就每天笑呵呵的带着庄户下田收割麦子。这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比周围庄子产量高出一倍,这是什么年景?
庄户忙完了农忙又进作坊做工,这日子比去年还要好了。小郎君说得对,早晚葛家庄子会成为大唐第一庄。
只是这时候收麦子只能靠着人一镰刀一镰刀的收,异常辛苦。所以葛家安排的饭食顶好,小米饭、烙饼,顿顿有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