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钓鱼人 > 第225章 被迫当徒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到高氏愿意,孙思邈又笑着说到:“那老道就当你同意了,老道看也不用等什么黄道吉日,只要两人真心在一起,每天都是好日子,今天老道就帮你们把婚事办了。”

孙老道这话说的真好,葛明表示无比赞同。

高氏低着头“嗯嗯”。

“高氏,老道还有一件事。翠花父母已经不在了,这孩子现在无人照顾,不如收了做养女如何?”

翠花这些日子就喜欢陪着高氏说话,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人这么投缘,孙思邈也看在眼里,或许这就是天意了。

高氏说到:“孙神仙,奴家也喜欢这个孩子,就没有孙神仙这句话,奴家也打算把这孩子带回家家抚养。”

翠花一听这话,噗通一声给高氏跪下,嘴里喊着娘,脸上全是泪,两人抱在一起还哭了一阵。

“高氏,翠花,大灾已经过去了,以后都会是好日子。既然如此,老道就安排人准备了。”说完带着葛明出了房门。

孙思邈让军士去找红布、各种吃食、各种结婚需要用的到的东西,能找到什么就用什么。

到了下午的时候客栈已经布置完毕了,挂了红布,挂了一些红灯笼,说是红灯笼其实更像是孔明灯,毕竟孔明灯对石艾县来说远比灯笼重要。

没有多好的饭食,没有彩礼,更没有五花八门的礼节,两人就在客栈里结婚了。很多人都跑来祝贺,尤其是在这里住过病患,还有县城的很多人,连房玄龄、尉迟恭都派人送来了一份礼物,这让这对新人脸上更加光彩了一些,虽然有麻子。

房玄龄知道,石艾县需要一件喜事,尽快让这里的生活变成以往的样子。

这天晚上,尚振斌是个幸福的男人。

都说否极泰来,或许上苍总算开眼了,也许觉得给李世民的考验已经足够了。第二天早上居然下起雨来,雷声、闪电,好像要把世间全部邪祟赶走。

这雨一下就是足足两天。原本土地已经干裂,原本的河流一个干涸,这场雨把这片土地好好的滋润了一番。

这里的人都疯了,冒着大雨在街上大喊大笑。这才初夏,虽然麦子绝收了,补种上谷子,到了秋天又有了收成。

对于朝廷的救灾来说,也容易了很多。虽然还需要给灾民提供粮食,但是到了秋天就好了,这些人不用背井离乡,局势也就乱不起来了。

原来不光石艾县下雨,整个关中都下了雨。

算起来葛明已经到了大唐一年,虽然东搞西搞了很多东西,为了赚钱或者改善自己的生活,葛明还是觉得这次到了石艾县才是自己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

房玄龄让人把孙思邈、葛明等人请回了县衙,葛明又见到了两个哥哥和禄伯,两个哥哥抱着葛明不放手,禄伯在旁边泪眼摩挲的。

“大哥、二哥、禄伯,我这不好好的吗?”

“老四,好个屁啊,看你现在又黑又瘦,三叔三婶看到了不知道多心疼呢?”

“啊?小弟瘦了?那不是蛮好,哈哈哈哈。”葛明笑得两人摸不着头脑。

“明哥儿,明天是你生辰,只能在这里过了,怕是什么好吃的都没有。”

“小弟都不记得明天什么日子了。”

“四月初三,你忘记了?去年今天你被雷劈了。”

。。。

疫病的事已经告一段落,房玄龄请了孙思邈回来讨论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孙思邈说到:“目前来看疫病只出现在了石艾县,不过防止天花的法子还请房相代为上奏朝廷,以后大唐就不会再有天花了。”

这是多大的功绩,虽然贞观元年老天对李世民的考验不少,但是都应对得当。能够预防天花,这是前世帝王都没有的功绩,后世人说起来自然无不颂扬。

“接下来应该把县城好好清理一遍,乱七八糟的东西集中烧毁,免得还有疫病在上面。每家都应该撒上一些石灰,再用石灰水把能刷的地方刷一刷,防止疫病传到外面。再过上半个月,石艾县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了。”

房玄龄点头,接着问道:“那我们这些人,应该何时离开石艾县?”

“老道认为咱们虽然能够抵抗天花,但是不能保证衣服、鞋帽上没有疫病。老道认为先住宅在石艾县边界,好好整顿休息一段时间,把衣服鞋帽清洗晾晒,人也要用石灰水泡泡,之后才能走。”

房玄龄说到:“孙神医想得周全,老夫就按照这个来办理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房玄龄这种名相哪里会不懂的,再说房玄龄的强项就是用人。

这时候看到葛明低头打盹,知道这孩子最近很辛苦,笑了笑之后摇摇头。站起身之后往葛明这边走去,看到葛明口水老长,笑着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帕子,帮葛明擦了擦。

不知道是不是房玄龄受了刺激,转过身对周围的人大声喊道:“诸位,看看,这就是大唐的少年。如此险恶的环境,居然还有这样的少年知难而上。老夫对大唐充满了信心,盛世不远了。”

葛明被吓醒了,擦擦口水看着一帮在欢呼的人。葛明不知道这些人在欢呼什么,不知道是不是也应该跟着喊“盛世”两个字。

房玄龄摆了摆手,制止了还在欢呼的人,拱手对孙思邈说到:“孙神医,老夫想请你做个见证,今天想收葛明为弟子。”

众人一听无不羡慕,宰相收弟子,将来前途还得了。再说都知道葛明还要陪着太子读书,这前途怕是打断双腿照样富贵呀。

孙思邈笑着说到:“老道有个道友想收葛明为弟子,结果葛明说不要做道士,说葛家人丁不旺,将来要多娶些老婆,也好开枝散叶,所以不愿做道士。”

“如果房相能够收了葛明,老道代表他父亲和母亲就能做主了,老道愿意做这个见证。”

葛明迷迷糊糊的磕头,然后就有了恩师了,这个恩师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相当于跟房家绑在一起了,以后房家出了事情,这个弟子也跑不掉。

看来都是命啊,这一灾怕是躲不过了,只希望恩师以后争点气,好好把房遗爱管管,不然弟子也要跟着吃瓜落。

葛明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多虑了,自己还要跟太子李承乾读书的,这货用不了多少年就造反,还没等到恩师家出事,自己早就出事了。

嘿嘿,恩师啊,到时候弟子连累了你,千万别后悔今天的决定。还有,记得把弟子捞出来。

明知道两个大坑,本小郎君只能往下跳。

房玄龄收弟子,自然要好好庆祝。尤其是葛粮、葛仓还有禄伯,笑的都哭出来了。

哎,做事不能看眼前,现在是有好处,将来麻烦大着呢。

。。。

次日众人集合完毕准备出城,城里人全都走出房门相送,出了城门之后还有不少人跟着。葛明在人群里看到了尚振斌,左手牵着翠花,右手牵着高氏。生怕两人被人群冲散了,看来这个糙汉子会是个好父亲,好丈夫。

上一路上路过的村庄,里面人听说朝廷的军队、御医要回去,尤其是孙神医还有那个小神医也要走,也都纷纷出了庄子相送。

没想到最后跟着一大堆人,房玄龄见状带着孙思邈、葛明,尉迟恭等人,好说歹说才让众人回去了。

军队到了石艾县边境驻扎起来,按照孙思邈的提议进行整顿,这又是七天时间过去了。葛明觉得很辛苦,因为有了恩师,每天都要早点起来请安,不能少了礼数不是。

关于功课的考较是少不了的,葛明自然对答如流,这让房玄龄非常满意。

好在离别的日子总算到了,不然本小郎君要崩溃了。

房玄龄拉着孙思邈的手,说了无数感激的话。

又拉着葛明的手说到:“陛下让你束发之年再陪着太子读书,是因为你是家中独子,让你多陪父母几年。为师也不能强人所难,你到了家里好好读书,不要荒废了功课。为师会写信给你,考较你的功课。”

葛明也认真起来:“弟子谨遵恩师之命,必定好好读书,不敢贪玩。”其实心里想到,先玩几年再说。

孔子十五岁以学为志,咱起码再玩五年。

房玄龄点点头,摸了摸葛明的头,然后冲着孙思邈拱手告辞。

尉迟恭来了,摸着葛明脑袋说了半天话,无非是早点来京城,到时候叔叔带你玩耍。

王来顺来了,跟孙思邈说了几句话,然后摸着葛明的头,也说了不少话。

华安来了,给恩师孙思邈磕头。打算摸着葛明的头说话,被葛明拒绝了。

程处默来了,跟孙思邈和葛明道别。这仇,等本小郎君进京再报。

房玄龄走后,孙思邈、葛明、葛仓、葛粮、禄伯,带着青壮这才往临渝走。牛都卖给朝廷了,回去自然轻轻松松,游山玩水而已。

孙神医走了,小神医也走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石艾县不少人家都供奉上了这么一个木雕。里面老人仙风道骨,一看就是孙思邈的模样。还有一个小孩模样的人在孙思邈身后,一看就是葛明。

只是有的木雕葛明是胖子,有的木雕葛明是瘦子,都认为见到小神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都觉得自己对。这也让后世的考古学家非常不理解,为何一个县供奉相同的木雕,里面的小孩有胖有瘦,还都是真的。

考古学家傻啊,瘦是因为累的,仅此而已。

。。。

晚春去、初夏回。

这一行足足有千里远,几辆牛车拉不了这么多人,基本都是走路为主。要是谁走累了,上去歇会儿再下来走。

葛明本打算游山玩水,慢慢往回走,看看山水风景不说,把身体也调理调理。要是这副黑瘦的模样回家,母亲估计会心疼死。

再说葛明年纪小,能够出来一趟不容易,那还不玩个过瘾再说?

奈何庄子上的青壮都想早点回去,因为很快就到夏收的时候了。不管在作坊里赚了多少钱,也不管这次朝廷会有多大封赏,地里的庄稼才是庄户人的根本。

足足走了半个月,葛明总算回到了庄子上。看着成片的麦子已经开始略微带黄,看来回来的还真是时候。

这一路最憋屈的就是葛粮和葛仓,两人的马都不错,奈何跑不起来。就如同后世开着过千万的跑车,堵在了晚高峰的路上,油门轰响,如同蜗牛爬。

这还不算,前面探路,买些吃喝,全都是这两人的事。

回到了庄子上,葛明就不打算回县城了,跟着孙思邈住在了老宅,打算好好休整一段时间。葛粮、葛仓两人要回县衙交差,更需要把葛明回来的消息告诉葛三爷和刘氏。

所以葛粮、葛仓两人也没多待,吃了一点东西快马回城了。憋屈了一路,这次总算能策马狂奔了。奈何只有区区十里,跑得实在不够尽兴。

两人等进了县城,发现大约中午时候,所以干脆回了葛府,没先去县衙交差。话说这次两人去石艾县,主要还是公事。

福伯正在门口,远远看到两匹马,心中一喜。难道是小郎君回来了?再仔细一看,可不是葛粮和葛仓两人,只是没看到小郎君。福伯心中一沉,这时候葛粮和葛仓已经到了门口。

福伯颤抖着声音问道:“大郎君,二郎君,小郎君人呢?该不会。。。”

“刘福,住嘴,老四好着呢,打算跟孙道长在庄子上住些日子。”

听到葛粮的话,福伯这才放心下来。

“这些日子阿郎和夫人每天盼着你们早点回来,刚才夫人说让老仆在门口看看,果然大郎君和二郎君回来了。”

两人把马缰绳递给下人,然后往内宅跑去,福伯这个小老头跟不上。其实葛粮、葛仓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这么长时间,自然也想家。再说从小是三叔三婶带大的,跟亲生父母没任何区别,听到三叔三婶这担心,哪里还会慢悠悠的往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