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内,舆论造势。
与此同时,赢无忧的舆论攻势在秦国境内全面展开。
最新一期的《大秦新报》以醒目的标题和通俗的文字,将楚国的“罪状”公之于众。除了官方檄文,那些由赢无忧授意编写的白话文故事,更是成了市井街巷热议的话题。
“看看!这就是楚国的贵人!为了自己享乐,逼着百姓种甘蔗,活活饿死人!”
“五万大军打百越蛮子都打不过,还有脸来抢我们的粮食?”
“听说他们自己边境有点粮,还藏着掖着,不管内陆百姓死活!这样的朝廷,不完蛋才怪!”
酒楼茶馆里,说书先生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楚国贵族恶行录”。
“……那昭氏贵人,良田千顷,仓廪充实,却眼睁睁看着治下百姓易子而食!有老叟跪求一粒米,竟被其家丁乱棍打出,当晚便冻饿而死!其心之毒,甚于蛇蝎!”
“……楚军在南越,不敢与联军正面交锋,专挑老弱妇孺下手,劫掠村寨,焚烧房屋,其行径,与禽兽何异?幸有天理,百越义士奋起反抗,方替天行道!”
“……最可恨者,楚廷明知经济区有我大秦仁义之粮,可救万民于水火,却严密封锁消息,只顾边境几县,任由内陆化为焦土!此等朝廷,留之何用?!”
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细节丰富、情感饱满的故事,极具煽动力。听者无不动容,对楚国的腐朽残暴深感愤慨,对秦国的“仁义之师”充满期待。“伐无道,拯黎民”的口号,开始在秦国民间自发地流传开来。
赢无忧站在大秦第一楼三楼的窗边,听着传来的市井喧哗,嘴角微微一笑,舆论的种子已经播下,并且开始生根发芽。
现在只等一个契机,只要契机到了,让楚国自己将最后的遮羞布扯下,则万事大成。
楚国,郢都的粮荒达到了顶峰。官仓早已空空如也,贵族们的私仓虽有余粮,却紧闭大门,武装家丁日夜巡逻。
从几天前,就有饥民开始冲击贵族府邸,虽然最后都被贵族们的家丁打死,但谁都清楚,大规模的冲突即将爆发。
楚王宫,楚王负刍在极大的恐惧和压力下,精神已近崩溃。
朝堂上也人心惶惶,就再大家都在想着各自的退路时,那些激进派贵族再次进言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计划:
“大王!如今局势,已非常理可度!秦人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国内乱民又受其蛊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臣等探知,经济区秦商仓库内,定然还有存粮!边境那几个县,因近水楼台,民间也必有余粮!
请大王下令,准许我等组织家兵部曲,汇同部分还能调动的城防军,以‘清剿通秦奸细、征调军粮’为名,突袭经济区及周边楚境县邑!夺取粮食,方能稳定郢都,以图后计!只要动作迅速,造成既成事实,秦人未必敢立刻全面开战!届时我们手握粮食,或可与之周旋!”
这个计划异常冒险,如果被抓住,结果所有人都知道,秦国定然会以此来撕毁盟约,派兵南下。
可面对楚国目前濒临崩溃的局势,楚王负刍在侥幸心理作用下,默许了这个计划。为了保险起见,楚王负刍还调拨了两千士兵协助。
几日后,一支由部分楚国贵族私兵和少量正规军混杂而成的队伍,约五千人,打着“剿匪”、“征粮”的旗号,突然扑向秦楚经济区以及相邻的两个楚国边境县邑。
楚国的动向,很快就被隐藏在楚国的秦国细作密探到,消息迅速送到萧何案头,他当机立断,一方面紧急疏散经济区内的百姓和商贾,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则马不停蹄地组织人员转移物资,以免落入楚军之手。
当楚军气势汹汹地闯入经济区时,他们惊愕地发现,原本应该堆满粮食和财宝的仓库竟然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而那些原本应该忙碌的百姓和商贾,此刻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让楚军意想不到的是,经济区内还隐藏着一支假扮成普通百姓的秦军。这些秦军早已严阵以待,就等着楚军自投罗网。
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楚军在秦军的突然袭击下,被打得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队伍瞬间陷入混乱,士兵们四处逃窜,死伤惨重。
与此同时,楚国边境的那两个县邑,却遭到了楚军的抢劫,楚国士兵如狼似虎,将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粮食、牲畜、钱财皆被抢走,许多百姓奋起反抗,却惨遭屠戮,一时间,两个县邑哀鸿遍野,血流成河。
消息很快传回秦国,百姓们群情激奋,“楚寇残暴,血债血偿”的呼声此起彼伏。
赢无忧为了让百姓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到楚军的残暴,她命画师将楚军行凶的一幕幕场景画下来。
这些画师们都是技艺精湛的高手,他们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将楚军的暴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布之上。每一幅画都像是一扇通向楚军罪恶世界的窗户,让人们可以亲眼目睹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
这些画作不仅描绘了楚军对无辜百姓的杀戮、掠夺和破坏,还展现了他们的残忍和冷酷。画中的楚军士兵面目狰狞,手持凶器,肆意践踏生命和尊严。而那些受害者则惊恐万分,无助地面对着死亡和苦难。
赢无忧将这些画作整理后,附在《大秦新报》上一同发行。这份报纸在大秦国内迅速传开,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知道了楚军的暴行,他们的愤怒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赢无忧等的就是这个契机,她立刻进宫面见秦王,慷慨陈词:“父王,楚人背信弃义,悍然犯我疆土,抢我商旅;更甚者,其军纪败坏,光天化日之下,于本国境内行同盗匪,抢夺民粮,残害百姓,致使生灵涂炭,人神共愤!此等无道之行,天地不容!请父王圣裁!”
秦王如今有了这般借口,他知道,等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一切,都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