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艘尖底龙骨海船组成的试航船队离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朝堂之上,每日都有官员或明或暗地打探消息,既有真心期盼成功以解北地燃眉之急的,也不乏等着看叶明和格物院笑话的。

叶明表面沉稳,心中实则也绷着一根弦。他深知,在这个没有现代气象预报和通讯手段的时代,大海的喜怒无常是最大的变数。

他只能依靠相对科学的船只设计、尽可能完善的准备和对航海资料的初步整理,来搏一个概率。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天天过去。快反船队通过内河漕运,已成功将数批粮食运抵灾区,暂时稳定了局面,但杯水车薪,更大的缺口仍需期待海路的消息。

就在船队出发后的第十八天,一匹来自山东登州的快马,带着沿海驿站的加急文书,冲入了京城!

“捷报!登州急报!格物院海运试航船队,十船齐至,安然入港!所载粮秣、药材完好无损!”

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瞬间炸响了整个京城!

成功了!竟然真的成功了!在相对平和的近海航线上,凭借着新式海船和初步的导航,格物院的船队竟然真的克服了风浪,完成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虽然只是从江南到山东的一段,但其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无比巨大!

朝堂之上,先前那些质疑的声音瞬间偃旗息鼓。皇帝闻讯,龙颜大悦,连下三道嘉奖旨意,表彰叶明及格物院、船队所有人员的功绩,并正式下旨,将“海陆并运”定为国策,命叶明全权负责,扩大海运规模,建立常备海运船队!

“叶卿真乃朕之福将,国之干城!”皇帝在御书房召见叶明时,毫不吝啬赞誉之词。

叶明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清醒。

“陛下,此次试航成功,实赖天公作美,船员用命,侥幸而已。海运之途,依旧漫长。臣恳请陛下,准臣设立‘海事院’,专司海船研发、海图测绘、航海人才培养及海上航线维护之事。此非一日之功,需长远布局,方能真正将海运化为我大雍稳固之命脉!”

见识到海运潜力的皇帝,此刻对叶明几乎是言听计从,当即准奏,并拨付专款,令其着手筹建“海事院”。

格物院的声望,因海运的成功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叶明趁热打铁,将“海事院”的筹建与格物院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

他从格物院第二届、第三届学员中,选拔出对算学、天文、地理有浓厚兴趣的苗子,组建了“航海专科”,由赵青川暂领,开始系统学习航海数学、天文导航、海图绘制等知识。

同时,他命令墨恒带领工匠,在尖底龙骨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船型,设计更大、更适合远洋运输的“漕运海船”,并开始尝试建造专门用于海上巡逻、护航的“巡海快船”。

海运的成功,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首先,东南沿海依靠传统渔业和近海贸易为生的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许多沿海州县官员主动上书,请求在当地修建或扩建港口,以迎接未来的海运船队。

一些胆大的海商,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格物院新式海船的消息,希望能购买或合作。

其次,北狄方面似乎也察觉到了大雍在运输能力上的突破。

据边境暗线回报,北狄王庭内部对于能否继续通过长期围困、消耗大庆国力的战略产生了分歧。

大庆拥有了更高效、更不易被切断的补给线,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其长期作战的潜力。

然而,正如叶明所料,旧的利益集团绝不会坐视新的格局形成。以漕运总督衙门为首,一大批依靠运河漕运体系牟利的官吏、漕丁、乃至沿途依靠漕运繁荣起来的城镇势力,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虽然明面上不敢反对皇帝钦定的国策,但暗地里的抵制和使绊子层出不穷。

海运船队在山东卸货后,粮食通过陆路转运至北境时,便遇到了各种“意料之中”的拖延和“合理”的加征。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叶明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海运的推行,必将伴随着与旧漕运利益集团的激烈博弈。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深刻的利益再分配。

他一方面通过太子和皇帝,施加压力,整顿陆路转运环节的吏治;另一方面,则加速推进海运的直接覆盖范围。他派出了第二批、规模更大的船队,目标直指更北方的津门地区,试图尽可能减少对传统陆路转运的依赖。

海路初通,绘就的不仅仅是一张新的航海图,更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利益与权力版图。

叶明站在新落成的“海事院”规划图前,目光锐利。他知道,打通海上通道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这片新的蓝海上建立起稳固的秩序,如何应对旧势力的反扑,如何将海运带来的红利真正转化为国力和民生的提升,才是接下来真正的挑战。

海风已起,帆樯如林。格物院这艘大船,在引领了陆上的技术变革和朝堂的风云之后,终于将它的航迹,延伸向了那更为广阔无垠的海洋。

一个新的时代,正伴随着潮汐的韵律,缓缓拉开序幕。而叶明,正是那个站在时代潮头,奋力划动船桨的领航者。

前路依旧波涛汹涌,但他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