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131章 漕运新策 海陆并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1章 漕运新策 海陆并进

面对来自士林清议的微词、官僚体系的暗中掣肘以及藩王日益露骨的觊觎,叶明深知,消极防御绝非良策。

格物院必须以更进取的姿态,拿出更令人无法忽视的成果,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将目光投向了帝国的经济命脉——漕运。

大庆仰赖东南财赋,每年数百万石粮米布帛经由大运河源源不断北运,维系着京畿与北境防线的运转。

然而漕运积弊已久,效率低下,损耗惊人,且受天候、河道状况影响极大,堪称帝国肌体上一道时常作痛的旧伤。

历任工部官员皆曾试图整顿,却因牵扯利益太广,往往无功而返。

叶明要做的,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引入全新的思路。他再次召集格物院核心,成立“漕运革新项目”。

“以往整顿漕运,多在吏治、在河道疏浚、在漕船规制上做文章。”叶明在项目启动会上,开门见山,“我们此次,要从根本上提升效率!关键在于两点:船,与路!”

他命人抬出一具精心制作的模型,那是一条形制奇特的漕船模型,船身更显修长,船底轮廓也与现行平底漕船大不相同。

“此乃‘尖底龙骨帆船’模型。”叶明解释道。

“相较于现行平底漕船,其加装龙骨,稳定性大增,配合我设计的这种可调节角度的硬帆,能更有效地利用风力,逆风时亦可行驶‘之’字形路线,航速预计能提升三到五成!且船体结构经过力学计算,更为坚固,可适当增加载货量,更能适应近海航行!”

墨恒等人围着模型,眼中放光,他们能看出这设计背后蕴含的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原理。

“然而,仅改良船只,仍受制于运河本身。”叶明话锋一转,指向悬挂的巨幅沿海地图,“真正能打开新局面的,是开辟第二条生命线——海运!”

“海运?!”众人皆是一惊。海运风险巨大,前朝也曾尝试,皆因风浪损失惨重而废止,被视为畏途。

“我知道诸位顾虑。”叶明神色肃然,“但诸位请看,若由江南出发,沿海岸线北上,至津门登陆,其路程虽略远于运河,但若能避开运河拥堵、闸坝延误及黄河水患之扰,总耗时未必更多,且运力潜力巨大!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能抵御风浪的船,和熟悉海况的导航!”

他指向那尖底龙骨船模型:“此船形制,正是为适应海上风浪而设计!此外,格物院需立即着手改良指南针,提升其精度与稳定性;研究潮汐、天文导航之法;绘制更精确的沿海海图!我们不仅要造船,更要培养懂海的人!”

这个计划同样石破天惊,但相较于虚无缥缈的“蒸汽机”,似乎又更具可行性。赵青川立刻开始计算潜在航线和风险,墨恒则带着工匠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船体结构。

就在格物院紧锣密鼓地筹备漕运革新之际,北方数道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春夏连旱,赤地千里,秋粮绝收已成定局,饥荒的阴影笼罩大地。

朝廷虽紧急调拨钱粮赈济,但漕运效率低下,远水难解近渴,局势岌岌可危。

消息传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户部尚书焦头烂额,计算着捉襟见肘的国库和庞大的粮食缺口。

就在这时,叶明出列,呈上了《漕运革新暨平抑北粮紧急条陈》。

“陛下,北地大旱,漕运维艰。然坐等南粮北调,恐缓不济急。臣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并为长远之计奠定根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他吸引。

“讲!”

“其一,即刻启用格物院新设计之‘尖底快船’五十艘,组建‘漕运快反船队’,专司运输朝廷紧急调拨之赈灾钱粮及种子。此船航速快,可缩短漕运时间近三分之一,抢运救命粮!”

“其二,恳请陛下准臣试行‘漕粮海陆并运’!”

“海陆并运?!”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叶明!你可知海运风险?!风波险恶,十船能存五六已是万幸!且我朝海船不适远航,你此举岂非拿国帑与灾民性命儿戏?!”一位老臣厉声驳斥。

叶明早有准备,从容道:“大人所言甚是,传统海船确不适远航。然格物院设计之尖底龙骨船,稳定性、抗风浪性远胜平底河船。”

“臣所言‘海陆并运’,并非全走海路。而是将船队分为数批,选择风浪较小之季节与近海航线,进行分段运输。”

“比如,江南之粮可先海运至山东登、莱等地,再由陆路或内河转运至北境。如此,既可避开运河瓶颈,又能控制海运风险,缩短整体运输时间!”

他接着抛出了更具体的方案:“首批可先以十船试航,装载部分粮食及北方急需之药材、布匹,择风平浪静之日出发,探明航路。同时,快反船队全力保障内河运输。双管齐下,方为万全!”

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朝堂上激烈交锋。反对者固守“祖制”,强调风险;支持者则着眼于解决眼前危机和长远利益。

最终,龙椅上的皇帝一锤定音:“北地灾情如火,不容拖延!叶卿之策,虽有风险,却显担当!准其所奏!着即抽调船只、人员,由叶明全权负责,组建快反船队,并筹备海陆并运试航事宜!户部、工部、沿海各州县,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叶明肩头的担子陡然加重。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政治豪赌。

格物院再次进入不眠不休的状态。船坞里,工匠们日夜赶工,新建和改造尖底龙骨船。

码头旁,水手们在格物院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新船操作和初步的海上导航技术。叶明更是亲自参与,指导改良罗盘,并组织人手搜集整理沿海水文资料。

一个月后,由五十艘尖底快船组成的“漕运快反船队”满载粮食,率先扬帆北上,果然比预期提前十余日抵达灾区,缓解了燃眉之急,赢得了灾民的一片感激。

与此同时,经过更加周密准备,十艘经过特别加固、满载粮食与希望的“海运试航船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清晨,于无数人期盼、忧虑、乃至幸灾乐祸的复杂目光中,缓缓驶离江南港口,沿着海岸线,向着北方,勇敢地开始了探索之旅。